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玉鑫 尹德明
摘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通過對梧州學院制藥類專業(yè)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學的改革,筆者從韓愈的《師說》說起,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出發(fā)點對當下教育教學改革的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進行了思考,隨著問題的剖析層層深入,筆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主義新時代理想教育的宏偉藍圖。
關鍵詞:理想;教育;引道;授業(yè);治疑;因材施教
大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和知識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很多人最迷惘的階段。在對梧州學院制藥類專業(yè)的二百多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渴望增加獨立性,但又不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他們易沖動,但是卻充滿激情;遇事缺乏思考,但是卻渴望同學之間的友誼;渴望知識,但是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卻又覺得學什么都沒有用。這樣的學生確實需要教師全方位的加以引導。作為一名教師,教書育人是我們的職責,面對復雜的學生,筆者更想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打造一片屬于學生的“理想教育”天地。
我的教育理想是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筑造學生的心靈,通過我的引導讓學生在心靈上獲得的堅定的力量、平穩(wěn)的心境,能夠積極的愛他人愛社會。即使將來“行到水窮處”,也能“坐看云起時”;即使將來平凡無奇,也能幫扶弱小;即使將來有“傲氣盈盈”的資本,也能做到“真才空空”的寬大。我的教育理想是教師在向學生傳輸知識和技能的時候要傾授全力,讓學生在教師榜樣的作用下無論將來從事何種職業(yè),都能用同樣的態(tài)度要求自己,那么就會給社會注入更多和諧的活力。我的教育理想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思索、共同進步,讓“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的悲壯一去不返,師生之間思維碰撞的合力,必將使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理想的教育,古今中外都有論述。韓愈的《師說》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教育的解讀,在我國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認為理想教育的最佳境地在此文中得到解讀?!皫熣?,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既是教育的定義,也是教師的職責。韓愈認為,當老師,第一是傳道,第二是授業(yè),第三是解惑。這三者應該是陰陽相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韓愈把“傳道”列為老師活動“三要素”的首位,《周禮·師氏》中也對“師”的意思解釋為:“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1]??梢姡暗馈笔抢蠋熃淌趯W生的中心,是基點。什么是“道”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清代大經(jīng)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道德解釋為:“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申為道理,亦為引道”[2]??梢姡處煹摹耙馈毙袨閷W生“道”的影響應該是第一位的,“引道”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理想教育是否實現(xiàn)。可是,教師該如何去“引道”呢?中國古代的一些經(jīng)典著作,或許能讓我們找到答案?!兑捉?jīng)》開篇第一句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蔽簳诟瑢W、老師談起教育之事時,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一直建議把教書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強放在第一位。可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道。不要迷信“富二代”、“官二代”,只有努力拼搏才是人生正道。人們總是對老師提出了比較高的道德要求,當老師的,大多數(shù)是師范院校畢業(yè),師范二字本身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意思。可見,老師用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去親身示范,去對學生“耳濡目染”也是道。在任何時候,時間在變,空間在變,天地的道德標準不會改變,人們向善的本性不會變。2015——2017年間,在對梧州學院制藥類專業(yè)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驗以來,筆者嘗試把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讀物《弟子規(guī)》、《顏世家訓》、《誡子書》等書目文章融入學生的日常,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學生,她告訴我,她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比以前高了,遇到困難的心態(tài)好了,待人接物更懂得分寸了。其實我們的學生不是做不到,只是大多數(shù)時候沒人告訴他應該怎么去做而已。按照傳統(tǒng)文化的標準對我們的學生提出明確要求的同時又增加了文化修養(yǎng),一舉兩得??梢?,傳統(tǒng)文化更是“道”。
