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給學困生“春天”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qū)吐絲口小學 呂振海
讀罷《人民教育》2018年第6期《學困生的“春天”》,我被文中班主任對學困生持續(xù)、溫暖、真誠的愛深深打動了。唯有基于愛的真誠鼓勵、耐心幫助,才能讓學困生在“春天”里健康成長。
這種愛要真誠。學困生的轉變絕非一朝一夕,這考驗著教師的愛,班主任要耐住性子,不能僅僅是套用愛的技巧、愛的形式,而要用真誠的關愛與對話去找準問題、弄清根源、對癥下藥。
這種愛要恒久。學困生有時進步,有時反復,更多時候是原地踏步。面對這種情況,班主任絕不能進步就“給塊糖”,反彈了就 “痛不欲生”。學困生轉化需要教師看得長遠,愛得恒久。
這種愛要入心。學困生轉化首先要找準病灶,有一個著力點。文中班主任就是抓“孝心”這一點進行教育轉化的。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反思問題表現,因人制宜地找方法、定策略,觸及學生的內心,入心的關愛與轉化會更加有效。
青年教師要做到“三守”
山東省高青縣唐坊鎮(zhèn)第二完全小學孫傳波
《人民教育》2018年第6期《青年教師的群體特點及培養(yǎng)策略》一文引發(fā)了我的共鳴。我認為,就青年教師自身成長來說,要做到“三守”。
一是要“守心如一”。當下,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融合,各種觀念相互碰撞,浮躁、誘惑、功利沖擊著教育這片圣潔的沃土。因此,作為青年教師,更需要一份淡定與從容,不忘教育初心,堅守教育信念。
二是要“守書如癡”。作為青年教師,僅僅擁有高學歷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習成為終身習慣,讓讀書成為像吃飯和呼吸一樣的生活必需。書讀得多了,思考自然就多,工作中也會多一份靈動嫻雅的詩意和游刃有余的智慧。在讀書的基礎上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堅持學用結合、知行合一,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謀劃教育工作的清晰思路和解決教學問題的具體方法。
三是要“守身如玉”。所謂守身如玉,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名聲,時時抵礪品行、陶冶情操,努力做一個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充滿活力和正能量的優(yōu)秀教師。人品正、口碑好,是青年教師無價的個人財富,也是青年教師在學校能夠立穩(wěn)腳跟、又好又快發(fā)展的制勝法寶。
做一個有情懷的教師
山東省煙臺永銘中學 宇曉英
《人民教育》2018年第6期的核心議題是“2018兩會教育觀察”,其中用國家、未來的大視野探討教師素養(yǎng),我心有戚戚焉。多年以來,我—直告訴自己,要做一個站位高遠、有情懷的教師。
第一,要有家國情懷。所謂“家國情懷”,就是心懷家國,關注社會,時時處處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教師,不能僅僅拘泥于三尺講臺、方寸書本,而應該多看新聞、多讀報紙,開闊眼界,豐厚自己的政治素養(yǎng),這樣方能使學生站得高、望得遠。同時,我常常告訴學生,做好身邊的小事亦是愛國。比如,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當國歌奏響,你面對國旗行注目禮,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便是愛國的表現。家國情懷是大愛無聲,處處有愛。
第二,要有人文情懷。學生,其實是一個個獨特而又獨立的生命體,面對他們,教師應該量體裁衣,尊重他們的獨特,呵護他們的個性,善待他們的與眾不同,給予他們不同的發(fā)展平臺。人文情懷應該是教師的基本情懷,教師對人的尊嚴、個性、價值的尊重與愛護會成為學生的一對翅膀,讓他們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