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對高鹽稀態(tài)醬油香氣品質(zhì)的影響

      2018-07-11 06:41:20趙謀明許瑜蘇國萬陳子杰馮云子
      現(xiàn)代食品科技 2018年6期
      關鍵詞:丁醛呋喃百分比

      趙謀明,許瑜,蘇國萬,陳子杰,馮云子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廣州 510640)

      醬油是我國傳統(tǒng)的調(diào)味品,以大豆、面粉和小麥等為主要原料,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及酶促或非酶促反應,經(jīng)過長時間日曬夜露,發(fā)酵形成具有獨特色澤、香氣和滋味的調(diào)味品,其成分復雜,含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等成分[1]。醬油的釀造主要由制曲及醬醪發(fā)酵兩個階段組成,制曲過程中,微生物生長并產(chǎn)生降解大分子物質(zhì)所需要的各種酶,而醬醪發(fā)酵則是依靠微生物和酶的作用將原料中的糖、蛋白質(zhì)等大分子物質(zhì)降解為小分子,如游離氨基酸和有機酸等,形成醬油豐富的風味[2]。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改變醬油用原料比例或?qū)︶u油用原料進行處理能改變醬油的風味。閆華娟等[3]利用HS-SPME-GC對比分析了添加小麥麩皮酶解液對醬油風味的影響,發(fā)現(xiàn)添加小麥麩皮酶解液可以明顯提高醬油中4-EG和HEMF的含量。歐陽珊[4]等通過HS-SPME與GC-MS聯(lián)用,探究了焙炒原料(面粉、小麥)對醬油品質(zhì)的影響,發(fā)現(xiàn)小麥類醬油醛酮類、酸類和含硫化合物均高于面粉類醬油,醇類和酯類低于面粉類醬油。劉貞誠[5]等利用SPME、LLE、V-SDE結(jié)合GC-MS對比分析了醬油A(脫脂大豆、小麥為原料)、醬油B(大豆、面粉)、和醬油C(大豆、麩皮和面粉)三種不同原料醬油中的風味物質(zhì),發(fā)現(xiàn)麩皮的加入可以增加醬油中酸類物質(zhì)含量,降低醇類、酯類含量,不足的是該實驗沒有檢測到醬油關鍵焦糖香物質(zhì)HEMF和sotolone[6],沒有深入的進行定量和感官分析。

      大豆中含有20%左右的脂類,在發(fā)酵過程中能被微生物等降解產(chǎn)生脂肪酸,與醇類結(jié)合生成酯類物質(zhì),賦予醬油獨特的酯香[5];含有40%左右的蛋白質(zhì),可被降解為氨基酸等,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代謝可以產(chǎn)生醛類等物質(zhì)[8]。

      小麥經(jīng)過研磨加工后分為面粉和麩皮兩部分,面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zhì)(8~14%)和糖類(約75%),其中糖類絕大部分以淀粉的形式存在;而對比面粉,麩皮(小麥的外皮)中蛋白(12~18%)和膳食纖維(35~50%)含量更加豐富。目前對于醬油風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醬油中蛋白質(zhì)、脂質(zhì)等對其風味形成的影響上,然而對于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對釀造醬油香氣品質(zhì)的影響仍然不是很明確。

      本文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液液萃?。↙LE)結(jié)合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GC-MS)研究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面粉、麩皮)對高鹽稀態(tài)醬油香氣品質(zhì)的影響,在本團隊前期研究基礎上,通過對高鹽稀態(tài)醬油的關鍵香氣活性物質(zhì)進行定量分析以及香氣活性值的計算,對比分析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醬油的香氣品質(zhì)及關鍵香氣物質(zhì)的組成特點,本研究將為高鹽稀態(tài)醬油風味品質(zhì)的調(diào)控提供研究方法及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原料

      面粉、麩皮、大豆、食用鹽均為市售;醬油曲精(滬釀3.042米曲霉)購于濟寧玉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儀器與設備

      Sartorius BP211D分析天平,中科院廣州化學研究所;ZJP-A1430霉菌培養(yǎng)箱,上海智誠分析儀器制造有限公司;LDZX-30KBS立式壓力蒸汽滅菌鍋,上海申安醫(yī)療器械廠;HHW-21CO-6W 型電熱恒溫水浴鍋,上海?,攲嶒炘O備有限公司;離心機,美國Waters公司;韋氏分餾裝置,廣州叢源儀器有限公司;QSC-12T型水浴式氮吹濃縮儀,上海泉島公司;固相微萃取頭,75 μm CAR/PDMS;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DSQ II,美國Thermo公司。

