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佳作紛呈,卷帙浩繁。而宏揚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當下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引導學生含英咀華,接受美的洗禮,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每一名教師首當其沖的任務。
關鍵詞:古典 詩歌 誦讀 詩無達沽 底蘊 鑒賞
在我國浩瀚璀璨的文化寶庫中,詩歌不失為一顆絢麗奇目的明珠,一朵芬芳絢爛的奇葩!在古典詩歌中,名家燦若繁星,佳作浩如煙海,膾炙人口之句不乏其數(shù)!而詩歌教學乃為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亦為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所在。因而筆者僅對當下初中語文課堂中的詩歌教學談幾點建議。
一、詩歌教學重在誦讀,以讀促學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詩歌學習亦是如此。詩歌誦讀要靈活變通,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聽讀、范讀、朗讀、齊讀、美讀等。對學生的讀要提出有梯度的要求:1.初讀要求讀清楚、讀準字音;2.再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3.第三遍讀要求讀出詩歌的情感和美感。這樣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而且誦讀要貫穿詩歌教學的全過程。例如我在教學杜甫的《春望》一詩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自行領會了詩人目睹國破家亡之后的憂思愁慮以及詩人為此滿頭白發(fā)如雪的藝術形象。
二、詩歌教學中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經歷的介紹要適機、適當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同樣是時代生活的產物。文學來源于生活而高于
生活,適當?shù)亟榻B寫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但作者生平經歷、時代背景的介紹,要根據(jù)詩歌學習的內容適當、適機,并非千篇一律地課前介紹。例如我在教學杜牧《赤壁》一詩時,這是一首詠史詩。先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周瑜為切入點,赤壁之戰(zhàn)也引發(fā)了后人很多的感慨!詩人杜牧再次來到赤壁時,何以有這樣的評價——東風不與周郞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為什么很多人都稱贊的有著風光偉業(yè)的周郞在杜牧的眼里卻是成功具有偶然性、僥幸?這就要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經歷。這時教師適機介紹杜牧“以濟世之才自負,對政治、軍事都有頗為卓越的見識,曾聯(lián)系時事研經讀史,注《孫子兵法》,可惜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這時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這里是詩人杜牧借題發(fā)揮,實際上是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之感。這樣一來,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經歷的介紹并不牽強,而且彌補了教材,有效的豐富了課堂,幫助和加深了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三、詩歌教學遵照“詩無達沽”的原則,允許課堂“百花齊放”
詩歌鑒賞步驟一般是了解作者、背景,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分析藝術手法。其中在理解詩歌內容上切勿憑借現(xiàn)有的資料生搬硬套,允許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感悟。就拿我在教學《赤壁》一詩來說,當我讓學生質疑時,一生提出“春深”如何理解?頓時全班啞然,作為師者備課時也并未在此多下功夫。但憑借成年人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識儲備,沒有什么障礙。我想到了“春意深深”這個詞,想到了“春宵一刻值千金”。那么假使東風不作美,不給周瑜提供方便。那么可能周瑜就要敗了,二喬自然會成為曹操的戰(zhàn)利品,成為曹操的妾了。古代戰(zhàn)爭中,失敗一方的金箔美女都是勝利方的戰(zhàn)利品。比如《阿房宮賦》中有“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就是說六國的妃嬪公主宮女都被秦始皇收羅到阿房宮里去了。那么“春”就是指男女情欲了。是杜牧隱晦的說法。但我并沒有先入為主,而是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請同學生討論一下,如何理解‘春深二字?”這時,有的學生說是“困居”,與“鎖”相照應;有的學生說指地點隱蔽,森意凜然;有的學生說刮的是“東風”,自然是“春”,相互照應,有的學生說時間長……此時教師順勢利導,尊重了學生們的理解和學生的心智特點,一道意料之外的棘手難題迎刃而解了。并且學生理解得深入而獨特,印象自然深刻。遠比教師口若懸河地旁征博引。講解要有價值得多。
四、詩歌鑒賞要找到切入點,以點帶面
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教師切勿一上來就搞繁瑣的講解分析,而是要引導學生找準切入點,由詩歌名句的品析帶動對全篇的理解,以點帶面。例如我在教學陸游的《游山西村》一詩時,先讓學生們找出名句賞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是寫去山西村的路上所見的自然風光,山環(huán)水繞,疑似無路,忽然又出現(xiàn)了柳色深綠,花光紅艷的山村,給人一種驚喜之感。寫景中蘊含哲理。那么,陸游游山西村都發(fā)生了什么?有什么見聞呢?又是如何離開的?一系列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進而領會全詩的思想內容。
古典詩歌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不僅給后人留下了永恒的藝術魅力,更是一種人生的魅力。
結語
古詩詞教學亦是語文教師的光榮使命,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詩歌教學自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出了語文課堂的生命力,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因此,課堂中教師應靈活變通,努力把詩歌教“活”,引領學生品味鑒賞,樂在其中,讓詩歌藝術大放異彩,讓詩歌教學呈現(xiàn)一派新的景象。
參考文獻
[1]王萍萍.初中古典詩歌情境教學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7.
[2]張麗.初中古典詩歌教學研究[D].渤海大學,2015.
[3]陶有宏.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現(xiàn)狀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岳春梅(1979-),女,漢族,吉林省乾安縣人,本科,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第一中學,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