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穎
摘要: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重點科目,小學語文的基本重點又圍繞著聽、說、讀、寫,而它們的學習源頭就是識字教學。漢字是語文組成的基本元素,只有建立起快速、科學的有效識字策略,才能夠讓學生們更順暢地走進語文學習的大門,開啟良好的學習開端。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教學策略
對于初入門的小學生來說,識字學習無異于一道難關,漢字變化無窮,數(shù)量繁多,無論是字形記憶,還是字義掌握,對學生都存在著一定難度,甚至還延伸出學習畏難情緒。因此,在對學生引導時,絕不能量化灌輸,以及形式化硬性規(guī)定,而是要從學生感興趣的認知點切入,抓住學生的關注中心,開放學生的識字意識,多角度啟發(fā),多樣化展開教學。
一、趣味引導,增強學生識字欲望
學習欲望是學習的動力,只有讓學生充分被吸引,點燃主動學習、愿意參與的識字欲望,才能更專心地投入課堂;也只有讓學生全面感受識字過程的樂趣,才能夠激發(fā)出他們對識字學習的積極心態(tài)。
(一)創(chuàng)設游戲,快樂參與
愛玩的天性使然,令小學生對游戲的接受度極高,玩與學結(jié)合的理念在識字課堂也應得到延伸,這其中,最能調(diào)動學習情緒的手段就是游戲。漢字是我國上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漢字中的文化底蘊和擴展意義可謂是深遠悠長,如果對思維發(fā)展不成熟的小學生進行傳統(tǒng)教學,那么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游戲的融入很好地解決了古今貫通的問題,實現(xiàn)了由淺入深地引導。教師可以讓游戲的形式盡量多樣、特別,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趣味的識字游戲,讓學生在快樂中收獲。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四冊《漢字家園一(2)》時,教師設置了“誰跟誰是一家”的游戲,發(fā)給學生寫著漢字的不同卡片(包括生字和已學),讓學生們互相觀察,做出判斷,如果覺得字與字之間有聯(lián)系,就和拿有所需字的學生站在一起。學生興奮積極地投入其中,很快賓、客,冰、冷,進、退等組合找到了“家人”,當然也有少數(shù)找錯“家人”的,教師在一片輕松的氛圍中進行了總結(jié)和糾正。游戲讓學生的識字注意力充分集中,并有效地調(diào)動了新思維,鞏固了舊知識。
(二)自編歌訣,生動啟發(fā)
識字展示了語文的樂趣魅力,為學生建立了對語文學科認識的第一印象。因此,識字過程中需要新鮮元素,需要以學生所熟悉、喜愛的方式展開。編識字歌訣就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fā),歌訣朗朗上口,充滿童趣,內(nèi)容豐富,方便記憶,正是學生們所喜愛的知識吸收方式之一。特別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按照字形分解、字義延伸的常規(guī)教學法,往往令學生們學得吃力,記得不牢,而歌訣的導入,則讓中規(guī)中矩的學習變得富有色彩起來。教師可以選取課外歌訣資料,也可以按照實際需求自編歌訣。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第一冊《漢字家園一(3)》時,教師對所學的山、水、火、石等典型的象形文字,不僅進行了圖案象形展示,還自編了識字歌訣:“三座高峰豎眼前,江水擺擺輕又柔,下長上尖堆成土,十字匡成一塊田。”簡單又生動的動態(tài)寓意,將字形字義都融合在了其中,對學生充滿了新鮮的吸引力,教師還讓學生一邊用動作比劃,一邊誦讀歌訣,學生都在新奇感受和動嘴、動手、動腦的綜合調(diào)動中得到了生動的記憶啟發(fā)。
二、生活感知,豐富學生的識字視野
學生進行識字學習的主要場所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家里,而學生對識字的潛意識概念也都來自于書本和教師的講解中。這使得學生的識字視野并不寬闊,“為了識字而識字”,少了學習的靈動性。為此,教師要在識字教學中引入生活感知,讓學生們跳脫出課本,進入廣闊奇妙的生活中尋找識字的靈感,令學習效果更具延伸性。漢字本就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利用生活與漢字的關聯(lián)性,并整合成學生們所熟悉和接受的吸收方式。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第三冊《漢字家園一(2)》的教學時,課文內(nèi)容包括了湖、泊、海、洋、浪、沙等生活景觀生字,于是教師用“同學們喜歡旅游嗎?”的生活情境問題將學生的思路引向旅游的見聞感受。教師讓學生總結(jié)湖、海的相似特點,學生積極響應,答出“都是玩水的地方”。于是,教師總結(jié):“原來都有很多水啊,怪不得湖泊、海洋、汽艇、沙灘這些字里幾乎都帶著三點水呢?!睂W生也紛紛表示贊同,生活感知讓識字學習的過程更有共鳴感,讓學生能夠帶著開闊的視野學得更深入。
三、分類聯(lián)系,優(yōu)化學生識字思維
我國的漢字數(shù)量多、變化多,對學生來說,如果只靠記憶力,一定會得到事倍功半的結(jié)果。因此,識字學習中,最重要的還在于思維的培養(yǎng)。漢字雖然容量大、簡單復雜不一,但是學習起來仍然有一定的規(guī)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漢字的部首、結(jié)構(gòu)、發(fā)音等元素對相關聯(lián)的漢字進行分類學習,因為漢字之間都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因素,學生可以通過展開、解析漢字組合的原因,感受近似漢字的不同詞組來整合異同。例如,在學習第二冊《漢字家園一(5)》時,課文內(nèi)容用兒歌巧妙地融合了“青”的各個近似字,教師也因此展開了分類聯(lián)系識字教學。首先,讓學生熟悉“青、清、晴、請”的相同拼音“qing”,讓學生讀一讀,區(qū)分聲調(diào),然后啟發(fā)學生結(jié)合字義找出這幾個同音詞的字形特點。學生也很快得出結(jié)論:都是以“青”為中心,不同的偏旁代表對不同事物的指向,如“請”要說話,就加了言字旁,“晴”是天氣,加上日字旁。分類聯(lián)系的識字教學讓學生集中了觀察力,調(diào)動了思維力,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按照自身需求、不同的目標設定,學生的興趣方向等進行靈活地設計整合。但要注意的是,需由淺入深,盡可能地發(fā)動學生的感官、思維、想象力等,讓學生對漢字不是單純的識、記,而要更深入地關聯(lián)、延伸、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