      1.3 試劑

      標準品: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苯乙醛、3-甲基丁酸、3-甲硫基丙醛、HEMF、sotolone購于Sigma公司;HDMF購于Fluka有限公司;3-甲基丁醇、2-甲基丁醇、1-辛烯-3-醇、苯乙醇、2-甲基丙醛、2-甲基丁酸、乙酸乙酯、乙酸、愈創(chuàng)木酚購于阿拉丁試劑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購于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C6-C33正構(gòu)烷烴,色譜純,購于 Sigma公司;二氯甲烷、氯化鈉、無水硫酸鈉為分析純,購于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1.4 實驗方法

      1.4.1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高鹽稀態(tài)醬油樣品的制備

      參考高獻禮[7]的方法,大豆→清洗除雜→浸泡8 h→蒸煮 20 min→加 0.05%米曲霉曲精和面粉或麩皮→霉菌培養(yǎng)箱中制曲→培養(yǎng) 44 h得到成曲→加鹽水(20%,1:2.2(g:g))→入發(fā)酵罐發(fā)酵→發(fā)酵90 d得到醬油(面粉類醬油用FSS表示,麩皮類醬油用WSS表示)→樣品過濾→4 ℃冰箱貯藏待測

      1.4.2 揮發(fā)性化合物的萃取[8]

      頂空-固相微萃?。℉S-SPME):將8 mL醬油樣品,20 μL內(nèi)標(1.724 mg/L的2-甲基-3-庚酮甲醇溶液)以及1 g氯化鈉加入20 mL頂空進樣瓶中。45 ℃下保溫平衡20 min后,用75 μm CAR/PDMS萃取頭在 45 ℃下萃取 40 min,萃取結(jié)束后在 GC進樣口250 ℃下解析3 min。兩個樣品間萃取頭270 ℃老化10 min,以防止樣品間相互污染。

      液液萃?。↙LE):將30 mL醬油,30 mL二氯甲烷,20 μL內(nèi)標(1.724 mg/L的2-甲基-3-庚酮甲醇溶液)加入100 mL碘量瓶中,萃取30 min后,8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乳化層后,得到提取液,該操作共重復兩次,合并溶劑,加入無水硫酸鈉除水,于-20 ℃冷凍過夜,隨后用韋氏分餾裝置蒸餾濃縮至2 mL左右,用氮吹濃縮至0.5 mL,過0.22 μm有機膜到GC-MS分析瓶中,進樣分析。

      1.4.3 GC-MS條件[8,9]

      樣品采用TR-5MS柱(30 m×0.25 mm×0.25 μm)進行分離。氣相色譜條件為:以高純氦氣為載體,流速為1.0 mL/min,分流比為20:1。質(zhì)譜條件:電子倍增器電壓 350 V;離子源溫度 230 ℃;傳輸線溫度250 ℃;電子轟擊電離(EI)離子源,離子化能量為70 eV;質(zhì)量范圍35~350m/z,掃描速度3.00 scans/s。

      程序升溫條件(HS-SPME):40 ℃保持2 min,然后5 ℃/min升溫至120 ℃,并保持2 min,最后以7 ℃/min速度升溫至220 ℃并保持5 min。

      程序升溫條件(LLE):40 ℃保持 2 min,然后4 ℃/min升溫至 120 ℃,并保持 2 min,最后以10 ℃/min 速度升溫至 280 ℃并保持 5 min,進樣 1 μL。

      1.4.4 香氣物質(zhì)的定性和定量

      使用Xcalibur軟件(版本2.0)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通過檢索NIST08和Wiley數(shù)據(jù)庫對本試驗質(zhì)譜圖進行解譜。本試驗所報道化合物為正反匹配度>750(最大1000)的化合物。

      化合物的定性:將TR-5ms色譜柱上得到的保留指數(shù)(RI)與標準物質(zhì)及譜庫文獻 RI進行對比,RI值通過正構(gòu)烷烴(C6-C33)的保留時間計算得到。化合物的定量:通過內(nèi)標(2-甲基-3-庚酮)結(jié)合外標標準曲線法對其進行定量分析,方法參考馮云子[8]等。

