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左堯
近代名畫家陳衡恪說過:“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逼洹八枷搿敝甘裁??應當說是創(chuàng)作的意圖、特殊的構思或深刻的含義。畫家有思想、有見解不易。王廣明的作品扇面畫《踏花歸去馬蹄香》頗有詩意。美術史上有個著名的傳說:宋徽宗考天下畫師,出的畫題中有“踏花歸去馬蹄香”。許多人畫的是馬在花叢中行走(馬背上騎著游客),僅表現(xiàn)了“踏花”二字。其中一幅有馬無花,卻在憑空的馬蹄旁畫二只蝴蝶繞飛,這就把“歸去”和“馬蹄香”都表現(xiàn)無遺。間接的描寫,更耐人尋味,皇帝拍案叫絕,理所當然成了獲獎之作。這故事說明畫家不僅有直覺,還要有思維。多少年來,人們對這幅畫的意蘊以為至矣盡矣,再沒有嘗試這個題材。廣明是好動腦筋的人,當他督導古籍中這段記載時,首先的想法是這個題目的答案是不是已挖掘盡了,難道就沒有更妙的方法曲表現(xiàn)了嗎?腦際突然閃過一個靈感:如果因踏花而馬蹄香,那么馬蹄踏過的泥土也應有遺香了。詩意本身就含藝術夸張,為什么不能在繪畫中在夸張一個層次呢?于是他運用了新的構思:馬已走出畫面,只畫土地上兩個馬蹄印,表現(xiàn)馬小跑或漫步時同側(cè)前后蹄落點相近,剛產(chǎn)生的印痕還有些濕潤,幾只蝴蝶正偏偏飛來,有的聚向蹄印中,這就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那里在散發(fā)著花的香氣,這是扣緊畫題的點睛之筆。當年齊白石翁曾為老舍先生作一幅《蛙聲十里出山泉》,只畫蝌蚪隨流而下,暗示這蛙在上游十里之外而僅聞鳴聲。都是畫面簡練干凈而意味無窮,真不愧為絕妙的“曲筆”。中國文化傳統(tǒng)崇尚含蓄,藏而不露,也正是造型藝術民族風格的特徽之一。
王廣明本是學理工科的,由于對美術的愛好,逐步成為徐州畫院的專業(yè)畫師,其發(fā)展的道路自與藝術院??瓢喑錾聿煌煽釔畚鳟嬃⒅居彤媱?chuàng)作,轉(zhuǎn)而改攻國畫,后遂專攻工筆花鳥畫?;B畫作為獨立畫種肇始于五代,后蜀黃荃、黃居寀父子,南唐徐熙、徐崇嗣祖孫,兩種不同風格行程南北畫宗,流傳千載。廣明是徐州人,城處南北之間,使他左右逢源,其早期作品風格南北兼?zhèn)洌挥泻狈接诜情溝壬?,章法豐滿,設色明艷,現(xiàn)富貴意;有蘊江南雪翁(陳之佛)先生情韻,枝干斑駁,賦彩淡雅,具野逸趣?!把┖被B畫突破前人之處在于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有的藝術氣氛,如廣明的“暖雪園”,幽禽梅花渾然一體,絕非某些平庸花鳥畫中那樣八動植物牽強搭配的“剪貼式”。南派風格給廣明較多的啟發(fā)。時間在退役,雪翁在四十年代的創(chuàng)作,今又別開生面。
多思,使廣明從前人的巢臼里一步步的脫出來。題材、構圖處處覓新意。例如他作一幅飛鷹,采取仰視的角度,頗像電影鏡頭,因近攝透視而夸大的雙爪面對觀眾,正欲俯視而折轉(zhuǎn)向上以攫物,動態(tài)緊張。有一立軸畫滿紅高粱,紙無隙地,另一橫幅僅出獨枝盧花,在小鳥腳下?lián)u拽,空間寬闊。密與疏兩種章法各具情趣。
古典技法與現(xiàn)代意識相合能賦予花鳥畫新的生命。廣明不抅泥于陳規(guī)清律,善于吸收新鮮事物,這和他好讀書有關,且涉獵頗廣,例如他曾對原始人類的圖騰有過研究,很有心得。在當今信息社會中,古今中外,接觸面寬,放開眼界,充實自己,拓展心胸,思想自更活躍。前面提到“踏花掃去馬蹄香”的奇特構想就是藝術的形象思維與理性的邏輯思維結(jié)合、浪漫與顯示交融的成果。沿著這條線發(fā)展下去,肯定有更大的收獲。
為王廣明花鳥畫集序
花鳥畫成科于唐朝,分派于五代。南唐徐熙祖孫,后蜀黃荃父子,形成“野逸”與“富貴”兩派,并耀千秋。嗣后,又有工筆寫意分流,風格迥異。歷經(jīng)各代,前人于花卉翎毛之旨已克盡其妙,余蘊無多。
王廣明是原習西畫,因此改而專攻國畫工筆花鳥畫,前承徐、黃、兼涉獵歷代諸大家。其早期作品,沒骨渾染,枝干斑駁者,深蘊江南學翁畫意而具“徐熙野逸”之趣;勾勒分明,設色濃重者,深含北國非間筆墨而有“黃家富貴”之情。章法或疏或密,皆獨運匠心。
廣明好學勤思,既承繼傳統(tǒng),更多方探索,兼南北之精,融東西之髓,收獲良殷。因首具寫生之深厚功力,題材自廣;又再重色、調(diào)之自由,不抅泥于物體之原色,盡脫繁艷甜俗之常態(tài)。畫面雄者不霸,逸者不薄,滿者不亂,空者不乏,各自統(tǒng)一,絕不雷同,皆抒自內(nèi)心深情,富時代氣息。較前人之作又別開生面。
言且不盡,爰以廣明之畫證之。
庚午初秋,沈左堯于京寓勝寒樓。
潘潔茲先生題詞
東西為用,南北一體
驅(qū)遣百家,無往不宜。
廣明致力工筆花鳥畫之創(chuàng)新,有兩句口號,曰:東西為用、南北一體。東西為用者,廣泛借鑒東西洋之藝術也;南北一體者,地不分南北,繼承吾國各家派之優(yōu)良傳統(tǒng)也。予甚韙是言,因為題之以當座右。
梗年十一月潘潔茲于春蠶畫室
祝賀王廣明同志在工筆花鳥畫展成功!
