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作為詩人主觀情感特征與外界客觀事物的融合,是最基本的詩歌單位,也是解讀詩歌的基本切入點。教師教導學生鑒賞詩歌首先得教給他們解讀意象的方法。筆者總結實際教學活動中的經驗,試圖通過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共同參與,并結合具體的意象解讀方法,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關鍵詞:詩歌鑒賞;意象;解讀;方法
教學的核心問題,是“怎樣教才是有效的?!彼巳齻€方面:一是教學的效果,通常以學生的成績標準作為判斷的依據。二是教學的效率,以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時間及教學的代價相比較而得出判斷。三是教學的吸引力,一般以學生對繼續(xù)學習的傾向性做出判斷,反映學生的學習意愿、動機、毅力等方面的態(tài)度情感。 筆者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思考、探索如何提高每堂語文課教學的效果,增加語文教學的吸引力。囿于篇幅,本文僅以“古代詩歌鑒賞”為例,探討中學詩歌鑒賞的教學方法,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眾所周知,詩歌鑒賞是教學中的難點,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相關目標來看,詩歌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鑒賞。詩歌情感最為豐富的文體,要解讀詩歌,絕不僅僅是把握詩歌寫的景,說的事就達到目的,更多地應去感受、體會作者通過寫景和敘事所要表達的內在情感。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征和情感變化,是閱讀詩歌、理解詩歌的重點,而意象就是作者內在主觀情感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體,理解了意象便也抓住了詩人所要傳達的情感。換言之,教會學生分析、理解意象也就等于交給他們一把打開鑒賞古典詩詞大門的鑰匙。
一、教師解析“意象”,整體把握
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作為最常見、最普遍、最小的詩歌單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意象”這個概念有一個明晰的了解?!耙庀蟆币辉~源于《周易·象辭上篇》——“立象以盡意”,“意”即主體特征,“象”即客體特征,由于主體的情感特征往往難以用言語直接表述,就以滲入客體的方式形成“意象”呈現。故意象是將主觀感情熔鑄于客觀物象,是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是詩人根據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現象。因此,還要區(qū)別“意象”與“物象”二詞。簡而言之,物象是物體的單純呈現,而意象作為主體情感和客體物象的結合,其目的并非表現物體而是表現主體的情志。因此,往往最常用、最普通的意象背后卻有著更加深邃的情志,物象是看得見的,意境是看不見的,意在象中,意為象主。意象是意和象的矛盾統(tǒng)一體。舉個例子,“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一系列意象,情緒色彩明顯都是帶受“斷腸人在天涯”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意象”的涵義,可根據學生情況多舉幾組例子。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歸納整理
在解析何為意象之后,教師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引導學生增加對意象的感性認識。詩人是生活在文化傳統(tǒng)之中的,詩人的藝術感受,藝術表達是被歷史的“集體無意識“約定俗成的藝術符號所教育和影響的。某個意象蘊含著什么樣的情感和意味并非詩人一時的創(chuàng)造,而是經過歷代詩人反復地繼承、運用、發(fā)展積累而來,這才使得詩歌具有普遍的可傳達性和可交際性。身為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中華兒女(學生)對這種意義的感知能力有一定基礎,而對意象的積累越豐富,理解越深刻,就越容易把握意象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這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步驟完成。
(一)收集整理
為了激發(fā)學生鑒賞詩歌的學習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我們要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將學生以組為單位分為4個小組,對從小學到高中所學的意象進行回憶(也可補充課外閱讀積累的),課堂上分組進行交流介紹,展示成果,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是對以往知識進行了一次回顧。
(二)分類匯總
學生收集整理好意象后,教師在其積累的基礎上補充一些常見的意象,讓他們對所收集的意象進行分類匯總,如可根據常見的意象分類建立如下表格:
匯總編輯后分發(fā)給學生,并教給他們對意象分類和記憶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學習中學生可以不斷地補充新的意象,力圖在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自己的意象庫。通過這些訓練,增強他們對詩歌意象的了解,為他們解讀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意象解讀方法