      1.4.5 醬油香氣的感官評定

      定量感官描述分析(QDA)用于評價不同樣品之間滋味和香氣感官上的差異[10]。本實驗由6位(3名男性、3名女性)經(jīng)過訓練的感官人員對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醬油香氣進行評價,訓練方法及人員選擇參照Steinhaus[6]等。感官人員嗅聞一系列梯度稀釋、閾值以上濃度的標準溶液之后,再嗅聞醬油樣品,并對醬油特征性味道進行評分,主要包括乙醇(醇香)、乙酸(酸香)、3-甲基丁醛(麥芽香)和甲硫基丙醛(土豆香)、HEMF(焦糖香)、4-乙基愈創(chuàng)木粉(煙熏香)、苯乙醛(花香)以及 2-甲基吡嗪(焦烤香),分數(shù)范圍為1~9,9分為最高值[8]。

      1.4.6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SPSS軟件(SPSS 18.0)單因素ANOVA方法分析樣品間的顯著性差異。所有測定均重復3次,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進行分析處理,實驗結(jié)果表示為平均值±標準偏差。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對高鹽稀態(tài)醬油感官評價的影響

      圖1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高鹽稀態(tài)醬油香氣感官評價Fig.1 Sensory evaluation of aroma of high-salt liquid soy sauce fermented with different starch materials

      本文以醬油風味特征的8個標度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醬油樣品香氣的差異,并進行香氣感官評分,結(jié)果如圖1所示。酸香、焦烤香和焦糖香在兩類醬油中評分均較高,除了 WSS中的酸香(4.70)稍低,其余分值均在5分以上;麥芽香在FSS中評分較高(4.13),比WSS中麥芽香評分高1.3分;而余下標度土豆香、花香、醇香等在兩種醬油中評分則均在4分以下,這與馮云子[8]的分析結(jié)果相近,高鹽稀態(tài)醬油香氣以焦糖/烤香為主,以土豆香、麥芽香為輔。

      盡管整體上的風味趨勢一致,但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醬油在各香氣標度上是有一定差異的。FSS中酸香(6.35)、麥芽香(4.13)、土豆香(3.53)、花香(3.35)均比WSS中的評分高1.3分以上。較之FSS,WSS中的焦烤香(6.12)、焦糖香(6.45)和煙熏香(3.40)更加濃厚(約高于FSS 1分左右)。整體上,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醬油在香氣上有相似之處但又各有特色,但是感官分析的結(jié)果還需要分子感官科學技術的配合,對其中的關鍵香氣活性物質(zhì)定性、定量分析,進一步探討引起香氣感官差異的物質(zhì)基礎。

      2.2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高鹽稀態(tài)醬油中風味化合物的鑒定及分析

      用HS-SPME和LLE法對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醬油中揮發(fā)性化合物進行分析,結(jié)果如表 1、表 2所示。HS-SPME共檢測到62種揮發(fā)性化合物,LLE共60種,共有的有28種。用兩種方法檢測到呋喃(酮)類(17)最多,但兩種醬油中共有的只有3種;另外檢測到的酯類(2)最少,僅在HS-SPME法中檢測到。

      圖2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高鹽稀態(tài)醬油不同種類揮發(fā)性化合物的面積百分比Fig.2 Area percent of different kinds of high-salt liquid soy sauce fermented with different starch materials

      HS-SPME法對酮類(12)、酸類(9)、醛類(7)物質(zhì)的萃取效果較好,且醛類所占百分比顯著性高于LLE法(p<0.05);而LLE法則適合于呋喃(酮)類化合物和雜環(huán)化合物,HDMF、HEMF、sotolone、麥芽酚等關鍵香氣活性物質(zhì)僅在LLE法中檢測到,并且LLE檢測到的雜環(huán)化合物數(shù)量是HS-SPME結(jié)果的2倍。

