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俠
老 屋
老屋是我父母的房子,也是20年前我住了22年的房子。在這所房子里,存儲了我人生最初懵懵懂懂不諳人事的記憶,記錄了那段流水般酸甜苦辣的美好歲月。
老屋建在四分半的宅基地上,有西房、東房和北房,南邊隔了個小后院,有雞舍、豬圈、廁所和堆積的煤、柴火、雜物等。西房是蓋的最早的,共兩間,磚木結構,形狀就是陜西十大怪之一的“房子半邊蓋”。小時候,因為家家戶戶都這樣也沒覺得有什么奇怪,等到大了,才明白這其中的緣由。在寒冷的北方,這種房屋結構非常實用,既節(jié)能保暖,增加了居住的舒適性,雨水又流向自家院子,不會發(fā)生鄰里糾紛,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法,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
西房蓋于1977年,距今已38年。那時我五六歲,爸爸媽媽和很多親戚朋友在忙著和泥、抱磚、擔水、添瓦,而我則在院子一邊照看著不到一歲的弟弟。弟弟坐在老式的木搖車里,一會不知是餓了還是怎么了就哭,媽媽說:“狗娃子,乖,媽媽給咱們蓋新房,不哭?!蔽姨貏e高興,看到這么多人給我們家?guī)兔?,以后再也不用住低矮的土坯房,照顧起弟弟來就更起勁了?/p>
在我兒時印象中,新房子高大寬敞,有一個很大的火炕,可以睡五六個人。到了冬季,火炕燒得熱乎乎的,睡前把被子攤開,等睡覺時就不會冷了。逢過年家里來了親戚,就一起坐在熱炕上,蓋上被子打牌,說笑,玩耍,吃好吃的(莊稼人一年到頭這時才是清閑的時候),覺得真是幸福的日子。
在這間屋子,我常常站在旁邊看著媽媽蒸饃、烙餅、包餃子,有時也會幫一把手,直到現在,我做陜西飯樣樣在行,大概得益于那時無意間留下的印象。我爸是個挖煤的煤礦工人,很多次睡到半夜,被一陣說話聲吵醒,使勁睜開發(fā)澀的眼睛,屋里的燈亮著,下了夜班的爸爸正坐在桌子前吃飯。他每天都要騎自行車走十多公里的路去上班,有時又深更半夜下班。媽媽就起來給雙手凍得石頭一樣冰的爸爸做點熱乎飯,吃完飯才睡覺或者去接班。
空閑的時候,一家人吃過晚飯,家里也難得會來點文藝節(jié)目,當過兵的爸爸就唱《東方紅》《八路軍進行曲》,長辮子的媽媽則手上抓著紅頭巾,把學校里學到的《我們走在大路上》《我的祖國》等連唱帶跳演給我們看,優(yōu)美的旋律和當時的情景,至今還留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爸媽是多么年輕啊。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農村的生活有了大幅提高。村里多數人家都蓋起了高大堅固的鋼混結構平房,房頂不再是用瓦片摞起來的斜屋頂,變成了用水泥打磨得平整光滑的水泥頂,作用是可以晾曬糧食。
我們家北面原先是兩間低矮的土坯房,我的弟弟就出生在這里。那是1976年,中國先后發(fā)生了天崩地裂般的幾件大事,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去世,大隊部的喇叭天天播放哀樂,村里的人都胸帶白花、眼含淚水在隊部參加追悼會。我感到害怕極了。接著又發(fā)生了唐山大地震,村干部在我們家窗戶上喊:“趕緊到場上的草棚去,不要呆在屋里?!闭谧伦拥膵寢屨f:“我豁出去了。”幸運的是小土屋沒有倒,屋里的我和媽媽弟弟也都活了下來。
直到1988年,我們家拆掉了這完成歷史使命的土屋和旁邊用樹枝扎成的不能稱之為大門的籬笆門,在原址上蓋起了時興的平房,并且連東面一并蓋起,加起來共有一間廳房和3間臥房。還有當時最令我驕傲的高大闊氣的門樓,門額題字“謙慎居”,均用彩色瓷磚貼面。自此,我們家結束了20多年沒有大門的貧窘歷史。那年,我的父母40多歲,正值人生壯年,他們省吃儉用,拼命干活掙錢,為的就是掙這窮家舊舍被別人瞧不起的志氣。此次建房,算是完成了他們此生最大的心愿。
