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_陳橙 圖_梟鴻
近日,成都博物館開館以來的首場專業(yè)藝術國際大展《現(xiàn)代之路——法國現(xiàn)當代繪畫藝術展》落下帷幕。從“天價”莫奈、“奇才”畢加索、“野獸”馬蒂斯,到目前在世的最貴藝術家蘇拉熱等的51 幅作品集體展出,涵蓋法國大革命后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等十余種藝術流派,為四川人民呈現(xiàn)了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
在長達3 個月的展覽中,有一場專為青少年設計的博物館社教課程引人注目:“從莫奈到小明——小朋友的西方藝術課堂 ”。
“阿先生”與“賽先生”——藝術與科學這對好兄弟
“沒頭腦”與“不高興”——從客觀到主觀,從像到不像
“這個主義”與“那個主義”——少談些主義,多玩點游戲
西方與東方——1805-1975,我們在干什么?
以上是填空藝術私塾創(chuàng)始人孟煜林老師和他的大學教師團隊圍繞此次藝術大展設計的四次課程。
當法國藝術展還在北京的時候,孟煜林團隊就開始籌備成都博物館課程,歷時兩個月?!拔覀儌湔n,除了要看常規(guī)性的傳統(tǒng)資料,也會關注國內(nèi)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然后大概會有40%的時間都是去研究畫以外的東西,比如建筑、氣候、科技水平,甚至食物?!?/p>
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一本正經(jīng)的專業(yè)術語介紹,“從莫奈到小明”課程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授課風格,循循善誘、深入淺出,打通了科學、音樂、歷史之間的壁壘,給了孩子們更豐富、更廣闊的學習體驗。
在這場系列藝術課堂上,小朋友們發(fā)現(xiàn)原來音樂可以畫畫,喬布斯會“偷師”畢加索,大名鼎鼎的梵高居然會“抄襲”日本的浮世繪,藝術與科技這兩位“先生”相互促進。
“剛才你們看到畢加索的和平鴿,是不是想到了圣經(jīng)中關于諾亞方舟的傳說,其實,是因為他父親養(yǎng)了很多鴿子,你們看,藝術就是源于生活?!?/p>
“我們聽到了哈恰圖良的《哀樂進行曲》,更加理解《格爾尼卡》所表達的沉重。音樂的快慢和高低音完美地詮釋了繪畫?!?/p>
孟煜林的課堂有各種可能性,有的孩子覺得自己畫畫不好,在看過畢加索后,知道大師也向孩子們請教,于是愛上了自己的繪畫方式;有的孩子通過水墨拼貼看到了200年間東西方的交流和相互影響,覺得世界很小很神奇。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體驗到這次法國展的魅力,孟煜林專門錄制了少兒版講解詞:“為什么他們的畫可以成為名作,而似乎我也可以畫成這樣但卻不能掛在博物館里?”“點彩派的畫家們一起作畫的那個場面簡直就像剁肉餡包餃子…”“什么是蛋彩畫呢?簡單說就是開小火在鍋中加入少許羊油,打個雞蛋,所以啊,蒙娜麗莎是很好吃的哦…”
其實,小孩子不是看不懂藝術,很多時候,他們只是缺少一條專門為他們鋪設的道路而已。
“從莫奈到小明——小朋友的西方藝術課堂”首輪教學在去年10月,課程結(jié)束后沒多久便應館方和家長、小朋友的要求追加了第二輪。有趣的是,這第二輪,居然是倒著講的。
“雖然我們的課程是系列課,但是,各個課程又相互獨立,像七巧板一樣任意組合?!泵响狭纸忉尅?/p>
TIPS.
當繪畫和音樂碰撞召喚出那個時代的蓬勃生命,歷史和文學的符號也被悄然喚醒。孟老師的課全程無尿點,眾多主義和派別,在樂曲的詮釋下個性分明,藝術之間果然血脈相連。如同這堂課的主題“少談些主義,多玩些游戲”,少些考級的壓力和功利的目的,學會賞析和玩味,藝術真的可以和孩子的生活貼得更近。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語文教師
寫作文是我最頭疼事情,以前都是媽媽幫我搭好作文的框架,我再往里面填充內(nèi)容。不過聽了孟老師的課,我獨立完成了一篇作文,原來音樂也可以和繪畫結(jié)合?!段液鸵惶靡魳氛n的故事》一定是班里最特別的作文了!