      雖然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醬油中有共有的揮發(fā)性化合物,但是兩種醬油各物質(zhì)在面積百分比上有很大的差異。兩種方法檢測到的不同種類揮發(fā)性化合物面積百分比可見圖2,HS-SPME法中醛類面積百分比最高,其次是酸類、酮類、醇類、呋喃(酮)類,2-甲基丁醛在醛類中所占比例最突出,在FSS和WSS中分別為26.54%和20.43%。LLE法中酸類面積百分比最高,酮類、醇類、雜環(huán)化合物類、呋喃(酮)類次之,乙酸在醛類中所占面積比例最大,在FSS和WSS中分別為26.22%和22.70%,WSS中酮類、酚類、呋喃(酮)類所占比例顯著性高于FSS(p<0.05)??偟膩碚f,兩種方法檢測到的揮發(fā)性化合物中差異性最大的是醛類物質(zhì),且 HS-SPME法中比例顯著性高于 LLE法(p<0.05),雜環(huán)化合物、呋喃(酮)、含硫化合物、酯類在兩種方法中的面積百分比也有較大差異,其中HS-SPME法可以檢測到更多的含硫化合物和酯類,而LLE法可檢測到較多的雜環(huán)化合物、呋喃(酮)。

      表1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高鹽稀態(tài)醬油中揮發(fā)性化合物的種類Table 1 Types of volatiles in high-salt liquid soy sauce fermented with different starch materials

      表2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高鹽稀態(tài)醬油中揮發(fā)性化合物的組成Table 2 Composi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high-salt liquid soy sauce fermented with different starch materials

      856 3-甲基丁酸 503-74-2 60 1.96±0.26b 1.48±0.20a酸(10) 867 2-甲基丁酸 116-53-0 74 1.36±0.01b 1.03±0.11a 953 4-甲基戊酸 646-07-1 57 0.16±0.00 0.14±0.03 993 戊酸 109-52-4 60 0.10±0.01 0.07±0.00 1169 苯甲酸 65-85-0 105 0.22±0.04 0.18±0.08 1336 苯丙酸 501-52-0 91 - -<600 乙醛 75-07-0 44 0.38±0.01 0.47±0.04<600 2-甲基丙醛 78-84-2 43 4.74±0.05b 4.03±0.00a 650 3-甲基丁醛 590-86-3 44 10.70±0.11 12.95±0.89醛(9) 660 2-甲基丁醛 96-17-3 57 26.54±0.38b 20.43±0.84a 777 (E)-2-戊烯醛 1576-87-0 84 0.11±0.00 0.09±0.02 969 苯甲醛 100-52-7 105 1.65±0.09b 1.07±0.14a 1040 苯乙醛 122-78-1 91 1.47±0.07 1.67±0.27 1174 (E)-2-癸烯醛 3913-81-3 55 - -1212 2,4-二甲基-苯甲醛 15764-16-6 133 - -<600 丙酮 67-64-1 43 6.84±0.19 6.93±0.17<600 2,3-丁二酮 431-03-8 86 0.10±0.00 0.22±0.01 605 2-丁酮 78-93-3 72 2.19±0.02 2.11±0.01 655 1-羥基-2-丙酮 116-09-6 74 0.35±0.01a 0.90±0.00b 655 2-戊酮 107-87-9 43 0.67±0.02a 0.92±0.04b 706 3-羥基-2-丁酮 513-86-0 45 1.27±0.04a 2.83±0.03b酮(15) 760 1-羥基-2-丁酮 5077-67-8 57 - -806 2-羥基-3-戊酮 5704-20-1 45 0.04±0.00a 0.34±0.02b 850 2-庚酮 110-43-0 43 0.16±0.01 0.18±0.02 862 5-甲基-2-己酮 110-12-3 58 0.15±0.00 0.12±0.00 951 2,3-辛二酮 585-25-1 99 0.02±0.00 0.04±0.01 995 3-辛酮 106-68-3 99 0.04±0.00 0.08±0.00 1012 2-甲基-3-辛酮 923-28-4 43 - -1021 2-羥基-3-甲基-2-環(huán)戊烯-1-酮(MCP) 80-71-7 112 - -1023 2,6-二甲基-3-庚酮 19549-83-8 43 0.65±0.01 0.65±0.07酯(2) <600 乙酸甲酯 79-20-9 74 0.10±0.00 0.19±0.00<600 乙酸乙酯 141-78-6 61 0.70±0.03 0.75±0.05<600 乙醇 64-17-5 45 5.37±0.12b 4.04±0.04a<600 2-甲基丙醇 78-83-1 43 0.10±0.01 0.32±0.01 731 3-甲基丁醇 123-51-3 55 0.54±0.03 0.78±0.04 735 2-甲基丁醇 137-32-6 57 0.48±0.01a 1.49±0.04b 781 2,3-丁二醇 513-85-9 45 - -醇(11) 863 4-甲基-1-戊醇 626-89-1 85 0.03±0.00 0.05±0.01 990 1-辛烯-3-醇 3391-86-4 57 1.82±0.10b 1.26±0.08a 1028 2-乙基-1-己醇 104-76-7 57 - -1095 1,2,3-丙三醇 26446-35-5 43 - -1110 苯乙醇 60-12-8 91 0.06±0.00 0.03±0.00 1300 2-己基-1-辛醇 19780-79-1 57 - -