西房北房東房圍起來,我們家和別人家一樣算是有個正式的院子了。這時的我已經在鎮(zhèn)上讀初中,一周回家來背一次饃饃。每當地里的莊稼成熟了,農村的孩子就會放春秋假回家?guī)兔?。爸媽和我就會把從田里收回來的麥子、玉米、芝麻、豆子一袋袋扛到房頂,攤開,不時地用耙耙翻一翻,讓它干得快一些。水泥房頂真是比原來的土場干凈多了,晾干的糧食掃成堆,從事先留好的口子直接順著管子滑到一層的屋里,裝進糧食缸。
城市孩子有城市孩子的樂趣,農村孩子有農村孩子的任務。每次放學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喊上對門同齡的孩子一起去村頭樹林放牛。牛在一邊吃草,我們就拔地上的青草,然后裝好滿滿一袋子,趕著肚子溜圓的牛一起回家。牛吃飽喝足了,豬還在眼巴巴地等著我把新鮮的青草扔進豬槽。聽到我走向豬圈的腳步聲,幾頭豬就跑過來,烏黑的眼睛瞅著我,我學著大人的樣子嘴里念念有詞:“豬嘮嘮,吃食了,不吃食你轉回了。”隨后就聽見“吧嗒吧嗒”吃得很香的聲音。從小豬崽喂上一年長成大豬,和豬有了感情,以至于到了年關殺豬時,我哭著站在一邊抹眼淚,更不肯吃上一口那聞起來的確很香的臊子肉。
時光如梭。1994年初,帶著對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渴望,我告別親人遠離家鄉(xiāng)來到了遙遠的邊疆,一呆就是20年。期間走南闖北,游歷祖國大好河山,看到了太多風格迥異漂亮的建筑。老屋,在我心里越來越遠越來越模糊了。直到有一天我回家來,猛然發(fā)現,從前的院落變小了,房子變矮了,一切都顯得是那么破舊和滄桑,就像我那滿頭白發(fā)、臉上爬滿了皺紋的雙親。
爸媽說:“這個院子住不了多久了,村子明年就要集體搬遷。”聽了此話,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
老屋,承載了我記憶中滿滿的情感,無論我走到哪里,它都一直在那里,和我的爹娘張開懷抱,迎接著我的歸來。
天鵝 鉆石 愛情
這是個有暖陽的午后,天高云淡。
漫步在風和日麗的孔雀河畔,心是散漫的,腳步是慵懶的。三三兩兩的行人從身邊走過,目光不經意間掠過靜靜的河面。這河岸、河水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只是多了些冷清,少了些許熱鬧。哦,是那往日的白色精靈——天鵝,我們的朋友回家了,心中不覺悵然起來。
好像就在昨日,這河岸邊還是人頭攢動,還架有各式“長槍短炮”;這河面上還熱鬧非凡,一派繁忙景象,碧藍的水面上如白云朵朵,好看極了;我們還不時聽到“叩—叩”的鳴叫,如響亮而憂郁的號角聲??墒?,我心中的圣靈飛走了,留下這空悠悠的河水。其實,這河水也是美的。因為她,這西部邊陲的城市有了一分靈性,滌蕩了人們心頭多少煩心瑣事。她,不僅是美的,更是寬厚仁慈的。她像位年輕的母親,用她豐富的乳汁哺育了兩岸50萬各族兒女。
我的目光是不肯離開這粼粼水面的。常常,我會倚在河邊的欄桿上托腮凝思,靜靜地望著它們。那潔白的羽毛,優(yōu)雅的姿態(tài),俊秀的身段,圓潤的形貌,優(yōu)美的線條,婉轉傳神的動作,是那樣令我著迷。它們忽而興致勃發(fā)悠然忘形,忽而引吭高歌比翼齊飛,忽而又像個頑皮的小孩,撅起屁股把頭鉆入水中覓食。對于這群圣潔的珍禽,人們無疑是喜愛的。它們身上的一切都散發(fā)著讓我們欣賞優(yōu)雅與研美時所覺出的滿足、陶醉、舒暢??傊瑢τ谒鼈?,我是總也看不夠的。
看,那一對天鵝猶如一對母子,母親把長長的喙伸進兒子的羽翅,好像在為疼愛的兒子撓癢。那三只天鵝像是一家人,先后向前游著,神態(tài)莊重。那一對,臉貼著臉,嘴對著嘴,不覺中竟形成了“心”形的圖案,這一定是熱戀中的情侶吧。不遠處,一群天鵝竟也圍成了一圈,像是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派對。咦!還有你,這只孤獨的行者,難道你有什么想不開的事嗎?
