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一直堅信:生活處處皆語文,篇篇即是好文本。只要是文學的東西,小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大小“說明書”,大到一些優(yōu)秀的古今中外名著,它都一定有可讓學生“吸收”的語文元素。其實,小學生具有天然的言語生命力,只要“溫度和營養(yǎng)”適宜,這種生命力就會自主舒展。作為語文教師的任務則是讓學生的心靈真正浸潤到優(yōu)質的語言文化元素中,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教育?!巴诰蛭谋局械恼Z文元素,提升學生素養(yǎng)”理當成為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語文元素;大語文觀;語文素養(yǎng)
某日進修,聽了一節(jié)課——《夜晚的實驗》。本文是一篇講述科學實驗的科普文,文章結構明朗,作者的語言組織具有極大的跳躍性和想象空間,如省略了第二次和第四次的實驗假設,而這樣的跳躍恰恰給學生的質疑、思考、探究、創(chuàng)新留下了空白。那么,針對這樣的文體又該怎樣去凸顯語文味呢?
本節(jié)上課的教師走的是“親語”路線,抓住語文教學聽、說、讀、寫進行,做到“以讀為主,以寫為本”。老師采用了“四讀法”,以“讀”來“牽”篇。
“一讀”為初讀。重點講解文中的字音、字形。教學中教師出示學生易讀錯、寫錯的字,為學生正音、正形。聽聞此環(huán)節(jié),我感動于教師舍得花時間在學生的識字、寫字練習上。雖為六年級的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培養(yǎng)依然是不可小覷的,俗話說得好“字如其人”,如果學生能寫得一手漂亮的字,難道不是他一生有用的財富嗎?在如今這個充滿“浮躁”的社會上,面對紛繁復雜的字、詞、句、段、篇,我們當中的不少人把更多的精力運用于單純的閱讀分析和習作教學之中,而忽略了字的教學,特別是書寫。殊不知,如此一來,孩子們的“基礎”沒了,皆是空。
“二讀”為細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讓學生在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后,緊接著拋出一個問題“斯帕拉捷是如何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的?”讓學生入文思考。個人匯報時,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按照“實驗假設——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實驗結論”順序進行介紹,四次實驗的敘述,教師做到了由“扶”到“放”,這既鍛煉了學生說話的能力,更是讓學生和文本有了“親密接觸”之后的一個再次分析、整理、表述的過程。
“三讀”為精讀。教師在屏幕上出示“認真讀課文2至6小節(jié),從幾次實驗的過程中,你能感受到斯帕拉捷怎樣的科學精神?”明確了要求之后,讓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閱讀感悟的時間,為后面的“暢所欲言”埋下了伏筆。其實,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閱讀、感受、品悟、表達的主體。匯報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好奇”“奇怪”“猜想”這些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文字的同時更體驗到斯帕拉捷的科學探索精神,從而在學生的心田上播下了一顆探索科學奧秘的種子。
“四讀”為賞讀。本次入文提高了要求:我們讀書不僅要知道作者寫了什么,更要知道是如何寫的。于是,學生又開始了文本的“大盤點”,他們發(fā)現(xiàn)文章做到了“詳略得當”,4次實驗并非平均用力,例如:第一次的“蒙眼睛”實驗,作者寫了實驗的結果、假設、方法,而第三、四次的“涂翅膀”和“堵耳朵”實驗卻只用了寥寥數(shù)語,語言簡潔明了。與此同時,有同學發(fā)現(xiàn)文章在描述每次實驗時,表達的順序也稍做了“技術處理”。如:第一次實驗作者先交代了實驗的結果,繼而再陳述實驗的假設和實驗的方法。而后面的實驗介紹則調整了表述的順序,并不雷同。繼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寫的遷移”訓練。
本節(jié)課有層次、有梯度地呈現(xiàn)了教者想法,然而留給我們觀課者的則有更多!
一、 明確目標,確立大語文觀
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應當是學生聽、說、讀、寫的一種綜合能力即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這種素養(yǎng)將伴隨孩子們一生,影響著他們后面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并日漸“豐厚”,這就是所謂“帶得走的能力”。從“大語文”觀的角度出發(fā),生活無處不語文。當然,基礎工程還是我們“小小的語文課堂”,在語文的課堂中我們就應當做好“文本”的挖掘過程,我們要利用一切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挖掘出語文課本中的“語文元素”,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什么是語文綜合素養(yǎng)?簡單言之,即能有一手漂亮的字,能讀懂并樂意親近他人作品,能寫文通字順的文章,這就是語文素養(yǎng)。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而言,課內文章的閱讀品析就是促成這一能力的關鍵之所在。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只有做到“筆尖沙沙,書聲瑯瑯,思維碰撞,暢所欲言”,這才是真正的語文的課堂。
二、 甄別體裁,挖掘語文元素
對于閱讀教學,各種類型的文章都有可挖掘的“語文元素”。無論是敘事的,還是說理的;無論是狀物的,還是寫景的;更無論是抒情的,還是議論的。總之,內容寬泛,體裁多樣的文本之中都存在一定的語文元素,因為它們都屬于“大文學”的范疇。
何為“語文元素”?就是語文作為一個學科所具備的區(qū)別于其他各門學科的獨一的物質。簡單化之,就是可供“聽、說、讀、寫”訓練的元素。語文教學必須要體現(xiàn)“語文元素”,關注語文自身的特點,凸顯語文自身的價值,彰顯語文自身的魅力。把那些“非語文”抑或遠離語文的東西剔除掉,讓語文能夠清爽起來,靈動起來,真正能夠使其在素質教育中獨當其任,建構和豐富學生的言語世界和精神世界。
三、 言語本位,凸顯語文特色
語言是語文的根。語文學科是對語言的玩味與感悟以及對語言背后價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悅納。對科普文而言,更需要學生用語文的眼光來解讀文本,尋找語言訓練點,要抓住文本中所內有的“語文元素”,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地訓練,讓學生品味科普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等特點。無論何種體裁形式,教學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聚焦于語言文字本身,反復揣摩語言文字,始終“行走在語言的世界中”,凸顯語文課堂的本色。
作者簡介:
施鴻梅,江蘇省南京市,八卦洲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