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 100000)
唐三彩作為唐代陶瓷文化的代表,折射著唐代繁榮昌盛的局面,在我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可估計的重量。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瓷器上的一種釉色,之所以稱為三彩,是因為主要由黃、綠、白三個顏色組成。唐三彩馬是唐代陶瓷中最能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和傳統(tǒng)工藝的作品。工匠師對馬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將馬的型體結構、神色姿態(tài)與其高超的工藝水平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景觀和手工生產(chǎn)的技術水平。
唐代使我國的經(jīng)濟文化水平進入了一個空前繁盛的時期。唐代積極實施對外交流開放的政策,使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唐三彩作為一種工藝品,不斷地對外輸出,由此繁盛起來。馬在我國古代社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軍事行為、生產(chǎn)勞動,甚至日常交通都離不開馬?!缎绿茣吩涊d:“馬者,國之武備,天去齊備,國將危亡。”唐人認為,馬是國家必不可少的武器裝備,如果沒有了馬,那么國家將面臨著危亡,由此可見唐代人重視和喜愛養(yǎng)馬。
在唐代的詩詞中,許多詩人都對馬進行了描寫。唐代詩人盧照鄰曾寫道:“騮馬照金鞍,轉(zhuǎn)戰(zhàn)入皋蘭。塞門風稍急,長城水正寒。”突出了騮馬的威風雄偉,借以歌頌即將入邊境作戰(zhàn)的戰(zhàn)士。不僅僅是詩詞,在唐代的繪畫中也大量的運用著馬的元素,描繪出唐代駿馬的雄姿。
唐三彩內(nèi)容豐富,色彩艷麗,以小家畜、小家禽為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多用作陪葬品,其中唐三彩馬的塑造最為奪目。三彩馬以其豐富的動作形態(tài)、絢麗的斑斕色彩和高超的嫻熟技藝,成為了唐代璀璨的文化載體和直接的文化見證。
從三彩馬的造型來看,可以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奔馬俑,意指正在奔跑的馬。工匠師們將腦海中的畫面定格在馬奔跑過程中四啼騰空的那一瞬間,通過靈巧的雙手將其塑造出來。動態(tài)的馬有著很強烈的視覺效果,正如詩人杜甫的描寫:“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瘪R凌厲奔馳的雄姿浮現(xiàn)在腦海中。由于技藝困難和造型難以掌握,奔馬俑出土于唐三彩中十分少見,國內(nèi)現(xiàn)僅存一件于西安市中。
二是立馬俑,立馬俑在唐三彩中最為常見,姿態(tài)雖然單調(diào),但是藝術意義卻十分深刻。立馬俑的顏色豐富多彩,包括黑馬、白馬和三花馬等。黑馬通身以黑色為主要色調(diào),鞍部則以綠、黃、紅三色構成,馬的頭部以及蹄部施以白釉。黑馬的整體極其重視色彩的平衡,追求色彩的韻律和厚重感。它剛健有力,英姿颯爽,工匠師們用他們嫻熟的技藝將力量與美感統(tǒng)一于黑馬上。
白馬在立馬俑中較為罕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所謂“三花馬”是指馬鬃在精心修剪后形成的三縷堞垛狀的鬃毛。當時唐代經(jīng)常舉辦選馬活動,在活動中選出來優(yōu)良的馬匹,宮廷和貴族之間流行用“三花”來進行裝飾。白居易曾寫道;“風箋書五色,馬鬃剪三花”,再配上漂亮的鞍飾,這樣的良馬一般只有貴族才能騎。李白在《將進酒》中吟唱道:“五花馬,千金裘才能,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可惜在史料記載中和出土的三彩馬未見真正的“五花馬”,或許是詩人在興頭上的一些夸張。
三是載人馬俑,它是人騎于馬上的真實寫照。唐代的主要經(jīng)濟、政治活動都需要騎馬,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為工匠師們提供了許多的創(chuàng)作素材,使載人馬俑上的人物裝束各不相同。馬上人既有狩獵射箭者,也有進行買賣的商人。男人多剛硬豪放,女人多嫻雅婀娜。
四是踢腿馬俑,指的是三蹄落地,一蹄抬起的馬。對具有動態(tài)的馬進行刻畫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巧妙的構思和精密的動作分析,才能使馬的線條流暢。馬俑一蹄抬起,工匠師們抓住了這個動態(tài),塑造的栩栩如生。
三彩馬多以形態(tài)健碩、肌肉均勻、線條流暢著稱,造型雖然主要分為以上四類,但是其形態(tài)各有不同,有的騰空張揚,有的奔跑嘶鳴,有的低頭順目,有的昂首闊步,每一件三彩馬都給人以不同的美感。唐代的工匠師們,以其熟練的技法,塑造了無數(shù)造型飽滿而又靈活生氣的唐馬形象,開創(chuàng)出來了三彩馬的盛世時代。
唐代大致可以分為初唐、盛唐和晚唐時期,三個時期的經(jīng)濟狀態(tài)不同,導致唐三彩馬的色彩造型藝術不盡相同。初唐時期,國家不夠穩(wěn)定,經(jīng)濟不夠富足,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普遍較低,于是這個時期的三彩馬顏色單調(diào)、色澤暗淡、造型乏味。在盛唐時期,也就是武則天中期到玄宗末期,在這個時期不僅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馬的畫作,而且也是三彩馬的興盛時期。三彩馬作為身世顯赫的官人和財人的陪葬品,造型變得十分的豐富,色彩艷麗,質(zhì)量也變得好起來。在這個時期,三彩馬的裝飾也十分豐富,飛鳥魚蟲、花草枝蔓都運用到了三彩馬上。載人馬俑的人物塑造也多種多樣,人物的身份和裝束都與當時繁盛的經(jīng)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在晚唐時期出土的三彩馬很少,當時唐代的國力逐漸衰弱,三彩馬也逐漸走上了下坡路。顏色單薄,質(zhì)量下降,甚至出現(xiàn)了脫釉的現(xiàn)象。
經(jīng)濟活動影響著文化的發(fā)展,三彩馬反映著唐代的政治經(jīng)濟上的繁榮。三彩馬作為唐三彩中最有藝術性的代表作品,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陶瓷業(yè)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唐代時期文化輸入輸出頻繁,對外貿(mào)易頻繁,三彩馬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對現(xiàn)在的歷史研究學者提供了許多的線索和思路。它是研究我國的古代陶瓷制造業(yè)、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水平、宗教文化信仰等重要的具象資料。中國古代人民向我們展示著他們的智慧和成熟的技藝,我們應當傳承和發(fā)揚這份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1]劉子建,曾璠君.唐三彩馬的人文背景及馬的簡介[J].美與時代(上半月),2010,(02):53-55.
[2]李國強.論唐三彩馬的種類、制作與鑒別[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09):53-59.
[3]范文娟.唐三彩的起源和分期[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02):116-117+120.
[4]范萬武.洛陽唐三彩藝術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