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
“傳統(tǒng)的會計學基礎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會計核算七個基本方法展開,也就是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復試記賬、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會計報表等內容(曹琳,2017)”。各部分內容未過多的體現(xiàn)知識的連貫性,學生學習時對每一部分都是孤立的學習,很難對知識真正理解,難以做到融會貫通。會計學基礎課程重點要讓學生了解會計是做什么的,也就是它有哪些功能。核算和監(jiān)督是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會計監(jiān)督內容在財經(jīng)法規(guī)里面重點講解,所以會計學基礎教學的重點是會計核算職能。會計學基礎課程設計應圍繞會計核算職能這條主線展開。
許多學生在學完會計學基礎后感觸最深的就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可見學生將學習重點放在了會計分錄的編制,這是因為大多數(shù)會計學基礎教材的重點都在強調會計分錄,老師在講課也是按教材重點講解會計分錄的編制,考試也主要考會計分錄。學生不知道會計工作的系統(tǒng)內容有哪些,這是和實務相脫節(jié)的。編制會計分錄僅僅是會計工作的一項內容。顯然會計學基礎教學設計應與會計實務進一步聯(lián)系。
1.會計核算概述內容。會計核算概述要讓學生掌握會計核算前提、方法、對象和要求。在課程開篇通過問題導向引發(fā)學生思考什么是會計,會計的目的是什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告訴學生會計知識有嚴密的邏輯關系,這部分內容較抽象,這就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而不是去死記硬背。
2.授課思路。(1)會計核算前提和基礎。會計的本質是對單位主體的經(jīng)濟活動進行的反應,這就要求我們引發(fā)學生思考會計是給誰算賬的,算什么時間的賬,用什么來反映企業(yè)的經(jīng)營狀況,從而引出會計核算假設(會計主體、持續(xù)經(jīng)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的內容。在講到會計分期假設時,通過案例進行講解,如一家企業(yè)5月份銷售了一批商品,但是6月份才收到貨款,這時候讓學生思考收入是記5月份還是6月份,學生通常會認真討論,從而引出會計核算基礎內容,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參與課堂也產生了對會計的興趣,也從會計核算前提自然過渡到了會計核算基礎內容。(2)會計核算方法?!皢挝恢黧w經(jīng)濟活動是用會計語言來反映,如何用正確的語法將企業(yè)繁雜的經(jīng)濟業(yè)務轉變?yōu)闀嬚Z言是會計工作的關鍵點 (初國清,2013)”。告訴學生這門語言有它獨特的方法,從而引出會計核算的七個基本方法內容。(3)會計核算對象。了解上述基礎知識后,引導學生思考會計到底核算什么內容呢,結合企業(yè)籌集資金、使用資金及資金退出三方面的實務講解會計核算對象內容。該部分內容講授時重點讓學生理解工業(yè)企業(yè)的資金運動過程,從而引出會計核算的六大要素。(4)會計核算要求。了解會計核算內容后學生知道會計核算有資產等六大要素,最終要以加工完成的報表為載體對外報送,企業(yè)的投資者、債權人等報表使用者要依據(jù)會計信息進行決策,這就要求會計報表反映的信息要準確無誤,所以會計人員核算會計信息是有嚴格要求的,從而引出會計核算的八大要求。授課時要注意這些概述內容的邏輯關系,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思路不斷引出新知識。
1.會計核算起點內容。了解會計學基礎概念性的內容后,我們就開始真正的會計工作。會計核算的起點是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會計憑證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本模塊主要講授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的填制和審核。
2.授課思路。原始憑證只是反映經(jīng)濟業(yè)務發(fā)生或完成,下一步要轉化成會計語言將經(jīng)濟業(yè)務反映出來,這就引出記賬憑證概念。記賬憑證以往的授課主要從憑證的種類、基本內容和填制要求三個方面展開,重點講解的是記賬憑證的填制要求,內容未與會計核算對象結合,學生學習時孤立的掌握記賬憑證的填制,涉及到的會計分錄較少。很多教材把主要經(jīng)濟業(yè)務單獨作為一章進行講解,也就是將憑證與業(yè)務分開,學生難以將兩部分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此塊內容在重構時應與會計核算對象相結合,從資金籌集到利潤形成和分配業(yè)務的涉及的記賬憑證填制結束,將經(jīng)濟業(yè)務放在會計憑證中講解,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進一步理解會計六大要素的內容,并加深對借貸記賬法的理解。在授課前讓學生自己搜集原始憑證并根據(jù)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這里建議有實訓課,理論與實務相結合,一方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還可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1.會計核算中間環(huán)節(jié)內容。會計憑證上的信息是零散的,會計人員要定期將憑證上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全面記載會計信息,為編制報表提供依據(jù)?!皶嬞~簿是編制會計報表的基礎,是連接會計憑證和會計報表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楊淑媛、周廣平,2015)”。這部分內容包括建賬、登賬、對賬、查賬和財產清查五個方面。
2.授課思路。該部分內容在講授時要與憑證相結合,而不是單純的講解賬簿登記。通過問題導向教學,如在本章開始問學生為什么填完憑證還要登記賬簿,將他們之間關系講解清晰。該部分講授時與憑證一樣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1.會計核算結果內容。會計報表是會計人員信息加工的最終產品,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講述財務報表的理論和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報表的具體編制。
2.授課思路。該部分內容一般在學期末講解。因為期末時間較緊張,有的老師簡單介紹就結束課程,而且會計學基礎考證或考試因為時間問題也很少讓學生編制完整的會計報表。這給學生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會計報表內容不重要。這部分內容重構時我把它改成會計核算結果,這就能讓學生從字面上看出該部分內容是核算的最終成果,可見其重要性,同時這也是實務中每個會計期末會計人員都要進行的核算工作,同時這些報表信息也是會計分析的基礎。所以一定要講清楚該部分內容的重要性。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各個報表之間的聯(lián)系,能對報表進行簡單的分析,從而進一步理解會計核算的對象和作用。
會計知識有嚴密的邏輯性,在對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時,會計學基礎教學內容應以會計核算為主線,理論與實務并重,來讓學生了解會計基礎工作,同時也能為后續(xù)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