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峰, 武雪亮, 孫光源, 楚德英, 王 韜, 孫喜斌, 楊東東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普通外科,張家口 075000
急性腹部損傷對機體的刺激較強烈,可引起應激反應,導致機體出現(xiàn)一系列內分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變化。手術、麻醉等有創(chuàng)操作可加重機體損傷程度,引發(fā)代謝紊亂、腸黏膜屏障受損、大量內毒素和炎性因子分泌釋放,導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而炎癥反應可影響胃腸平滑肌蠕動和排空[1]。此外,腹部損傷患者術后伴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降低,抗感染、抗應激反應的能力降低[2]。
生長抑素作為一種抑制性神經(jīng)肽,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生長激素和各種消化酶的分泌。動物實驗[3]表明,生長抑素能上調Nrf2通路的表達活性,干預急性肺損傷小鼠肺部氧化應激損傷的信號傳導,抑制高脂誘導的氧化應激水平,對機體起到保護作用。同時,生長抑素還能抑制機體平滑肌收縮、神經(jīng)傳導等,改善組織血供,降低術后應激、炎癥反應對機體造成的傷害,保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4]。有研究[5]證實,小劑量紅霉素具有通過抑制炎癥細胞氧化爆發(fā)和釋放炎癥介質而抑制機體炎癥反應的功能,同時能促進胃腸蠕動。目前,關于生長抑素聯(lián)合紅霉素對急性腹部損傷術后腸蠕動功能和應激炎性指標的影響,國內報道較少。兩者聯(lián)合應用能否促進康復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討生長抑素聯(lián)合紅霉素對急性腹部損傷患者術后腸胃蠕動功能和相關免疫功能、炎性應激指標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普通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診治的90例腹部損傷后進行手術的患者。納入標準:(1)年齡20~50歲;(2)術前確認未合并嚴重臟器損傷;(3)患者均選擇全麻手術;(4)腹部損傷修補術為脾臟切除術、肝臟修補術、小腸切除吻合術、胃修補術;(5)術后均放置腹腔引流管。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惡病質;(3)合并腹部損傷之外的其他系統(tǒng)損傷;(3)出現(xiàn)腹腔內大出血;(4)合并腸道慢性疾??;(5)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根據(jù)用藥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0例、單藥組30例和聯(lián)合組30例,3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手術情況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3組腹部損傷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n=30
1.2 用藥方法 對照組術后給予吸氧、胃腸減壓、營養(yǎng)支持和補充水電解質等常規(guī)處理;單藥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紅霉素0.9~1.2 g/d靜脈滴注,療程為5 d;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生長抑素250 μg/h聯(lián)合紅霉素0.9~1.2 g/d靜脈滴注,療程為5 d。3組均未使用促胃腸動力藥物。
1.3 觀察指標 術前、術后第1天、術后第3天、術后第5天清晨抽取靜脈血10 mL,采用ELISA法測定血清皮質醇(Cor)、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IL-10等水平,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觀察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
2.1 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結果(表2)表明:聯(lián)合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早于單藥組和對照組,單藥組上述指標早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血清Cor水平比較 結果(表3)表明:3組術前血清Cor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單藥組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Cor水平均明顯高于術前水平(P<0.05);聯(lián)合組術后第1天、第3天Cor水平明顯高于術前水平(P<0.05),術后第5天趨于術前水平。術后各時間點血清Cor水平為聯(lián)合組<單藥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3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 n=30
*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單藥組相比
表3 3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Cor水平 , cB/(nmol·L-1), n=30
*P<0.05與術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單藥組相比
2.3 血清CRP水平比較 結果(表4)表明:3組術前血清CR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各組術后CRP水平均先上升后逐步下降;術后各時間點血清CRP水平均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時間點血清CRP水平均為聯(lián)合組<單藥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血清IL-6水平比較 結果(表5)表明:3組術前血清IL-6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單藥組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IL-6水平均明顯高于術前水平;聯(lián)合組術后第1天、第3天IL-6水平明顯高于術前(P<0.05),術后第5天趨于術前水平。術后各時間點血清IL-6水平為聯(lián)合組<單藥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5 血清IL-10水平比較 結果(表6)表明:3組術前血清IL-10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各組術后IL-10水平均先上升后下降;術后各時間點血清IL-10水平均明顯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時間點血清IL-10水平為聯(lián)合組>單藥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3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CRP水平 , ρB/(mg·L-1), n=30
*P<0.05與術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單藥組相比
表5 3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IL-6水平 , ρB/(pg·mL-1), n=30
*P<0.05與術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單藥組相比
表6 3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IL-10水平 , ρB/(pg·mL-1), n=30
*P<0.05與術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單藥組相比
腹部損傷術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大量分泌,導致各種免疫活性細胞數(shù)減少、相關應激炎性因子大量釋放,機體內環(huán)境失衡,出現(xiàn)應激介導的免疫抑制效應,短期內可導致神經(jīng)內分泌功能紊亂,造成機體抗感染應激能力下降,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6-7]。同時受手術、麻醉等影響,患者胃腸道多呈低氧、低灌流狀態(tài),腸壁黏膜水腫明顯,各種炎性因子的刺激使腸壁的通透性增加,腸腔中的細菌和內毒素移位,水電解質失衡,導致不同程度的腸麻痹發(fā)生[8-9]。
生長抑素是一種環(huán)狀肽類激素,內含14個氨基酸,通過與其受體(SSTR1-5)結合發(fā)揮其生物學作用。生長抑素能抑制胃酸、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的活性[10]。此外,生長抑素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炎性介質,增強黏膜組織內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防止細胞膜脂質發(fā)生過氧化損傷,降低胃腸道內壓力,緩解腸黏膜缺血,保護腸黏膜屏障功能;促進炎癥吸收和消退,松解黏連,加速腸蠕動[11]。紅霉素可抑制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炎癥轉錄因子NF-κB和炎癥介質的合成和釋放;其還具有胃動素類似的特殊化學結構,可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細胞膜上的胃動素受體, 發(fā)揮動素增效劑的作用,促進腸道蠕動[12-13]。因此,兩者聯(lián)合應用可能有助于腹部術后患者康復。
血清Cor水平可反映腹部損傷患者圍手術期的應激狀況。血清CRP是一種非特異炎癥標志物,是心血管疾病強有力的預測因子與危險因子。IL-6是血管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等產(chǎn)生的重要炎癥介質之一,能誘導機體炎性反應,促進淋巴細胞分化,是評定手術創(chuàng)傷大小的關鍵指標之一[14]。IL-10是由激活的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產(chǎn)生的內源性抑制炎性細胞因子,參與炎癥反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組織器官起一種保護作用[15]。
本研究顯示,聯(lián)合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早于單藥組和對照組,單藥組上述指標早于對照組,表明生長抑素聯(lián)合紅霉素能促進腹部損傷患者術后的胃腸蠕動,加快康復,與李培武等[16]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研究顯示,術后血清Cor、CRP、IL-6各時間點水平為聯(lián)合組<單藥組<對照組,IL-10相反;其中聯(lián)合組術后第5天血清Cor、IL-6水平均趨于術前,表明生長抑素聯(lián)合紅霉素能明顯減輕腹部損傷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對機體的影響,抑制機體炎性反應,增強其抗感染能力,加速康復。
綜上所述,對于腹部損傷患者,聯(lián)合應用生長抑素和紅霉素可改善術后應激炎性因子水平,利于保持術后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