范永樂
【摘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開啟學生的各種聯(lián)覺,通過良好的音樂情境教學,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聽覺、視覺、運動、語言等各個器官進行刺激,幫助學生用多種感官的方式來感受體驗音樂的過程。
【關鍵詞】聯(lián)覺 音樂欣賞教學 《森吉德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A-0153-02
心理學中的“聯(lián)覺”指的是各種感覺之間產(chǎn)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現(xiàn)象,即通過一種感官的刺激作用去觸發(fā)另一種感覺的現(xiàn)象。中央音樂學院高建進教授提出:“音樂聯(lián)覺是內心音樂體驗產(chǎn)生和增強的重要來源?!甭牭介T德爾松鋼琴獨奏《春之歌》時,我們仿佛“看”到了花團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聽到柴可夫斯基《花之圓舞曲》時,我們仿佛置身舞池翩翩起舞,這便是產(chǎn)生了聯(lián)覺反應。實際上,產(chǎn)生聯(lián)覺的大腦皮層區(qū)非常接近,只要打通他們的關聯(lián)通道,就能產(chǎn)生聯(lián)覺反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開啟學生的各種聯(lián)覺,通過良好的音樂情境教學,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聽覺、視覺、運動、語言等各個器官進行刺激,幫助學生充分調動眼、耳、口、肢體等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全身心地融入加深體驗效果,以提高其音樂素養(yǎng)。蘇教版音樂教材六年級上冊《森吉德瑪》是我國著名作曲家賀綠汀根據(jù)內蒙古民歌《森吉德瑪》改編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器樂作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律動、圖形譜、劃拍視唱、分辨音色等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感受音樂,體驗音樂速度帶來的情緒變化,從而獲得音樂形象的轉變。
一、聽覺與動覺聯(lián)動的運用
動覺實際上是耳朵的“聽”結合身體的“動”,讓學生通過視聽覺、動覺等多感官的體驗方式,激發(fā)其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加深音樂體驗。在欣賞《森吉德瑪》一課時,首先要了解這是一個兩段體的曲式結構。第一段緩慢、安靜,學生如果一開始就聆聽這一片段,很難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和熱情;而第二段的主題實際上仍然與第一主題相同,只是加快了速度,原本舒緩的旋律變?yōu)闅g快活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采用倒序式聆聽法。
師:自古以來,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在宴會上,他們常常拿起手中的酒杯、筷子伴隨音樂跳舞助興。今天,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件道具:筷子。請同學們先看老師做一次律動,數(shù)一數(shù)老師的律動中包含了幾組動作?(第一組:隨著音樂節(jié)拍,右手拿筷子擊打左肩一次,左手拿筷子擊打右肩一次,雙手拿筷子在右胯上擊打兩次。第二組:雙手持筷,在胸前擊拍畫圓。第三組:雙手持筷擊胯一次,筷子交叉于頭頂擊打兩次。第四組:左右手各持一把筷子,胸前畫半圓,一前一后擊打左右肩)
生1:四組。
師:那么,這四組動作出現(xiàn)了幾次呢?
生2:兩次。
師:也就是說,這段音樂旋律重復出現(xiàn)了一次。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感受這段歡快的旋律,拿好筷子。(生做律動)根據(jù)我們所做的律動,這段音樂包含了幾個樂句呢?
生3:四個。
這樣教學,采用簡練的身體動作和音樂要素的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結構,輔助學生更加專注地聆聽音樂。
二、聽覺與視覺聯(lián)動的運用
在人的全部感覺信息中,視覺和聽覺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視覺信息約占80%?!吨袊魳方逃芬粫袑D形譜初步定義為:通過實物、點、線等圖形或符號,將抽象音符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體現(xiàn)旋律的走向,節(jié)奏長短和音的強弱等音樂表現(xiàn)元素。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如果只通過聽覺來感知,這樣的音響體會只會轉瞬即逝,學生只有借助有效的視覺輔助,才能將無形的音樂記錄下來,增強他們對于音樂的體驗。
師:請同學們完整地欣賞這首管弦樂作品《森吉德瑪》,思考:這首樂曲的速度有沒有變化?當你聽到筷子律動的部分,請跟著音樂一起做律動。
生1:速度由慢到快。
師:如果根據(jù)速度劃分樂段,可以分為幾個樂段?
生2:2個樂段。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三幅圖片(如圖1、圖2、圖3),哪一幅能夠表現(xiàn)第一樂段?
生3:第一幅圖。
師:作曲家在描寫第一樂段的時候,想要表達對草原怎樣的情感呢?
生4:熱愛、贊美……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第二樂段有4個樂句,那么,第一樂段有幾個樂句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畫一畫樂句(如圖4)。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惫P者在教學中根據(jù)音樂的特征,靈活進行音畫轉換,讓學生“眼見為實”。而圖形譜作為一種音樂記錄符號體系,具有獨特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圖形譜幫助學生把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聯(lián)系在一起,更好地理解音樂的要素以及結構。學生借助圖形譜隨教師邊聽邊畫,在此過程中快速調動手、眼、耳的動作,讓他們走近音樂、聽懂音樂、理解音樂。
三、聽覺、聲覺、視覺、動覺聯(lián)動的聯(lián)合運用
聽覺體驗是感受和理解音樂的先天條件。人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通過聽覺渠道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完成音樂體驗。而聲覺是通過聽覺刺激而產(chǎn)生的,匈牙利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必須從歌唱開始。聲音是人最自然的樂器,每個學生都具備歌唱的能力。即便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歌唱也有其重要的作用。在音樂欣賞中,有效結合聽覺、聲覺、視覺、動覺可以讓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更好地發(fā)展。
師:下面這一句是第一樂段中的哪一句呢?(展示樂譜)
(師生結合科爾文手勢唱樂譜)
師:我們再來聽一聽,老師同樣畫出圖譜(出示圖譜,如圖5),從圖譜看上,這句最有可能出現(xiàn)在哪一句呢?
生:第三句。
師:我們單獨聽一下第三樂句,請同學們邊做手勢邊在心里默唱,注意聆聽主旋律背后的這個音。
師:請同學們跟著音樂,輕聲地把旋律哼唱出來。
科爾文手勢是柯達伊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七種不同的手勢及在身體前的高低變化代表不同的唱名??茽栁氖謩堇靡曈X,使抽象的音變得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音高關系,帶動聲覺感知,調整自身的音準,訓練聲音的均衡。通過聲覺、視覺、動覺的聯(lián)動,使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更加全面自然地進行音樂體驗。聽覺、聲覺、視覺、動覺形成“四覺聯(lián)一”,共同作用產(chǎn)生音樂聯(lián)覺,幫助學生們打開感覺器官,實現(xiàn)親身參與、親身體驗的音樂實踐活動。
總之,以音樂欣賞為主體,通過對聯(lián)覺的運用,調動學生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最后回到音樂“原點”,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增進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