我就這樣癡癡呆呆地看著,看著它們雍容自在的樣子。大自然賦予它們這樣高貴與柔和的美,造成這樣美妙的倩影。幾只天鵝長頸前伸,并排齊飛,飛向遠遠的水面,在平靜的水面劃過一道道白色的跑道,它們是在舉行競技運動會。這兩只,一只徐緩地扇動羽翅,一只單腳獨立,令我仿佛看到了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天鵝好像知道自己很高貴,所以很自豪,它仿佛故意擺出它的全部優(yōu)點,以它種種婉轉、嫵媚的動作,盡顯它無與倫比的嬌態(tài)與美色。
有時,我心中竟有一絲的妒忌,為它所有的美好。為什么我沒有這很多的美麗?哪怕一點點而已。很快,我又為自己的這種想法羞愧了,它的美,何嘗不是經歷了重重磨難和歷練,那個曾經滿身雜毛、灰褐色的丑小鴨是如何蛻變成了白天鵝。早在19世紀,那個遙遠的國度,一個叫做安徒生的丹麥人已給我們講了這個故事。
天鵝無疑是值得人們尊敬和喜愛的。無論是古今中外,天鵝都是純潔、忠誠、高貴的象征,成了人們追求忠貞愛情的化身。天鵝之美美在哪里?美在它天生麗質,更美在它圣潔的靈魂,令世間所有的凡俗卑小都相形見絀。它是人類追求美、追求幸福、追求純真善良、追求忠誠執(zhí)著信念的精神需求。
由此,我忽然想起了那句跨越了一個世紀的經典廣告“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鉆石的形成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在一種高溫、極高壓缺氧的環(huán)境中結晶而成的。它華貴而亮麗,恒久而純潔,被人們視為勇敢、權利、地位、尊貴的象征,更視為愛情與忠貞的象征。當無數男女在披上潔白的婚紗步入婚姻殿堂時,他們鄭重地把代表天長地久的鉆戒戴在心愛的人手上,當他們向著全體親朋大聲宣讀“我愿意”,他們已知道對彼此的承諾負責,并真切地認知:我已不再是“我”,而是“我們”。
天鵝——鉆石——愛情,它們已成為人類心中渴求真善美的代名詞。當我們懷著一顆善良寬容的心,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位朋友,用和善的面孔、親切的笑容、輕柔的話語,對待自己的親人,用滿腔的熱情,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工作。當我們成為一位好孩子、好女人、好母親、好妻子、好員工,當我們成為別人眼中需要的、喜歡的人,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是上帝送給地球最美麗的使者。
我,已猶如一只美麗的白天鵝,內心充滿芬芳馥郁,優(yōu)雅、可親、從容地徜徉在美妙的人生長河中。
我的蒙古族鄰居
午飯后,上下班的人們漸漸進入了夢鄉(xiāng)。一層八戶居民的樓道里靜悄悄地。突然,一陣孩子的啼哭打破了這片寧靜。我開開了門。
“嗚嗚…嗚嗚… 媽媽?!睒堑郎相従蛹乙粴q多的小男孩巴恩澤正鼻涕一把淚一把坐在推車上使勁不停地哭,年邁的奶奶在一邊怎么也哄不下。
