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對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轉變學校教育理念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小學德育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德育生活化的開展,積極開展小學德育工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關鍵詞:小學德育;意義;對策
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接班人。在國家教育體制不斷發(fā)展、改革和變化的社會背景下,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是學校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在小學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思想不成熟、活潑好動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思想引導和行為引導,促使小學生的健康安全成長。從根本上講,德育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開展,有利于對小學生的思想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分析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與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對策。
一、 小學教育中加強德育教育的意義
中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優(yōu)秀的文化、文明頗多。古人云:三歲看老,百歲瞧小。學生在小時候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其今后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礎。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一生,“習”性教化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學校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改變傳統(tǒng)“重智輕德”的教育現狀,將德育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整合起來,促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由此可見,小學教育工作中加強德育教育,具有很多積極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提升學生道德信念,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開展和發(fā)展的核心,是貫徹落實學校素質教育,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因為思想不成熟,科學有效的德育教育與引導,有利于促使學生道德信念的提升,讓學生在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其思想、行動不偏離正確的軌道,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將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作為有力的思想武器,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其次,有利于轉變學校教育理念,促使小學教育體制改革。一直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文化成績”歷來是學校、社會以及家庭對學生關注的焦點。這種“重智輕德”的教育模式,不僅僅會導致“高分低能”的人出現,更有可能導致“高分無德”的人出現。而在小學教育工作的開展中,教師加強德育教育的宣傳,營造很好的學校德育環(huán)境,有利于轉變學校、家長的教育理念,讓大家將教育的目光由傳統(tǒng)的“智力”教育轉移到“德育”教育上來,為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促使學校教育體制的改革奠定基礎。
第三,有利于抵制不良因素影響,凈化兒童心靈。在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各種不良的網絡信息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青少年兒童生長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價值觀、人生觀發(fā)生扭曲。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在小學教育中加強德育工作,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有利于學生對社會上的各種不良信息、各種消極因素產生“抗體”,幫助學生有效地抵制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 小學教育中加強德育教育有效性對策
1. 營造“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氛圍
首先,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學校教育已經由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偏移,“以人為本”教育理念運用于教師的教育中,有利于轉變教師本位的教育模式,實現好的教育效果。眾所周知,在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模式下,“剛性”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性、靈活性而顯得被動和呆板,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因此,在現代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中,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教育、自我約束能力,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目標,在日常的溝通、交流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實現潛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同時,這種“以人文本”的德育方式,有利于形成更加和諧、融洽的教育氛圍,為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奠定基礎。
其次,實施民主制度,營造民主教育氛圍。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使得當今社會的小學生與以往的已經有極大的不同。相對而言,他們更加具有自我意識、自主性?;诖?,小學教育工作的開展也應當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民主教育的理念應運而生。民主教育理念運用于小學德育工作,主要體現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學校教育層、教師等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立足現代教育理念,制定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教育制度、校園規(guī)章制度以及德育教育目標等,不斷打破傳統(tǒng)剛性德育對教師、學生的束縛,讓教師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德育工作,促進良好小學德育工作效果的實現。
2. 完善學校德育體系
首先,不斷健全德育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是促使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因此,要想促使小學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健全的德育評價機制,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很好的指導和監(jiān)督,促使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并通過各種有趣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激發(fā)學生德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其次,加強德育師資隊伍建設。當前,在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中,師資隊伍薄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德育教育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為促使德育工作的高效進行奠定基礎。
3. 德育教育生活化
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目的是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教師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應當改變過去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改變過去以學生記憶德育知識為標準的考核評價機制,通過生活化教育模式的開展,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例如,教師在德育教育中,結合教學內容,融入生活案例,讓學生結合生活的案例明確對與錯,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這種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開展,是促使德育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國勇.淺析小學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問題[J].學周刊C版,2014(12):129-130.
作者簡介:童春泳,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qū)第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