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自理能力是小班幼兒生存能力的基礎,也是幼兒適應幼兒園的基本生活技能?!?-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在健康領域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的目標2中明確指出幼兒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對小班幼兒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提出了家園合作,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根據(jù)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來提升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之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關鍵詞: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策略
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務的能力,如幼兒一日生活中的進餐、穿脫衣物、如廁等。小班幼兒在入園前,一日生活都由家長照顧,家長一般會因為寵溺或因幼兒做不好做得慢而包辦代替,導致小班幼兒入園后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尋找教師幫忙。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 家園合作,共同促進
1. 做好家園工作,贏得家長的配合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家庭配合”,以幼兒園應做好家長聯(lián)系制度為例,教師可以建立班級討論群,給家長提供一些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也可以讓家長之間相互溝通了解各種培養(yǎng)的方式。另外幼兒園可定期提供一些專家的家庭教育的講座,讓家長了解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還可推薦一些學前教育的網(wǎng)站,了解科學的家庭教育的知識。當然,筆者認為面對面的交流能直接、有效地了解家長的一些想法,讓家長意識到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兒全面發(fā)展的基礎,教師也可為家長的困擾提供建議和幫助。
2. 樹立共同的教育觀念
2-3歲時幼兒獨立意識已經(jīng)萌芽,但是家長在家時,一方面覺得幼兒還小,還是家長包辦來的快速方便,另一方面幼兒有強烈的愿望想要自己動手操作,但是因為做得不好、做得慢,家長否定幼兒覺得幼兒做不好,對他們?nèi)狈ψ孕?,也否定了幼兒是有能力的甚至可以做得很好。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我們幼小時所以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的,小到幾乎察覺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笨梢姀男∨囵B(yǎng)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為幼兒一生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時間久了,幼兒也就習慣了家長的包辦代替。正是因為家長與教師教育觀念的不同導致了幼兒的模糊觀念,表現(xiàn)為在幼兒園時,是乖巧懂事的學生,在家時,是要家人伺候的“小皇帝”,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象,需要家園之間樹立共同的教育觀念。家長要樹立幼兒現(xiàn)在年齡小,正是可以開始慢慢培養(yǎng)起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時機,這是為了幼兒的未來著想,現(xiàn)在幫幼兒包辦一切,只能是害了他的觀念,在家中給幼兒充分自己動手的機會。要鼓勵幼兒養(yǎng)成早上自己起床穿衣、刷牙、洗臉、吃飯,這些一日生活中的小事雖然對于家長來說好像很值得一提,但都是在給
幼兒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也會無形中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講衛(wèi)生,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二、 以游戲精神貫穿一日活動
陶行知先生說過:“游戲是幼兒的天性。”而陳鶴琴先生也說過:“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笨梢娪螒驅τ谟變旱闹匾耘c影響力很大,所以從游戲入手,更能提高幼兒對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興趣。
在晨間的桌面游戲,教師要放手讓幼兒自己去拿,時間到后自己主動收拾整理放回原位,在幼兒入園時可以播放一些穿衣、洗手兒歌、歌曲,讓幼兒在無形中學習到生活的小技巧。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學習關于自理能力的知識、小班適合的兒歌、歌曲,還要以鼓勵能自己動手的幼兒,為自己獨立完成而自豪,讓幼兒在自我服務的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還為其他幼兒樹立榜樣。
在區(qū)角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去動手操作,得到生活體驗,得到生活能力鍛煉。在生活區(qū),投放不同類型的瓶子讓幼兒擰擰蓋蓋;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讓幼兒有興趣地練習系扣子;娃娃家里的布置要貼近生活,放置娃娃、廚房用具、桌椅、蔬菜水果,讓幼兒體驗爸爸媽媽在家的角色,給寶寶喂奶、梳頭、穿衣、煮飯燒菜。通過這些區(qū)角,不僅讓幼兒感受到游戲的樂趣,更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其他活動時,可以告訴幼兒,如:穿褲子時可以讓幼兒念著“小火車,進山洞”的形象兒歌;在穿套頭衣服時讓幼兒念著“先鉆大山洞(下擺),再鉆小山洞(領口)”。因為小班幼兒的注意力時間短,和他們玩限定時間的游戲,幼兒十分感興趣,可以借助游戲來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如:可以舉辦班級的穿衣比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誰完成的好就給予獎勵,沒有完成的幼兒應繼續(xù)鼓勵。
三、 針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fā)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對于比較優(yōu)秀的、發(fā)展能力水平較高的幼兒,教師可以用較高的水平來要求此類幼兒;對于發(fā)展水平較低的幼兒,則要降低標準,循序漸進,慢慢提高對其的要求。但是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不要去批評,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正面鼓勵引導,發(fā)現(xiàn)幼兒某一小點的進步就要及時表揚,增加幼兒繼續(xù)進步的自信心。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的幼兒自理能力水平不同,女孩子的自理能力水平普遍高于男孩子。幼兒在小班階段,女孩子精細動作的發(fā)展要優(yōu)于男孩子,較為獨立,而男孩子一方面因為自身生理發(fā)展的情況而不能做到一些精細動作。這就要求教師對男孩和女孩也要有不同,對女孩子的要求應高于男孩子,對男孩子的自理能力水平,切實制定相應的措施嗎,也可以讓男孩子樹立榜樣意識,向女孩子學習等。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不僅是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基礎,也是幼兒將來自己獨立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實在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的同時,既是幼兒對自己的肯定,實現(xiàn)自我服務的滿足,又能讓幼兒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意識。這些都是幼兒寶貴的學習品質。這些良好的行為是終身學習與發(fā)展所必需的。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
[2]洛克.教育漫話[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3]陳鶴琴.家庭教育[M].華東大學師范出版社,2006.
[4]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
作者簡介:龐麗萍,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山湖花園小學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