——每周都讓媽媽守著時間搶課的小周同學
1.理論課程結(jié)束后,孟煜林向孩子們介紹當天動手課程
2.“像與不像—主觀與客觀”說唱俑將以新的形象呈現(xiàn)在孩子筆下。
3."阿先生"與"賽先生",藝術與科學相互促進,反光材料加熒光材料,畫畫也有新表達。
4.孩子們的畫被認真裝裱,在博物館中與大師們的作品一起展出。
成博所有的展覽,我都帶孩子看了,有的要看兩三遍。對展覽品的了解,主要靠自己感悟。雖然也帶孩子查資料,但枯燥的知識始終不是孩子感興趣的。我就一直希望能有一個系統(tǒng)的針對性的給孩子的講座和活動,來輕松開啟孩子的藝術感官。
這次活動完全符合我的想象!孟老師的講解生動有趣,孩子喜歡得不得了。那些很枯燥的術語,在孩子眼里也變得有趣味起來。這種不限于作品本身、深入到源頭、廣征博引的講解方式,恰恰是真正理解作品的方法,讓我們大人也覺得過癮。
活動的開展也很有意思,對新材料新題材的觸摸,極大拓開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的活動,讓展覽真正活了起來,不再是一些一略而過的展品,而成了走進孩子心底的能量,滋潤孩子的藝術感、世界觀。孩子甚至跟我說,他越來越喜歡成博了。
——認真留言的董媽媽
課程結(jié)束后,意猶未盡的孩子們與老師開心地合影。
1分鐘搶課,2次回歸,8場課程,426名學生,成都實驗小學、泡桐樹小學、石筍街小學、龍江路小學南區(qū)、草堂小學……此次課程的惠及面之廣與受歡迎程度,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老師的啟發(fā)、學生的熱情、家長的認可,這樣新穎的博物館課程是不是可以延續(xù)?博物館教育是不是存在另一種可能性?
在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博物館已經(jīng)成為第二大社會教育提供方,第一大是學校。從教育價值和教育功能來說,博物館和學校,已經(jīng)到能夠相提并論的程度了。
2015年,《博物館條例》正式頒布,把博物館的教育的功能提到首位。博物館為什么適合做教育平臺呢?首先,它是實物教育,這也是最核心最獨特的資源。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那里的學校和美術館是在一起的,教室旁邊就是著名的美術館。老師的課程和美術館聯(lián)系非常緊密。有時候課上到一半,老師會說我們?nèi)ッ佬g館看看真跡。書本與實物的結(jié)合,打破了教室的局限性,使得課程立體有體驗性;其次是博物館展覽擁有完整的歷史感、流動的多元文化,更適合展開多門學科的綜合教育。
多年來,各國一直提倡通識教育、STEAM教育、多學科藝術教育、華德福教育,而這些優(yōu)秀的教育體系的共同基點都是思考如何尊重人性、尊重孩子自我發(fā)展的過程,鼓勵孩子在藝術、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領域的發(fā)展和提高,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這些理念如何實現(xiàn)?以博物館為平臺再合適不過。
在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從“帶孩子進博物館”到“帶孩子出博物館”,中小學研學、游學市場火熱,面對這樣的市場需求或者說文化需求,博物館或許可以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結(jié)合教育、旅游進一步實現(xiàn)其價值和功能。
教育被世人賦予了太多的東西,知識灌輸、能力培養(yǎng)、技能培訓、行為形成、習慣形成、道德養(yǎng)成,但一個真正的教育者卻更希望教會孩子愛、專注、喜悅、平和、自然。而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成就的是孩子的視野和胸懷。
藝術,是一件“奢侈品”,奢侈的不是物質(zhì),而是觀念?;蛟S我們能夠通過博物館課程,讓這個世界有些微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