“巴恩澤,怎么啦?”我問。
“他媽媽出去了,他睡覺起來看不見媽媽不愿意?!蹦棠逃梦衣牪惶宄臐h語對我說。
“巴恩澤不哭,阿姨抱抱,不哭,媽媽一會就回來了,給你買好吃的?!蔽野研〖一飶耐栖嚿媳聛肀Щ匚?,他使勁從我懷里掙脫下來,倒在炕上,瞪著腿氣哭得更厲害了。
我從自家拿過來他平時喜愛的汽車飛機輪船等玩具,和一些食物飲品,好說歹說總算哄住了他,小家伙漸漸分散了注意力,停止了哭泣。
巴恩澤是我鄰居家的小孩,一個多月大時一家人搬過來和我做了鄰居,門和門緊挨,窗和窗相對。因為,民族不同,兩家人很長一段時間并無來往。后來,總是在樓道和電梯碰到,見到這小孩白白胖胖,甚是可愛,就不時逗逗孩子玩,抱一抱,喂東西給他吃。等他大些會走路時,總能聽到他在樓道上穿著一走路就吱吱響的小鞋子發(fā)出的活潑的腳步聲,心里越發(fā)喜愛這孩子。
孩童的心最好哄不過,誰對他好他就和誰親近。只要聽到我下班的腳步聲和鑰匙開門的聲音,他就蹬蹬蹬跑出來,時不時用小手小腳敲擊我家的門,有時我聽到了,開開門,小家伙就徑自走進來,趴在沙發(fā)上使勁地爬上去,漏出穿開襠褲的小屁股,然后反過來靠著沙發(fā)后背坐下,小大人一般一動不動,靜靜地坐一會,又爬下來,拿起茶幾上的糖塊、瓜子,自己撥弄著吃起來。怕他被瓜子殼卡著,我就在旁邊照看著他,給他擦擦口水鼻涕。他如同在自己家一般,一會兒拿起這個一會兒拿起那個,捶背器、球拍、穿鞋的棍子等,這些平常不過的物件,在他眼里都成了愛不釋手的玩具。巴恩澤的媽媽見了就不好意思地說,給我們添麻煩了,我說,不麻煩,我們喜歡小孩。
晚飯時,巴恩澤的媽媽隔窗戶叫我過去端酸奶。這是他們自家奶牛產的奶做成的純綠色食品,每當這時我的心里就像樂開了花。我也端了一盤剛做的蒸糕給孩子吃,這早已成了我們之間的一種習慣。我自小生活在關中平原,祖祖輩輩都是漢族本地同鄉(xiāng)。來到新疆后,結識了回族、維吾爾族同事朋友。蒙古族鄰居,不同的風俗民情和飲食習慣,令我接觸到了多元的語言和文化。
我知道了巴恩澤的漢語意思就是護法的金剛神,他爸爸巴特的名字是英雄,他媽媽烏仁其米克是心靈手巧的漂亮的美的意思等。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朋友們教我學會了做拉條子、粉湯、油香,習慣了清燉羊肉、烤包子的香味,喜歡吃馕、抓飯、酸奶和戴小花帽,熱愛民族舞蹈和音樂。我也把來自關陜地方的特產、特色小吃技藝親手傳授給她們,大家相互切磋交流,相處得和諧融洽,其樂融融,令我由衷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泰戈爾曾說過:“我原來以為大家都是不相識的,醒來才知道,全世界本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笔前?,不管什么時代,什么民族,人與人之間,情感是相通的,人心是相通的,善心善言善行結善果,拯救和平衡我們靈魂及內心的就是看似簡單樸素的真善美,是人世間永生不滅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