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佩
摘要對于車輛停放法律關系的性質(zhì),學界有不同的觀點。合同內(nèi)容、停車費、停車場對車輛的控制等因素都影響著停車法律關系性質(zhì)的認定,不能一概而論。必要之時,也可以引入侵權法的安全保障義務來解決此問題。
關鍵詞租賃關系 保管關系 安全保障義務
近年來,隨著民眾擁有的車輛日益增多,汽車在停車場丟失或毀損的事故頻頻發(fā)生。車輛停放法律關系的性質(zhì)如何認定,誰是責任主體,莫衷一是。對此問題,我國目前的立法付諸闕如,各地法院對此看法也不盡相同,導致判決結(jié)果大相徑庭。這既有損于我國的司法權威,又不利于民眾社會生活的展開,亟待解決。
一、車輛停放法律關系性質(zhì)的爭議及評析
車輛停放法律關系性質(zhì)的界定,是解決車輛停放法律問題的關鍵之所在。對于車輛停放法律關系的性質(zhì),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場地租賃關系
租賃合同是典型的使用財產(chǎn)的合同。它具有諾成性、有償性、雙務性的特征。出租人應當將約定的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則需要支付相應的租金。在機動車停車位租賃合同中,停車位是租賃物,停車場主將車位交付給車主使用,車主支付相應的停車費用。在這種租賃關系中,如果車主的機動車在停車位上丟失,一般而言作為出租人的停車場主不負責任。
(二)車輛保管關系
保管合同是提供服務的合同,是實踐性的合同。不同于租賃合同的有償性,保管合同可以是無償,也可以是有償,只是保管人的注意義務因此會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依據(jù)我國《合同法》第374條的規(guī)定,在車輛保管關系中,保管人應當妥善保管寄存物,如果在其管理期間,因其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對于這一問題,司法實踐和學理上還有一種觀點,即車輛停放關系還可能是附隨義務與給付義務相對應的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主要存在于消費者的車輛在消費場所提供的停車位毀損或丟失的情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消費場所的停車場一般是為了提供消費服務所設的配套設施。消費者將車停放于此,該停車場對停放車輛提供的服務就是消費合同的附隨義務。義務內(nèi)容就是對消費者停放的車輛進行看管服務,避免停放車輛發(fā)生毀損或丟失。但是,如果停車場主違反了附隨義務,導致消費者的車輛毀損或丟失,停車場主到底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是否承擔全部的損害賠償責任,是否可以免責,還是不清晰,還是要從是否存在保管關系入手。故而筆者認為,此種觀點并沒有跳出前面兩種傳統(tǒng)觀點的范圍,可以納入前兩種觀點中討論。
如果將車輛停放關系認定為場地租賃關系,那么,對于車主車輛的毀損或是丟失,停車場不負任何民事責任。而如果將該法律關系認定為保管關系,對于車輛的毀損或丟失,在保管人存在過錯時,保管人是要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的。采取不同的觀點,其結(jié)果也將天差地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場地租賃和保管并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關系。也就是說,車輛停放法律關系至少構成了場地使用關系,在這一關系的基礎上,又因為某些具體的情形,比如當事人的明確約定等,在當事人之間建立了保管關系。所以,要探討車輛停放法律關系的性質(zhì),其實質(zhì)是要探討影響停車法律關系中性質(zhì)判斷的具體因素。
二、構成車輛保管法律關系的參考因素及其評價
前文已經(jīng)分析,無論具體情形如何,停車場主和車主之間,至少存在著場地使用關系。那么,是哪些因素使得其關系更進一步上升為車輛保管關系的呢?
(一)停車費
有人認為,停車費是成立車輛保管關系的關鍵。只要在車輛停放時,停車場有收取費用,一律認定停車場負有保管義務,所停車輛被毀損或丟失時,均應承擔賠償責任。在免費停車的場合,消費停車場也不能免責。其主要理由是:以租賃關系代替保管關系,會有道德風險,租賃不負保管之責,停車場管理人員監(jiān)守自盜,便會易如反掌。但是顯而易見,這種觀點未免過于武斷,其并未揭示保管合同和租賃合同的根本區(qū)別。保管存在有償保管和無償保管的區(qū)別。停車場不收費的,并不能排除其是保管合同的可能性。
(二)合同內(nèi)容
有觀點認為,從意思自治原則出發(fā),有約定的從其約定。如果當事人之間明確約定彼此之間是保管合同關系,場主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雙方明確約定是場地租賃或借用關系,(如以某種方式明示對所停車輛不負保管之責,或標明“車輛失竊概不負責”之言語),則場主對車輛丟失不負賠償責任。這種觀點的出發(fā)點是正確的,但是現(xiàn)實是,實踐中很少有停車場跟車主明確約定彼此是車輛保管關系,大都是語焉不詳,盡量避免使用“保管”等字眼。所以這種觀點所說的第一種情況并不實際;第二種情況下,依據(jù)《合同法》第53條的規(guī)定,這種免責聲明多半會被認定為無效。所以此種觀點雖然在法理上似乎能說通,但是不能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
(三)停車場主是夠控制車輛
這是許多學者比較認同的判斷因素,即以停車場是否實際的控制車輛也標準對法律關系進行認定。如果停車場主實際控制了車輛,也即車主將車輛交付給了停車場主,則二者的關系應當認定為保管關系,否則即是場地使用關系。保管行為與場地使用行為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保管人實際上占有的保管物。相關的主要參考因素為:是否交付車鑰匙、停車場是否是封閉式的和是否發(fā)放停車證。這種觀點相較前兩種觀點來說,應當是更為合理的。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某種行為是否是控制車輛的形態(tài),存在爭議。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停車證的問題。在一個案件中,法官認為停車場發(fā)放停車證是為了方便管理,其與交付行為無關;但是在另一個案件中,法官則認為發(fā)放停車證的行為構成停車場對車主車輛的控制,并據(jù)此認定當事人之間形成了保管合同關系。
