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富本
我校成立于2013年,大部分教師為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或剛上崗的新教師,平均年齡不足30歲,平均教齡不足4年。年輕教師有激情、有活力,但往往經驗不足,有的備課質量也不高,導致課堂質量參差不齊。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課堂效益、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課堂是學生思維流動的載體。課堂上如果沒有思維的參與和激發(fā),學生就很難獲得學習的深層次動力和興趣。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提供思維快速啟動、靈感碰撞、頓悟愉悅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最簡潔、最直接、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嘗試。給學生不斷嘗試、接觸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機會,遠比教師直接幫他解決困難要好得多。因為 “學”和 “習”歸根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應該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以便指點他們走出思維的困頓。
目前教師的備課,無論是集備還是教研,關注更多的是教師的“教”,而較少從學生需要的方面去考慮。我們引入學程模式,就是要有效引導教師從 “備課”轉變?yōu)椤皞鋵W”,即從備如何 “教”轉變?yōu)閭淙绾?“學”,從而徹底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以達到重塑課堂生態(tài)的目的。
邱學華教授認為,“嘗試教學的實質是讓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成功。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是先由教師講解,把什么都講清楚了,學生再練習,而是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自學課本和相互討論,依靠自己的努力,通過嘗試練習去初步解決問題?!盵1]基于此,我們在課堂教學的新授階段提出了“自學—合學—省學”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將學生放在課堂的核心,依次展開。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盵2]根據此理論,我們采取 “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鼓勵學生積極發(fā)展。
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課題組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學會學習三個維度定義 “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自主發(fā)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fā)現自我價值,發(fā)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成就出彩人生”;學會學習 “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3]
從這些論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給學生嘗試、合作、自悟的機會,對他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何等關鍵?!叭挝瀛h(huán)式”學程模式給他們提供的恰恰就是這樣大膽嘗試、勇于出彩的機會。
給學生嘗試和出彩的機會,盡可能地多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 “從生活中找到課本的影子,從課本中找到生活的例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借助學隊競賽的管理模式和點贊加分的評價模式,提高學生自主管理、高效學習、積極參與的意識和能力。給教師 “備學”的機會,從著眼于教師準備如何講課轉變?yōu)閷W生準備如何學習,實現 “教著教著教師就不見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三段”,即導入新課、探究新知、總結評價;“五環(huán)”,即回學、自學、合學、省學、延學。其基本流程圖如下:
1.課堂第一段:導入新課——回學
導入新課階段的主要形式是回學,即以舊引新,復習前面所學,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如數學課,口算天天練:每節(jié)課布置6道左右口算練習題,計時口算、同學互批、教師抽查、及時評價。嘗試練習題:根據新課內容,設計嘗試練習題,以舊引新、以新帶新。如英語課,在新授整合課中,熱身環(huán)節(jié)可以用自由發(fā)言、交流互動等形式回顧復習與本課新授內容相關的知識;在語音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出示已學單詞,回顧發(fā)音,再通過以舊引新,讓學生嘗試拼讀。
2.課堂第二段:探究新知——自學、合學、省學
探究新知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一般突出學生的嘗試自學、學隊或小組合學、師生研學、練習省學四個方面。
(1) 自學
教師在學程中提出自學目標,學生嘗試自主學習。如數學課,先由學生自主梳理信息、提出問題,再通過小組、班級交流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如語文課,讓學生自讀課文,劃分部分后,概括段意和課文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批注生詞含義,批注讀文感受。如英語課,在閱讀課中,讓學生先自學閱讀,嘗試完成閱讀題,教師再進行閱讀講解和閱讀方法的指導,最后糾正答案;在語音課中,讓學生先自學新詞的拼讀方法,較難的詞匯通過合學的方式來完成,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一些方法提示。
(2) 合學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與同學交流學、同小組長討論學、在學隊內解疑釋惑取得共識;教師再對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點撥,從而形成師生研學、相互交流、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如數學課,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后,與同學相互討論,與組長交流探討,特別是針對思路不清或不明確的問題進行探討。教師引導:教師搜集學生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拋出思考點,進行引導。自練師議:教師針對出現的關鍵點進行點撥,出變式題讓學生自練,再進行組內研討、總結,從而解決問題。如語文課,學隊交流討論:針對本課重點、難點展開充分討論。教師引導探討:針對遇到的問題進行點撥,直到學生掌握本課重點,突破難點。如英語課,在復習課中,總結重點,梳理單元知識點,通過合學的方式,形成小組方案,再在全班范圍內交流;拓展部分則通常采用合學的方式完成;自學部分較難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
(3) 省學
在自學與合學的基礎上進行課堂練習,理解和鞏固當堂所學,進行檢測與反饋,做到堂堂清。如數學課,綜合測:教師設計綜合練習或拓展練習,進行檢測辨析提升。讓學生自己先進行練習,然后小組內批閱,最后由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當堂清:教師出2—3組檢測題,每組題控制題量、控制梯度,達到當堂清、有收獲、激興趣的目的。如語文課,在總結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談收獲。新課堂中的重要練習題可以當堂解決,以鞏固一課所學。如英語課,通過一些問答、書面練習,檢驗學生學習質量,以鞏固所學知識。在總結部分,讓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內容,來觀測學生學到的內容。在拓展部分,設計如小調查形式的口語、書面練習來檢測學生本課所學。
3.課堂第三段:總結評價——延學
本部分是課堂的結束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回顧,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梳理形成知識網絡。二是評價,每節(jié)課結束時進行自我和小組評價,總結各學隊課堂表現情況,給學隊點贊積分。三是作業(yè),布置課后作業(yè),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以構建開放的教學系統(tǒng)。
在本教學模式下,教師備課以學程的方式呈現,根據各學科的不同之處,在具體細節(jié)上可有適當的調整,以服務學生的學。
“三段五環(huán)式”學程模式實施一年來,我校課堂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高。該模式重視學生嘗試、探究、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課堂活動的意愿。相比未采取該模式時,課堂氣氛明顯更加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深度都有很大改進,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不斷上升。
我校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未實施 “三段五環(huán)式”學程模式前,對于同等難度話題的小組討論平均時間為3分鐘,實施該模式后,平均2分鐘左右小組討論即可完成。班級平均成績、學生的優(yōu)秀率和及格率在實施前后也有明顯提升。從隨機抽取的6個樣本班中得出的數據顯示,有97.88%的學生對本模式非常喜歡;有78%的學生喜歡的原因為課堂有趣;有72%的學生認為本模式有助于學習效果提升;有56%的學生認為在本模式實施的課堂上,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并被他人采用;有43%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見,該模式的實施受到了學生的青睞。同時,大多數教師認為,這一模式幫助自己厘清了教學思路,減輕了課堂負擔,提高了教學成效。
“三段五環(huán)式”學程模式作為一種模式,僅僅是一種引領,讓教師在實踐中落實了 “嘗試出彩”的核心理念。年輕教師通過 “三段五環(huán)式”學程模式,可以迅速掌握課堂教學的內核,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模式扎實推廣的基礎上,我們還會對此模式進行不斷豐富和完善,特別是打破課堂的時空限制,實現課程的整合,創(chuàng)造開放式教學,進一步做到生活和課堂相結合,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