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彤
由“一課研究”團隊和《教學月刊·小學版》編輯部合作舉辦的每月一次(每月7日19:00-21:00)期刊導讀活動,每次都吸引著大批的讀者參與其中。作為《教學月刊·小學版》的忠實粉絲,對這份期刊我是每期必讀,每月的交流活動,也都會準時參加。2017年12月8日,作為年輕讀者代表,筆者有幸參加了這期導讀活動,就金海波老師的《例談空間觀念培養(yǎng)的策略》一文與廣大在線交流的讀者分享了自己的閱讀體會。參加這樣的導讀活動,是一次非常難忘的經(jīng)歷——由于有了一個交流的任務,11月刊我讀得格外認真,在閱讀、準備、分享的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
“空間觀念”是課程標準中的十個核心詞之一,作為浙江省新思維教科院中的一名年輕教師,在張?zhí)煨⒗蠋煛⒔獦s富老師、邢佳立老師的耳濡目染下,我也知道教學中要重視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但“空間觀念”是“人腦對物體在空間中的大小、形狀、位置”的一種表象,這種表象是存在于孩子頭腦中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對于這些“虛幻”的東西,怎么培養(yǎng)呢?教學中我常常覺得,沒有辦法判斷孩子現(xiàn)有空間觀念的起點,也不知道怎么把空間觀念的教學落到實處。金老師的這篇文章在空間觀念培養(yǎng)的具體策略、課堂案例、行文結(jié)構(gòu)等方面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一)具體策略的啟發(fā)
金老師在文章中給出了“實物直觀,建立表象”“動態(tài)演示,豐富形象”“動手操作,積累想象”“重視應用,發(fā)展抽象”四個層層遞進的培養(yǎng)空間觀念的策略。在文中我讀出了:生活經(jīng)驗越豐富,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就越快;動態(tài)演示可以有效地幫助解決教學時間有限與學生需要經(jīng)驗積累之間的矛盾等問題;動手操作本身不是目的,操作后教師要及時進行經(jīng)驗的提升,以促進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zhuǎn)變;無論是觀察、演示,還是操作,其核心是幫助學生豐富經(jīng)驗,以便幫助學生慢慢地、循序漸進地逐步脫離具體的形象,走向幾何的抽象,而這個過程就是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
(二)課堂案例的啟發(fā)
金老師給出了很多具體的案例對他的觀點進行具體闡述。案例中有二年級的“觀察物體”,也有四年級的“觀察物體”,兩個案例前后聯(lián)系,我可以前后比較著閱讀,容易理解。金老師還用“三角形畫高”這個案例,展示了學生從具體的操作逐步走向理性思考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方法可以直接拿來使用,值得借鑒。
(三)寫作行文的啟發(fā)
作為數(shù)學教師,尤其是作為新思維教科院的數(shù)學教師,文本表達是基本功之一。而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怎么把觀點闡述清楚,寫成一篇文章真是十分頭痛。金老師的這篇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觀點明了,大致是按照“揭題、總體闡述觀念—層層遞進分步闡述觀點—總結(jié)概括”這樣“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來行文的,而且當分步闡述觀點時也是按照“觀點—例子—說明”來寫的。這樣的寫法觀點明晰,讀起來也很輕松。這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一)原來的困惑
在金老師呈現(xiàn)的例子中,有一個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觀察物體”。在教學這一內(nèi)容時,我經(jīng)常感覺,這節(jié)課上下來,很難看到學生的提升。就是說有些學生其實在學習這節(jié)課之前,已經(jīng)有比較好的空間觀念的基礎,這節(jié)課不上,他們也能很好地建立起立體圖形,以及立體圖形從不同方位看到的樣子之間的聯(lián)系。而有些弱的學生,則很難建立起這樣的聯(lián)系,也就是這節(jié)課上了,他們依舊存在困難。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有同樣的困惑。到底怎樣才能讓這節(jié)課上的有價值,在這節(jié)課上孩子們能夠真正有提升呢?
我想到,可能是學生缺少直觀形象的支撐,無法在頭腦中建立表象,所以在教學的時候就會給學生準備很多小立方體,讓學生通過搭一搭、看一看等活動在頭腦中建立起直觀的形象。但操作中又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就是學生往往更關注于游戲本身,關注于小立方體很好玩,欲罷不能。當然這可能也和我的課堂組織方式有關。
怎么辦呢?我又嘗試利用電腦制作這樣的動圖,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圖形是什么。事實上,學生的確容易看懂,但由于整個過程是我直接呈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學生自己觀察得出的,效果也是一般。怎么處理會更好?對此我感到非常困惑。
(二)閱讀后的實踐
這篇文章中介紹了一種我從沒想到的方法,那就是動態(tài)演示,借助多媒體從視覺上對物體的變化過程進行整體動態(tài)演示。將觀察的方法制作成演示視頻,第一個鏡頭可以對準物體的正面,再將鏡頭慢慢移動轉(zhuǎn)角,使物體更加立體,從而讓學生畫出從自己的視角看到的圖形。這一方法既解決了實物呈現(xiàn)的不方便,又解決了圖形直接呈現(xiàn)的灌入式缺憾。
所以我找來了空間能力有點弱的5個三年級學生來試試看,這樣的方式是不是對他們有幫助。在學生觀看視頻前我對他們做了前測,觀看視頻以后又對他們做了同等難度的后測,我發(fā)現(xiàn)的確有用。他們的平均正確率從47%上升到了76%,這說明金老師的這個方法是有效的。
(三)實踐后的再思考
但興奮過后冷靜下來再想,用了金老師的方法,學生還是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就是測試中的另外24%是怎么回事呢?我對參與實驗的學生進行了一對一的測試觀察和訪談,我發(fā)現(xiàn):如果從某一個方向觀察,看到的形狀“處在不同平面上”,他們就容易出錯。比如下面這個圖形,從正面看,是由5個小正方形組成的沒有問題,而從上面看,只剩下3個小正方形,學生就會感到困難。也就是說,學生不容易想到圖形與圖形之間的“遮擋”關系。
那么能不能這樣處理呢?
——給幾個小立方體涂上不同的顏色。然后引導:從正面看,看到了幾個小正方形,分別是什么顏色。從上面看,看到了幾個小正方形?
為什么少了2個藍色的正方形呢?引導學生感受藍色被黃色遮擋住了。從而讓孩子們理解“遮擋”這一概念。然后,是不是還需要引導學生再逆向體會一下——如果從上面看到的是3個小正方形的圖形,立體圖形一定是這個樣子嗎?還可能是什么樣的?也就是引導學生感受被遮擋的部分可以無限多!但這個方法我想到了還沒有去嘗試過,不知道效果會如何。
感謝《教學月刊·小學版》這本刊物,感謝“一課研究”團隊開展的導讀活動。正因為參與了這樣的活動,因為對文章的閱讀,讓我有了這些思考與體會,如果有機會我還會進一步去嘗試,相信這樣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1]金海波.例談空間觀念培養(yǎng)的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shù)學),2017(11):35~36.
(浙江省新思維教育培訓中心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