      1082 愈創(chuàng)木酚 90-05-1 109 0.38±0.04a 1.61±0.14b酚(3) 1194 鄰苯二酚 120-80-9 110 - -1307 4-乙烯基愈創(chuàng)木酚 7786-61-0 150 - -<600 2-甲基呋喃 96-47-9 82 0.27±0.00a 0.75±0.06b 676 2,5-二甲基呋喃 625-86-5 96 0.33±0.00a 0.93±0.08b 802 2-甲基四氫呋喃-3-酮 3188-00-9 72 0.06±0.00 0.06±0.00 828 糠醛 98-01-0 95 0.39±0.02 0.22±0.01 850 2-糠醇 98-00-0 98 1.20±0.04a 1.63±0.10b 905 2(5H)-呋喃酮 497-23-4 55 - -907 二氫-2(3H)-呋喃酮(γ-丁內(nèi)酯) 96-48-0 42 0.17±0.01 0.23±0.02呋喃(酮)(17) 918 2-乙?;秽?1192-62-7 95 0.16±0.00 0.18±0.02 951 5-甲基-2-糠醇 3857-25-8 95 - -955 3-甲基-2(3H)-呋喃酮 1679-47-6 42 - -961 1-(2-糠基)-2-丙酮 6975-60-6 81 0.11±0.00 0.23±0.02 1036 二氫-3-羥基-4,4-二甲基-2(3H)呋喃酮(DL-泛解酸內(nèi)酯) 599-04-2 71 - -1065 4-羥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HDMF) 3658-77-3 128 - -1101 3-羥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sotolone) 28664-35-9 83 - -1136 4-羥基-2-甲基-5-乙基-3(2H)-呋喃酮(HEMF1)27538-09-6 142 - -1143 4-羥基-5-甲基-2-乙基-3(2H)-呋喃酮(HEMF2)27538-09-6 142 - -1223 5-羥甲基-糠醛 67-47-0 97 - -1201 3-苯基呋喃 13679-41-9 144 0.13±0.00 0.10±0.01<600 甲硫醇 74-93-1 47 0.38±0.01 0.40±0.00<600 二甲基硫醚 75-18-3 47 0.31±0.01 0.46±0.03 715 二甲基二硫 624-92-0 94 1.88±0.04 1.51±0.04含硫化合物(8) 904 3-甲硫基丙醛 3268-49-3 48 0.93±0.00b 0.88±0.10a 975 二甲基三硫 3658-80-8 126 0.23±0.02 0.16±0.01 977 3-甲硫基丙醇 505-10-2 106 - -1010 糠基甲硫醚 1438-91-1 81 0.02±0.00 0.02±0.00 1189 3-甲硫基丙酸乙酯 13532-18-8 134 - -825 2-甲基吡嗪 109-08-0 94 0.72±0.03b 0.48±0.03a 915 2,6-二甲基吡嗪 108-50-9 108 0.99±0.06a 1.32±0.09b 1018 2-乙基-5-甲基吡嗪 13360-64-0 121 0.15±0.00 0.27±0.03 1014 2,3,5-三甲基吡嗪 14667-55-1 121 0.03±0.00 0.09±0.01 1077 2-吡咯烷酮 616-45-5 85 - -1064 2-乙?;量?1072-83-9 94 1.21±0.03b 0.97±0.08a雜環(huán)化合物(12) 1107 3-羥基-2-甲基-4-吡喃酮(麥芽酚) 118-71-8 126 - -1143 2,3-二氫-3,5-二羥基-6-甲基-4H-吡喃-4-酮(DDMP) 28564-83-2 144 - -1153 5,6-二氫-4-甲基-2H-吡喃-2-酮 2381-87-5 82 - -1184 3-羥基-2,6-二甲基-4H-吡喃-4-酮 2298-99-9 69 - -1185 2-甲基-3-甲氧基-4H-吡喃-4-酮 4780-14-7 69 - -1240 2-甲基-3-丙基吡嗪 15986-80-8 108 - -

