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讓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提高學生個人素養(yǎng)、道德水平、樹立正確價值觀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對此,本文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分析了其當前德育教育現(xiàn)狀,并針對應試教育思想嚴重、尚未實現(xiàn)與時俱進、培養(yǎng)途徑過去單調(diào)等問題,分別通過創(chuàng)建真實情景、重視情感引導、貼近實際生活三個維度,提出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徑。旨在能夠全面樹立廣大初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初中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40-01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現(xiàn)狀
(一)應試教育思想嚴重
課程改革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明確規(guī)定師生關系當中,學生應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則充當引導者,所有的知識理論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深刻體會到。教學應貼近實際生活,而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理念,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為了學生全面發(fā)展而努力。但當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體質的影響,一味的注重學生的升學率及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更沒有注重學生道德素養(yǎng)及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提升,造成了學生人格上的缺失,道德素養(yǎng)普遍較低?!兜赖屡c法治》課程本身在初中教育體制中就不占據(jù)重要地位,經(jīng)常被學校忽視,教師與學校認為初中學生應以成績分數(shù)為主,至于法律知識、法治意識等方面可以在進入高中或是大學后學習也不晚,這樣的教育思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二)尚未實現(xiàn)與時俱進
我國初中教育對于法律常識方面的知識基本都歸納到《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內(nèi),但迫于升學的壓力,讓許多初中學校并未專門設置法治課程,校內(nèi)也沒有專門教授法律知識的教師,學生與學校對于該門課程缺乏足夠的重視,降低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導致目前大部分初中學生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校園法治學習氛圍不濃厚,雖然新課程已經(jīng)完善了教材內(nèi)容,但由于相關教師的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傳統(tǒng)與落后,造成《道德與法治》課程并未真正發(fā)揮實際效果。此外,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積極創(chuàng)新,讓很多初中生尚未意識到該門課程的重要性,這不僅影響了課程本身的教學效果,同時也無法實施德育教育。
(三)培養(yǎng)途徑過于單調(diào)
過去的教學方法過去落后造成德育教育始終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口頭主義嚴重,沒有對學生思想意識及行為產(chǎn)生實質性的影響。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想要從中滲透德育,就不能依靠教材,生硬的向學生傳輸文字性的理論知識,應讓課堂教學生動化、形象化,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認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赡壳?,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整體知識的傳授、德育教育的開展等方面都缺乏完善的體系,沒有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學生只能機械化的背誦有關概念及法律條款,但卻無法將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失去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真正含義。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創(chuàng)建真實情景
建構主義理論表示,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過程,學生獲取知識應通過相應的情景,根據(jù)教師的有效引導,在師生相互交流下實現(xiàn)。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真正角色是特定范式的提供者與建構者,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并從中掌握學生的行為出發(fā)點,探究學生的思維形成過程,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具備課程所需的道德素養(yǎng)及能力。而在情景教學中,學生自身會產(chǎn)生具體的主觀想法,并會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建立起正確的道德意識與觀念,能夠真正意識到每個人都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應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堅定自己的立場,無論從道德層面還是基本禮儀角度,對于老年人摔倒,就應主動去扶。而學生的這種想法與意識,側面反映出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對學生所產(chǎn)生的正面影響。創(chuàng)建真實教學情景,會讓教學內(nèi)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加容易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教學目標。
(二)重視情感引導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重視并運用情感引導來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擺正自身的位置,要與學生相互平等,改變過去教學中的高等姿態(tài),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以積極陽光的精神面貌、和藹可親的話語、大方整潔的體態(tài)去面對學生、引領學生,加強對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努力贏得學生的信任,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系,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困難,以此來減少教學中的阻力,提高教學效率。重視初中學生道德素養(yǎng)與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嚴格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提高自我要求,主動幫助學生成為人格健全、道德品質優(yōu)異的合格公民。此外,在課堂上,教師更要與學生進行互動,加強師生課堂互動,可以根據(jù)詳細問題讓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下,向學生講解重點與難點知識,便于學生接受與理解。同時也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身邊正能量的故事通過圖片或是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增強教學的感染性、帶動性,強化學生認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與思想境界,發(fā)揮出德育教育的積極作用,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貼近實際生活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著較強的實踐性特征,重視學生的真實體驗,在日常教學中,初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社會活動中,真正走進社會、認知社會、接觸社會,從中感受道德與法律規(guī)定的重要性。從而形成理性客觀且正確的道德意識體系,充分體現(xiàn)出課程的真實性,拉近教材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間的距離。對于德育教育來說,它的滲透過程應是一種有著明確目標、有詳細的計劃、有一定組織的系統(tǒng)性活動。只有讓課堂教學貼近實際生活,結合學生身邊真實存在的人物、事件滲透德育教育,才能有效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深刻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知識的接受者、是教學效果的決定者,更是教學效果的反映者,只有讓學生自己在學習與實踐活動中仔細觀察、分析、體會、應用,才能讓他們真正掌握理論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教師正向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潛能、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習慣,現(xiàn)已成為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趙玉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加強道德實踐的應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8(04):145.
[2]朱柳霖.新形勢下如何在初中政治課堂滲透德育教育[J].文理導航(上旬),2015(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