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嶺 谷民舉 王琰
【中圖分類號】R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6-03--01
王琰,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副主任藥師,從事中藥一線工作三十余年,對炮制理論和操作技術進行了深入探究,圍繞炮制品臨床效用,傳承傳統(tǒng)炮制方法,尊古而不泥古,頗有心得。王老師認為繼承傳統(tǒng)炮制經驗,既應注重陰陽五行、性味歸經、藥性峻緩等理論,又應注重藥物質地形態(tài)、入藥要求等實際,先確立炮制目的,再推敲操作工藝是否得法,從而理清前人的原始意圖,并整理提高。
一、王老師對清炒法的分類及炮制目的
清炒法,是不加輔料的炒法。一般多按火候要求分為:炒黃、炒焦、炒炭三類。王老師則將清炒法細分為:微炒、炒黃、炒焦、炒炭四類火候要求。
1.微炒:是用文火加熱,炒制藥物表面微干,但藥物外觀一般無明顯變化,發(fā)出輕微的炸聲和清淡的藥味時,即可取出。王老師多采用隔紙炒法,以紙變焦黃為度。此法可防藥物焦化或灰化,如葶藶子。
2.炒黃:包括炒爆和炒香,是多用文火加熱,炒制藥物表面呈黃色,或發(fā)泡鼓起或有爆裂聲,并透出藥物的固有氣味,如牽牛子、蒼耳子。
3.炒焦:是用武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焦黃色或焦褐色,內部顏色加深,并發(fā)出焦香氣味,如山楂、檳榔。
4.炒炭:炒至藥物外表枯黑,內部焦黃色,雖部分炭化但仍有原來的氣味,如茜草、荊芥。
王老師將微炒、炒黃、炒焦的炮制目的,均歸納為五行之色黃屬土,入脾和胃,可增強療效,緩和峻烈。三者火候有輕重差別,炮制目的各有側重:微炒,多側重于易于搗碎入劑,矯味矯臭,也有利于煎出;炒黃,多側重于有利于煎出,又香可入脾,緩和峻烈;炒焦,多側重于消導藥的芳香開胃,又可緩和峻藥之性;炒炭,則在存取藥物原有藥性的同時,取黑屬水有閉藏之用,增止血之功。
二、王老師清炒操作要點
王老師尤其重視操作前的準備和操作中的火力控制,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藥物必須凈制與大小分檔,入鍋藥物要適量,確保翻炒受熱均勻,火候一致。
2.鍋要預熱到一定程度,以手心離鍋底10cm時,有灼手感為宜,或投藥試溫,如王不留行,待鍋熱先投入幾粒王不留行,以立即爆花為宜,若溫度過低易炒成“僵子”,過高易焦糊。
3.火力適宜,一般而言,微炒、炒黃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質地堅硬厚重者多用武火,質輕片薄者多用文火。同時注意,文武火混用,隨藥物成色調整。
4.翻炒宜勤宜快宜勻,要“亮鍋底”,質輕量少的種子類可用小帚在鍋中均勻掃刷。
5.出鍋要迅速,攤晾及時,同時,備噴壺防火星。
三、王老師清炒火候把控要點
王老師將把控炮制火候的方法總結為:看、聞、聽、捻、搗。
看,是觀察藥物表面或斷面是否變黃色或顏色加深,觀察形狀是否有爆花、膨脹鼓起、種皮爆裂發(fā)生,隔紙炒,還要觀察紙的顏色變化。如葶藶子,文火隔紙炒至至紙色焦黃,藥物深褐色時出鍋;王不留行,中火炒至大部分爆白花;牛蒡子,文火炒至微鼓起;蒼耳子,中火炒至表面深黃色刺焦。酸棗仁,文火炒至鼓起,表面有裂紋。
聞,是炮制時有無藥物香氣(清香或焦香)逸出;如芥子,文火炒至有香辣氣逸出。萊菔子,文火炒至有香氣逸出。葶藶子,微炒后有芝麻油香。
聽,是聽爆裂聲出現(xiàn)或減弱。如牽牛子、決明子,文火炒至微有爆裂聲。萊菔子,文火炒至鼓起,爆裂聲減弱。
捻,是手捻藥物是否易碎易脫皮、易碎。如酸棗仁,炒至手捻易脫皮。萊菔子,炒至手捻易碎。
搗,是觀察藥物是否易于搗碎。如葶藶子、牽牛子,炒至在搗桶中輕搗易碎。
王老師在炒藥時綜合運用看、聞、聽、捻、搗,五法合參,靈活運用。如看,認為炒焦、炒炭應注重看斷面,火候區(qū)別全在斷面,過猶不及。火候不同,藥性有別,王老師強調應依藥性要求確定火候,如牛蒡子,味辛苦,主要有透發(fā)和清泄兩種功效,生品清泄力強,透發(fā)力弱。隨著炒制程度的增強,透發(fā)力增強,清泄力減弱,故用其疏散風熱,解毒散結時,文火炒至微鼓起,微有火色,略有香氣即可;用其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時,則需文火炒至鼓起,有密集爆裂聲,微顯焦斑,有香氣逸出。這正應了明代陳嘉謨所言“凡藥制造,貴在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