      839 unknown NA 57 0.52±0.07 0.64±0.02 955 unknown NA 88 - -其他(7) 987 unknown NA 101 0.27±0.00 0.21±0.02 1020 unknown NA 99 0.32±0.01a 0.57±0.05b 1069 unknown NA 128 - -1073 苯甲酰甲醛水合物 1075-06-5 105 0.33±0.01 0.43±0.07 1135 unknown NA 99 - -面積百分比%c種類RI(TR-5ms)a 化合物LLEd FSS WSS 622 乙酸 26.22±0.15B22.70±0.22A 700 丙酸 0.74±0.00B0.49±0.01A 763 2-甲基丙酸 2.39±0.15B1.64±0.09A 786 丁酸 0.34±0.01 0.35±0.00酸(10) 856 3-甲基丁酸 4.35±0.65B3.82±0.22A 867 2-甲基丁酸 1.66±0.02B1.39±0.01A 953 4-甲基戊酸 0.20±0.02 0.15±0.02 993 戊酸 - -1169 苯甲酸 0.72±0.05 0.65±0.00 1336 苯丙酸 0.15±0.01 0.06±0.01<600 乙醛 - -<600 2-甲基丙醛 - -650 3-甲基丁醛 2.24±0.08 2.46±0.03 660 2-甲基丁醛 2.35±0.07B1.15±0.00A醛(9) 777 (E)-2-戊烯醛 - -969 苯甲醛 0.03±0.00 0.02±0.00 1040 苯乙醛 0.62±0.10 0.38±0.09 1174 (E)-2-癸烯醛 0.25±0.15 0.10±0.01 1212 2,4-二甲基-苯甲醛 0.12±0.03 0.22±0.02<600 丙酮 - -<600 2,3-丁二酮 - -605 2-丁酮 6.71±0.55B4.84±0.03A 655 1-羥基-2-丙酮 4.97±0.17B7.75±0.28A 655 2-戊酮 - -706 3-羥基-2-丁酮 9.11±0.14A12.36±0.53B 760 1-羥基-2-丁酮 1.89±0.02A2.30±0.06B 806 2-羥基-3-戊酮 0.10±0.01A0.52±0.01B酮(15) 850 2-庚酮 - -862 5-甲基-2-己酮 - -951 2,3-辛二酮 - -995 3-辛酮 - -1012 2-甲基-3-辛酮 0.53±0.01A0.85±0.03B 1021 2-羥基-3-甲基-2-環(huán)戊烯-1-酮(MCP) 0.22±0.01 0.30±0.01