當然,這些因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們可以一起作為認定成立保管關系的因素。但是通過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在車輛停放法律關系中,存在著許多難以量化的具體因素,用某一個或幾個客觀標準來進行界定似乎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果將符合上述因素的車輛停放法律關系界定為車輛保管關系,至少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對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的扭曲。車主停放車輛時,其目的到底是使車能夠合法地停放于某一處,還是希望有人能夠?qū)ζ滠囘M行安全管理?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私人車輛日益增多,但是停車設施卻相對的并沒有跟進,停車難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在這個需大于求的市場上,找到一個合法的、收費合理甚至是免費的停車位,顯然是市場主體的第一需求。在停車都很困難的情況下談車輛安全管理的問題,顯得不太現(xiàn)實。從我國的現(xiàn)狀出發(fā),合同當事人的第一目的應當是能夠合法合理的停放車輛,在此基礎之上,車輛安全能有基本的保障。
第二,權利義務不對等。這也是將車輛停放關系界定為保管關系的最大問題。在一線大城市以北京為例,從2010年北京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發(fā)布的相關規(guī)定來看,北京非居住區(qū)的停車場收費標準最多是5元/半小時,而在其他的二線的省會城市,以鄭州為例,從鄭州市物價局2012年發(fā)布的相關規(guī)定來看,其停車費最貴的是5元/小時,在夜間還是免費的。由此可見,在我國的物價水平中,停車費并不算貴。而現(xiàn)在車主僅僅交付了幾元或十幾元的停車費,就可以要求停車場主為此承擔幾十萬甚至是上百萬的賠償責任,這對停車場主來說,未免過于不公平,有違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而且要求停車場承擔如此巨大的風險,也不利于停車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如《德國民法典》第702條的規(guī)定,場主對顧客所遭受的損失雖承擔責任,但是其有最高限額的限制,而且,其對顧客隨身財物的看管并不及于車輛。其立法理由就是要求場主對顧客承擔過高的責任會使雙方利益失衡,有違誠實信用原則。
三、安全保障義務的適用
可能是基于上述問題,也有法院另辟蹊徑,突破合同法律關系,以侵權責任法的安全保障義務來重新界定車輛停放問題。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郭爾絢法官也撰文對此進行了探討,認為安全保障義務可以填補權利救濟的空白。那么,安全保障義務是否可以解決停車糾紛問題呢?
首先,從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看,依據(jù)我國《侵權在責任法》第37條第1款規(guī)定,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是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群眾活動的組織者。而停車場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專門從事停車經(jīng)營服務的專業(yè)性停車場,一類是經(jīng)營活動的經(jīng)營者提供的停車場所,一類是住宅小區(qū)提供的停車場所。前兩類毫無疑問可以歸類到公共場所的范圍,但是第三類住宅小區(qū)的停車場是否屬于公共場所,則還存在疑問。有的人認為這類停車場也屬于公共場所,可以成為安全保障義務的適格主體。但是因為現(xiàn)在小區(qū)基本都實行封閉性或半封閉性管理,小區(qū)居民以外的其他人并不能隨意進出,所以,筆者以為住宅小區(qū)的停車場對于社會公眾來說,并不是公共場所,只是對于小區(qū)居民來說,應當是開放性領域。所以,除小區(qū)停車場外的其他類型的停車場是可以成為安全保障義務的適格主體的。而小區(qū)內(nèi)的停車糾紛問題,有學者建議從物業(yè)管理義務入手,與安全保障義務一起解決不同情況的停車糾紛問題。
其次,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所承擔的責任是過錯責任,但是對過錯的認定采取客觀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要么全賠要么不賠的做法的一種平衡。依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在有第三人介入的情況下,違反安全保障義務導致車主車輛受損,則停車場應當承擔補充責任;在沒有第三人介入的情況下,停車場承擔責任。這就意味著:
第一,停車場是否違反安全保障義務,即其是否有過錯,會受具體情況的影響。如義務人的營業(yè)性質(zhì)。一般而言,公益性場所的停車場,其注意標準會較營利性場所的停車場的注意標準低。又比如,開放性強的停車場的注意標準比封閉性的停車場的低。這些具體情形都會作為其是否有過錯的判斷因素。因此,同樣都是車輛丟失,注意標準低的停車場可能不負責任,注意程度高的停車場可能負部分責任甚至全部責任。
第二,停車場只在其未盡注意義務的范圍內(nèi)承擔責任。即損害發(fā)生后,停車場有可能只承擔部分責任。相對于認定為保管關系的情形,以安全保障義務來解決停車糾紛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前文提到的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