積累做好了,接下來便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意象解讀。語文教學有一個“雙規(guī)體制” ,一方面是教師知識點和方法的授予,另一方面是學生能力的形成。魏書生曾把現行語文課的特點歸納為兩條:第一,每篇課文都能夠圍繞它設計出成百上千道考試題。第二,只要你基礎好,不上某篇課文,不會影響考試的成績。 如上文所提,詩歌教學要注重學生鑒賞,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而這需要仰仗教師的引導。對于每首詩歌,每個意象,學生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但是感覺到了的不一定等于理解,而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覺、品味詩歌的魅力。當體驗上升到方法論再回到體驗層次來的時候,一切的閱讀迷惑和障礙,便能豁然開朗。所以,教師方法論的授予,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關鍵。關于意象解讀的方法論,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1)辨析意象特征。意決定象,意無形,象皆可見,所以我們可以從意象的特點、質地、色彩、季節(jié)等方面來把握詩人所蘊含的情感。如“楊柳”象征著分離,蘊含了離情;“明月”常是游子思鄉(xiāng)的慰藉;四季的物候景象不同,流露的情感特征亦是千變萬化:早春的景物多半是欣欣向榮的喜悅;暮春是春紅落去的無可奈何與悲嘆;秋冬之景則多是蕭殺、凄清、悲涼的氛圍……從物的特征來聯系人類生活的現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詩歌的主旨。(2)分析意象情感。意象一般以兩種形式出現于詩歌中,即單個意象和整體意象。作為詩歌中最基本的藝術形象,對單個意象的解讀也是詩歌賞析中最基礎的第一步。但是要特別注意,不能一看見某個熟悉的意象就斷定這首詩表達的情感,這樣就大錯特錯了。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看似清新明麗的春天景色,實是詩人以樂景襯哀情,表達送別故人的惆悵之情。
正是因為意象在不同詩歌中往往被賦予不同的色彩,故對意象的解讀要結合具體詩歌具體分析。大體可以從意象的冷暖、強度、虛實、動靜等狀態(tài)進行辨別。如暖色通常象征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fā),(“兩個黃鸝鳴翠柳”展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而冷色則常常代表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枯藤老樹昏鴉”勾勒的秋郊夕陽圖,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詩歌的強度體現在豪放健美和婉約纏綿,同是離別,既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放曠達,也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纏綿悱惻。其他還有如神話傳說的虛實辯證(《夢游天姥吟留別》),以動寫靜的動靜結合(《鳥鳴澗》)……分析意象中蘊含的情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3)結合背景,知人論世。要正確解讀意象還得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知人論世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詩人滲透于意象中的時代情感?!对亼压袍E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16年(大歷六年)在夔州寫成的組詩。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個人的身世家國之情的。當時的杜甫和昭君的處境相似,從蜀地離開后,流離在西南地區(qū),遠離和思念故鄉(xiāng)。雖然他在不像昭君出塞那樣與家鄉(xiāng)有萬里之遙,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此刻的故鄉(xiāng),在動蕩的山河之下,仍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因此,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4)展開聯想,理解主旨。古人講“立象以盡意”,一方面借助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有又強調講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所以詩歌意象是詩人內心想法的反應,更是對當時生活的映射,解讀有些詩歌意象時,往往離不開聯想。從自然現象中聯系詩人當時代下的生活,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詩人的內在情感,如“江間波浪兼天涌”(秋興八首·其一),“波浪兼天涌”既暗寓了社會的不穩(wěn)定和多變,又展現了作者不能平息的內心思緒;“塞上風云接地陰”,陰云接地,既象征著國家前景的灰暗,更是體現了作者因此煩悶不堪的心情??梢?,通過抓住特征,展開聯想,才能更好地理解“秋興”所興之情,把握詩作主旨。
四、結語:學以致用
教師的指點和教授方法是必要的,但在課堂上不能因為學生的初步分析不夠準確便把自己的分析灌輸給學生。知識點給了,方法也教了,剩下就是鍛煉和提升學生能力,魏書生多次用“騎自行車”這種類比來解說對語文能力形成的“觀點” :一位家長反復地對孩子講諸如騎車要領(知識),“結果給孩子一輛自行車,照舊還不會騎”,另一位家長則給孩子一輛自行車,又找了一個大操場,讓孩子自己練,“練不了三天,孩子便會騎車了?!彼栽谥v授完意象解讀的方法后,教師根據學生情況,組織學生開展意象解讀活動(競賽),選取一些與課內詩歌難度相當的文學作品讓學生自行解讀(必要時才引導),在具體的實踐中培養(yǎng)提升解讀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學)
作者簡介:陳雁明,1990年生,男,文學學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1]盛群力. 現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榮生. 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魏書生. 魏書生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4]魏書生. 魏書生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