王廣明同志是徐州畫家,徐州所處的地理位置使他有便利條件,可能同時接受近代工筆花鳥南北兩派的影響。他是南京之佛先生的再傳弟子,曾從喻繼高先生學畫;有事北京于非闇先生的各代門生,曾接受喻致貞老師指導。所以他的花鳥畫兼得北派之嚴謹,南派的靈秀,傳統(tǒng)基礎深厚。再兼他是由西畫轉(zhuǎn)入國畫的,又致力于理論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探討,所以,他的成就就不止是融南北畫派之長,更兼得益于借鑒東西洋藝術,開拓創(chuàng)新,而具有自己的面目,和時代風采了。他有兩句名言:東西為用,南北一體。我很欣賞。我一向主張,中國工筆花鳥畫自唐五代獨立成科,就出現(xiàn)高峰,起點很高,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再進一步,是很困難的,只有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好的東西,更新觀念,努力創(chuàng)造,才能超越古人,跟上時代步伐,因循守舊決無出路,廣明通知正是這樣做的。祝賀他不斷前進,取得更大成就。
潘潔茲
廣明是位自學有成的畫家。我常常通過他去想象元代那位畫梅的大師王冕。自學而成家,古來就有無數(shù)的例子。這也是條通往藝術圣殿的路,不過更多一些崎嶇和艱辛。我是看著廣明如何在那樣一條路上攀登的。作為朋友,面對著他的碩果,我的欣喜不亞于作者本人。
我第一次見他的作品至今已二十年了。那是他畫半工半寫的枇杷、石榴,技術不象現(xiàn)在這樣成熟,但卻流露著對生活的真情實感。后來,每每在展覽會上讀他的作品,不由人不駐足揣摩,看他每一筆的匠心,我能議會他心里在想些什么。每當他興奮地抱著一大批作品展示給我,我都有些自愧:世上竟有如此刻苦用功的人!他一步步地臻于藝術的美好境地,留下的祖籍是那樣的清晰。
中國有“畫如其人”的古訓,這幾乎成為一條是藝術的規(guī)律。你是什么就是什么,畫象面鏡子,赤裸裸地反應著你的境界、追求和功底,甚至標記著你的人品、個性和學識。作為的畫家會誒名眼人立即識透。廣明的畫記錄者他的心路歷程——他是一個執(zhí)著而真誠的人,同樣,他的畫也執(zhí)著而真誠。他一筆不茍地寫他對大自然的感受,那情是獨如農(nóng)人掘土,一鋤一鋤地從不見倦意,汗水和著泥土,常年不息地勞作。他奉獻給人們的是一束束散發(fā)者溫馨氣息的心花。他沒有那種倜儻風流的派頭,是實實在在的“苦學派”。他對一束的熱情不亞于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一片羽毛,一枝細葉都記錄著沒有噱頭的熱情。那是上追宋人,手摹歷代前賢而又運用心智獨立思考的結(jié)果。他努力客服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模式和審美惰性,大膽創(chuàng)設新的境界,并且不斷地給自己出難題。
多年來,他通過史論研究和藝術時間所錘煉的美學修養(yǎng),使他有了開闊的事業(yè)和自己的藝術思想,從而在許多工筆畫家愁悶踟躕的時刻,以自己的語言,步入了當今人才濟濟的花鳥畫壇。他艱苦探索,慘淡經(jīng)營,一張畫一個構思,一張畫一個品目。讀他的畫象看著一股股充滿生機的山泉,汩汩地流淌。
他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嚴謹?shù)?。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境界,他反復實踐,多方探索,從而獲得了一種看似偶成,實則巧思的效果,這正是他長期孜孜以求,九朽一罷的結(jié)晶。
以廣明的毅力、積累和才能,我相信他會有更大的成就。
程大利寫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