      1023 2,6-二甲基-3-庚酮 0.82±0.04 0.54±0.44酯(2) <600 乙酸甲酯 - -<600 乙酸乙酯 - -<600 乙醇 - -<600 2-甲基丙醇 - -731 3-甲基丁醇 0.17±0.00 0.16±0.00 735 2-甲基丁醇 0.11±0.00A0.20±0.00B 781 2,3-丁二醇 9.20±0.25B7.16±0.11A醇(11) 863 4-甲基-1-戊醇 - -990 1-辛烯-3-醇 - -1028 2-乙基-1-己醇 0.11±0.03 0.11±0.00 1095 1,2,3-丙三醇 0.33±0.01 0.36±0.04 1110 苯乙醇 0.12±0.00B0.06±0.00A 1300 2-己基-1-辛醇 0.10±0.02 0.13±0.00 1082 愈創(chuàng)木酚 0.12±0.00A0.48±0.00B酚(3) 1194 鄰苯二酚 0.76±0.08 1.09±0.08 1307 4-乙烯基愈創(chuàng)木酚 0.03±0.00 0.17±0.03<600 2-甲基呋喃 - -676 2,5-二甲基呋喃 - -802 2-甲基四氫呋喃-3-酮 - -828 糠醛 trace trace 850 2-糠醇 2.64±0.01A2.88±0.01B 905 2(5H)-呋喃酮 1.35±0.06A1.64±0.01B 907 二氫-2(3H)-呋喃酮(γ-丁內(nèi)酯) 1.62±0.04A1.85±0.02B 918 2-乙?;秽?- -951 5-甲基-2-糠醇 0.04±0.00 0.05±0.00呋喃(酮)(17) 955 3-甲基-2(3H)-呋喃酮 0.15±0.00 0.11±0.00 961 1-(2-糠基)-2-丙酮 - -1036 二氫-3-羥基-4,4-二甲基-2(3H)呋喃酮(DL-泛解酸內(nèi)酯) 0.65±0.03A0.95±0.02B 1065 4-羥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HDMF) 1.23±0.01A2.34±0.02B 1101 3-羥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sotolone) 0.08±0.00 0.03±0.00 1136 4-羥基-2-甲基-5-乙基-3(2H)-呋喃酮(HEMF1)0.05±0.00 0.07±0.00 1143 4-羥基-5-甲基-2-乙基-3(2H)-呋喃酮(HEMF2)0.12±0.01 0.18±0.01 1223 5-羥甲基-糠醛 0.14±0.00 0.04±0.00 1201 3-苯基呋喃 - -<600 甲硫醇 - -<600 二甲基硫醚 - -715 二甲基二硫 - -904 3-甲硫基丙醛 0.44±0.01B0.27±0.01A含硫化合物(8) 975 二甲基三硫 - -977 3-甲硫基丙醇 0.13±0.01 0.12±0.00 1010 糠基甲硫醚 - -

      注:a.RI是kovats指數(shù),是風味化合物在TR-5ms柱上的保留指數(shù);b.以離子碎片積分方式(SIM)得到各揮發(fā)性化合物面積;c.表示該化合物面積占化合物總面積的比例;d.同一行,不同方法中不同字母標記的面積百分比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兩種方法均檢測出7種醇類物質(zhì),HS-SPME法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乙醇,在FSS和WSS中百分比含量分別為5.37%、4.04%,F(xiàn)SS中比例顯著性高于WSS中該物質(zhì)的比例(p<0.05)。LLE法中2,3-丁二醇所占面積百分比含量最高,在FSS和WSS中的比例分別為9.20%和7.16%。

      酸類是兩種醬油中種類多且含量高的物質(zhì),兩種方法均檢測出9種酸類,且乙酸是兩種方法中所占比例最高的物質(zhì)。FSS中共檢測出10種酸類化合物,其中 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酸、乙酸是香氣活性物質(zhì)[6,12,16],分別為醬油貢獻著酸奶酪味和酸香[8,11~15],它們在FSS中百分比含量顯著性高于WSS中該物質(zhì)的比例(p<0.05)。對比歐陽珊[4]HS-SPME法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酸、2-甲基丙酸的面積百分比含量與本實驗結(jié)果相似,而面粉類醬油的乙酸含量顯著性低于小麥類醬油,不同于本實驗結(jié)果(HS-SPME法中FSS與WSS的乙酸面積百分比含量無顯著性差異)。兩種醬油有8種共有的酸,戊酸僅在HS-SPME法中檢測到,在兩種醬油中面積百分比含量很低且沒有顯著性差異,而苯丙酸僅在LLE法中檢測到,在 FSS和 WSS中面積百分比分別為 0.15%、0.06%。

      HS-SPME法檢測出7種醛類物質(zhì),其中面積百分比最高的是2-甲基丁醛,在FSS和WSS中所占比例分別為26.54%、20.43%,其次是3-甲基丁醛、2-甲基丙醛,這三種物質(zhì)為醬油貢獻著麥芽香[8,11~15]。2/3-甲基丁醛是Strecker醛,是醬油香氣物質(zhì)中重要的組分,其主要生成途徑可能有兩種,一是來源于亮氨酸和異亮氨酸的降解,而另一種是微生物利用游離氨基酸的轉(zhuǎn)氨和去羰基作用[17]。LLE法檢測出6種,2-甲基丁醛的面積百分比含量最高,在FSS和WSS中所占比例分別為2.35%、1.15%,其次是3-甲基丁醛。兩種方法檢測到的醛類物質(zhì)面積百分比差異較大,比例差異主要是2-甲基丁醛和3-甲基丁醛,且FSS中2-甲基丁醛比例均顯著性高于WSS中該物質(zhì)比例(p<0.05)。

