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關鍵詞】 小學語文;預習;主人;興趣;分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8—0100—01
眾所周知,預習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步驟,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閱讀、思考、練習有關學習內容的準備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很好地教授學生課前預習的方式、方法,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反之,無論教師如何努力,教學效果都很難達到既定的目標。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呢?筆者通過探索與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活動。
一、激發(fā)興趣,為學生參與教學做好準備
要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就必須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課前預習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以教學《將相和》一課為例,在講課前幾天,筆者就布置了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自由分組,搜集各種有關的歷史資料、人物傳說、故事等等。這種預習作業(yè)開放性強,而且有目的性,學生之間有合作也有分工,參與熱情很高,搜集到的資料,也讓筆者大開眼界,有書籍、雜志、報紙、網上下載的資料,甚至還有個學生拿來了一盤《將相和》的京劇錄像帶。由于準備充分,資料豐富,所以上課時,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為大家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相互補充,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主動。在理解課文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又鍛煉了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層設計,使不同學生得到發(fā)展
現(xiàn)在的課堂是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學困生不再游離于課堂之外,也參與到了課堂之中,這便是課前分層設計預習內容帶來的改變。在設置《將相和》一課的課前預習時,筆者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分設了三個層次預習任務:A.自學課文字詞,找出不認識的字,不清楚的詞,了解它們的意思;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搜集一些相關的簡單介紹;B.在識記生字詞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讀熟課文,使用符號等標注在書上,寫下自己的心得與感想;C.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熟課文,給文章分段,梳理脈絡,概括出每一大段的段意,并總結出全文的主要內容,具體寫法,思想感情。要把對全文的想法寫出來,并由此聯(lián)想,想一些與本篇課文相關的內容,作為補充,記在書上。這樣的分層設置預習目標,使優(yōu)、良、中等不同層次的學生跳一跳都能夠得著桃子吃。
三、引導質疑,讓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要把提問這個“專利”讓給學生,根據(jù)學習語文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學會“質疑”。仍以《將相和》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指導學生預習時,筆者讓學生從觀察課本插圖入手引導學生看圖質疑,初步切入了解文本內容。提出了三個問題:課文總共安排了幾幅插圖?每幅插圖畫面上表現(xiàn)的是這一段中哪一小節(jié)的內容?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藺相如和秦王性格特征是什么?在課堂上,筆者沒有像過去那樣從開頭講到最后,而是以學生預習的問題為切入點,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們根據(jù)自己學習的需求提出問題。筆者則對學生的質疑和思考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贊賞,以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經過梳理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教師的重視,成為全班研究的對象,其質疑及探索的積極性就更高了,也就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設計板書,發(fā)揮學生預習主體作用
嘗試讓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如,在講授《詹天佑》一課時,在課前預習時,筆者引導學生理解詹天佑在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的方法時,讓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jù)課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用畫圖的方式把兩種開鑿的方法表示出來,并負責寫出設計方法的講解稿。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課前,學生畫出的圖紙不僅認真,而且清楚。課上通過把居庸關和八達嶺畫一畫、講一講,學生更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敬佩詹天佑在筑路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總之,預習是課前教學的前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預習的要求要緊扣課文的重點,教師無論采用哪些方法指導學生預習,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更有效地進行語文課堂教學。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讓學生真正成為預習的主人》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7〕GHB02200)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