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開封市中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1;2.河南省開封市兒童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常見嚴重并發(fā)癥之一,患者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較差,局部血供不足,神經功能受損,因此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微循環(huán)與神經功能的改善是治療的重點[1]。另外,微循環(huán)對神經功能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其改善的需求進一步提升。近年來以中藥治療糖尿病并發(fā)癥患者的研究增多[2],效果多較好。本次我院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5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為32~74歲,平均(51.6±10.3)歲,病程為2.9~28.9年,平均為(7.8±1.3)年;其中輕度病變者20例,中重度病變者8例。觀察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為31~75歲,平均(52.0±9.9)歲,病程為2.9~30.5年,平均為(7.9±1.4)年;其中輕度病變者19例,中重度病變者9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共識》[2]中關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有明確糖尿病病史或至少有糖代謝異常的證據;在診斷糖尿病時或之后出現的神經病變;臨床癥狀和體征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表現相符。以下5項檢查中如果有2項或2項以上異常則診斷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① 溫度覺異常;② 尼龍絲檢查,足部感覺減退或消失);③振動覺異常;④踝反射消失;⑤神經傳導速度有2項或2項以上減慢。排除標準:其他神經病變患者;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妊娠及哺乳期者;精神障礙。
1.3 方法 兩組均進行控制血糖、抗氧化調節(jié)、營養(yǎng)治療。對照組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主要為采用胰島素進行皮下注射治療,α-硫辛酸(安徽天怡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X20000466)600 mg加入生理鹽水中靜滴,1次/d;血栓通(廣西梧州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Z45021770)8.0 mL加入生理鹽水中靜滴,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組方為黃芪、桂枝、芍藥各9 g,生姜18 g,大棗4枚。水煎服,取湯液300 mL,每次服用100 mL,3次/d,1劑/d。兩組均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2周、4周各采集兩組的外周空腹靜脈血5.0 mL,將血標本離心(3 000 r/min,5.0 min),離心后的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進行定量檢測,檢測指標為:神經功能指標,包括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髓鞘堿性蛋白(MBP)及S100B蛋白(S100B)。②另以微循環(huán)檢測儀檢測兩組的微循環(huán)指標,包括白微栓率、紅細胞聚集率及管襻畸形率。然后統(tǒng)計與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檢測結果。③比較臨床療效。
1.5 療效判定 參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共識》[2]:麻木、疼痛及其他表現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神經功能恢復為顯效;相關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神經功能雖未恢復,但有改善為有效;相關癥狀體征及神經功能均無明顯改善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43%,高于對照組的71.4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微循環(huán)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微循環(huán)指標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微循環(huán)指標均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時間白微栓率/%紅細胞聚集率/%管襻畸形率/%對照組28治療前2.41±0.351.83±0.2430.56±4.26治療后2周2.02±0.29#1.60±0.19#27.98±3.37#治療后4周1.63±0.18#1.04±0.15#24.10±2.71#觀察組28治療前2.43±0.361.85±0.2530.63±4.35治療后2周1.56±0.17*#0.93±0.13*#23.43±2.68*#治療后4周1.10±0.13*#0.68±0.10*#19.93±2.21*#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指標優(yōu)于治療前,觀察組的神經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例數時間NSE/μg/LMBP/μg/LS100B/μg/L對照組28治療前14.31±1.555.49±0.600.88±0.12治療后2周12.98±1.37#4.93±0.54#0.77±0.08#治療后4周10.52±1.20#3.34±0.41#0.50±0.06#觀察組28治療前14.29±1.605.51±0.630.90±0.11治療后2周10.04±1.05*#3.10±0.38*#0.41±0.05*#治療后4周8.10±0.84*#2.23±0.23*#0.23±0.03*#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糖尿病是臨床高發(fā)病,在我國呈現高發(fā)的狀態(tài),與之相關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不斷升高,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糖尿病的常見并發(fā)癥,患者的肢體感覺異常,神經功能受損,且周圍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較差,表現為甲襞微循環(huán)指標中的白微栓率、紅細胞聚集率及管襻畸形率均較高,而微循環(huán)狀態(tài)較差的情況進一步影響到神經的營養(yǎng)及血液供給,因此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微循環(huán)及神經功能改善均是治療的重點[3-4]。臨床中治療微循環(huán)改善的藥物較多,其中中藥在此方面的優(yōu)勢明顯,而采用中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也多見,其中黃芪桂枝五物湯是常見的一類治療藥物,療效較好,但是關于本藥對患者微循環(huán)與神經功能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肯定性研究多見,多認為效果較好,但是對本類患者的細致影響較少,因此進一步探究的意義仍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黃芪桂枝五物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用西藥者,同時微循環(huán)與神經功能指標均得到更大幅度的改善,說明患者治療后的血供與神經損傷情況得到改善,這與黃芪桂枝五物湯的益氣溫經,和血通痹等作用有關[5-6],上述兩方面作用對患者的神經與微循環(huán)具有針對的治療作用,其中黃芪具有甘溫益氣的功效,補在表之衛(wèi)氣;桂枝具有溫經通痹的功效,與黃芪配伍具有和血通經的作用;芍藥具有養(yǎng)血和營而通血痹的功效,與桂枝合用可實現調營衛(wèi)而和表里的作用;輔以生姜及大棗實現養(yǎng)血益氣及和營衛(wèi)的作用,上述諸藥合用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末梢循環(huán)和末梢神經的血供改善較好,因此具有改善肌膚麻木的作用。有研究顯示[7],黃芪具有較好的抗氧化作用顯著,對于血管內皮損傷及氧化應激損傷均有改善作用,因此微小血管的狀態(tài)得到明顯改善,為微循環(huán)的改善奠定了基礎;同時氧化損傷對神經損傷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神經功能狀態(tài)隨之得到改善,且組織缺氧狀態(tài)的改善,為患者機體功能狀態(tài)的恢復及神經細胞受損的改善提供了前提,故對本類患者具有綜合的改善作用。以往的常規(guī)西藥治療僅對患者的癥狀進行針對治療,在采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采用α-硫辛酸降低降糖藥物的依賴,主要與本藥的血糖平衡作用及氧自由基清除狀態(tài)有關[8],而血栓通等對大血管狀態(tài)進行了改善,而末梢循環(huán)等微循環(huán)方面改善作用不佳[9],輔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則對末梢循環(huán)及肌膚麻木等方面有改善作用,因此具有標本兼治的功效,且對原有治療進行了進一步增強及提升。綜上所述,黃芪桂枝五物湯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微循環(huán)與神經功能的改善作用較好,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