關于授業(yè),在韓愈的教育思想里,教授技能的重要是排在影響學生思想,教授學生做人道理之后的。雖然我們前幾年的教育,把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放到了太高的地位,這其中的弊端已然顯現(xiàn)。然,過分批判也是不可取的。錯的是理念并不是知識本身。教育界近幾年在素質教育之風下對文化課教育的過分批判,在我看來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誰說只有音、體、美、特長教育才是素質教育,醫(yī)學、法律、數(shù)學就不是素質教育?以素質的方式去學習,就是素質教育。韓愈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十七歲的孩子如果不是通過高效素質的學習,怎會懂得這些知識?《說文解字注》認為,“授”為給予,“業(yè)”為樂器架子上方橫木上的大板。這句話怎么理解呢?想學樂器直接給予樂器就好,為何只給橫木上的大板?因為這塊大板是作為裝飾懸掛鐘、鼓的大木架子用的。用這塊木板的最終目的是使上面的懸掛和下面的承接咬合的更緊密一些,也就是間接去傳授技能的意思。作為大文豪的韓愈顯然是明白“業(yè)”的用義的,可他卻依然用了“授業(yè)”二字。這其實是告訴我們,“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教師需要“授之以漁”,而不需要“授之以魚”。學生需要勤于探索,才更有可能獲得成功。因此韓愈說“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碧招兄摹爸泻弦弧睂嶋H也是“老師領進門,學生修行在個人”,看重的是學生自我的感悟與發(fā)展。這與韓愈的“授業(yè)”其實是一個意思。所以我們作為老師,在“授業(yè)”的時候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的素質,和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當老師的不要怕學生理解的慢,就面面俱到,要有耐心去等待學生由漸悟走向頓悟,由量的改變到質的飛躍的過程,這種學習的力量是老師所不能替代的?!墩f文解字注》對“惑”的解釋為,“惑,亂也,亂著,治也,疑則當治之”。教師該如何“治疑”呢?學生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疑惑請教老師,從基礎知識到人生理想,甚至衣食住行。老師也不是完人,肯定也會有老師不懂的東西,那怎么辦呢?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給了我們答案——“教學相長”。今天教授給學生的知識,或許幾年后會發(fā)現(xiàn),不一定是正確的。發(fā)現(xiàn)不足,是人類知識進步的過程。所以孫喜亭教授也發(fā)出了“人生已過古稀,從上小學受教育,后來讀師范學校學教育,繼后當小學教師從事教育,再后來又上師范大學讀教育系,畢業(yè)后又教教育學,研究教育問題近44年,幾十年來出版過教育理論的專著,發(fā)表過教育問題的論文,自己定位為教育學教授,然而,現(xiàn)在關于什么是教育反而說不清了,反而不知了。說來真是困惑,也真是好笑了”的感慨[3]。大教授尚且如此,作為一般教育工作者,我們何必要求學生只聽信自己的一家之言,“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在知識日新月異,變化飛快的今天,很多的新生事物,學生比我們明顯接受起來更快。因此向學生學習,本身也是我們自我知識更新的過程,可能這就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吧。
隨著越來越頻繁的知識交流,大學校園的教育教學改革愈演愈烈。由于這些改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尊重了教學規(guī)律、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化成長,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教學效果,而深受學生歡迎。依我淺見,這些教學方法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我們總說外國人比中國人更關注兒童發(fā)展,尊重人權。其實最關注個體化發(fā)展,最以人為本的還是中國人。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就是極其看重人的存在的,《易經(jīng)》中強調最多的就是天地人的關系問題。比如,“天地人、日月星”。把人擺到了同天地一樣的高度,跟日月星辰齊平,這還能說中國的教育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嗎?除了教育,中國的很多傳統(tǒng)文化也都是以人為中心的,比如我國的另一部經(jīng)典《傷寒論》中提出看病的準則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4],這就是典型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教書育人,治病救人,兩者本身就是一致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韓愈的理想教育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步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會擁有自己的“教育夢”,并一定會實現(xiàn)自己的“教育夢”。如果每個教育者,都能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打造成理想的教育,用教育的力量去改變整個社會,孔子筆下的大同社會,還會遠嗎?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高校教育教學工作,這種理念讓筆者在工作過程中得心應手。比如,在工作過程中,筆者特別尊重學生的意見看法,把學生當成跟我一樣平等的人來對待,積極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方式讓我在工作中獲得了學生的喜愛,收獲了眾多的學生朋友,同時也體會了快樂和成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廣泛弘揚”,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問題上,“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5]。在十九大的報告中,習總書記共44次提到教育,5次提到傳統(tǒng)文化,把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正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新時代理想教育的藍圖,我認為在不遠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并為之奮斗。作為教育人,我們要多讀經(jīng)典,同時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讀活”“學活”“用活”傳統(tǒng)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把更合適的傳統(tǒng)文化方法運用到現(xiàn)代教育工作中去,才能做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理想教育境界。
參考文獻:
[1]聞人軍,譯注.周禮·師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孫喜亭.教育問題的理論求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27.
[4]張仲景,王叔和.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7.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8(1).
基金項目:廣西區(qū)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6JGA338,GXGZJG2016A011),梧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wyjg2014A004)。
作者簡介:單玉鑫(1982-)山東淄博人,助理研究員,高級保健師,教育學碩士,出身于中醫(yī)世家。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中醫(yī)保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