      HS-SPME法中共檢測出12種酮類物質(zhì),其中丙酮、2-丁酮的含量最高,2,3-辛二酮含量最低,但是它具有乳脂、奶油香味,是咖啡和煙草工業(yè)常用的香料[18]。LLE法僅檢測出8種物質(zhì),其中FSS中3-羥基-2-丁酮、1-羥基-2-丙酮和1-羥基-2-丁酮含量均顯著性低于WSS(p<0.05)。值得一提的是LLE法檢測到的2-羥基-3-甲基-2-環(huán)戊烯-1-酮(MCP),在 20世紀末首次被日本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19],存在于咖啡[20]等香氣中,但是對醬油香氣貢獻鮮有報道。

      酚類是發(fā)酵豆制品中重要的風味物質(zhì)[21]。HS-SPME法中僅檢測到愈創(chuàng)木酚,在FSS和WSS中比例分別為0.38%、1.16%,LLE法中檢測到3種物質(zhì),包括鄰苯二酚、4-乙烯基愈創(chuàng)木酚和愈創(chuàng)木酚,前兩種物質(zhì)在FSS和WSS中比例均無顯著性差異,愈創(chuàng)木酚在FSS和WSS中比例分別為0.12%、0.48%。兩種方法中 WSS中愈創(chuàng)木酚面積百分比含量均顯著性高于FSS(p<0.05),雖然面積百分比不高,但是為醬油貢獻著重要的煙熏香[8]。有研究表明,提高原料中小麥粉的比例會增加醬油中該物質(zhì)含量[22],這也可能是造成WSS中該物質(zhì)面積百分比含量較高的原因。愈創(chuàng)木酚、4-乙基愈創(chuàng)木酚、4-乙烯基愈創(chuàng)木酚是醬油中常見的酚類物質(zhì),然而本研究中未檢出4-乙基愈創(chuàng)木酚。

      HS-SPME法中檢測出9種呋喃(酮)類物質(zhì),LLE法檢測出11種,只有糠醇、糠醛、丁內(nèi)酯是兩種方法中共同檢測到的物質(zhì)。HS-SPME法中,2-糠醇所占面積百分比含量最高,在FSS和WSS中分別為1.20%和1.63%,其次是2-甲基呋喃和2,5-二甲基呋喃,它們在WSS中的面積百分比分別為0.75%和0.93%,均顯著性高于 FSS中對應物質(zhì)所占比例(分別為0.27%和0.33%)。LLE法中,2-糠醇的面積百分比含量最高,在FSS和WSS中分別占2.64%和2.88%,其次是γ-丁內(nèi)酯和 2(5H)-呋喃酮,WSS中這三種物質(zhì)的面積百分比均顯著性高于 FSS中該物質(zhì)比例(p<0.05)。為醬油貢獻焦糖香的重要物質(zhì)包括HDMF、HEMF、sotolone[6],這三種物質(zhì)僅在LLE中檢測到,HDMF在FSS和WSS中所占面積百分比分別為1.23%和2.34%,HEMF和sotolone所占比例很低且在FSS和WSS中面積百分比含量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醬油中的雜環(huán)類化合物在極大程度上豐富了醬油的風味,包括吡喃、吡咯、吡嗪等。HS-SPME法共檢測出5種,LLE法檢測到10種。2-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乙?;量┦莾煞N方法共有的雜環(huán)類物質(zhì),F(xiàn)SS中2-甲基吡嗪和2-乙?;量┧急壤@著性高于WSS中該物質(zhì)比例(p<0.05)。麥芽酚僅在LLE法中檢測到,在FSS和WSS中面積百分比含量分別為2.29%和2.91%。

      盡管含硫化合物的百分比很低,但是它們對醬油整體風味的貢獻很大。HS-SPME檢出6種、LLE檢出3種,只有3-甲硫基丙醛是兩種方法中共有的物質(zhì),同時它也是香氣活性物質(zhì),主要來源于甲硫氨酸的降解[10],為醬油貢獻著烤土豆香[8],F(xiàn)SS中面積百分比顯著性高于WSS中該物質(zhì)的比例(p<0.05)。

      2.3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高鹽稀態(tài)醬油中風味活性物質(zhì)的定量分析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高鹽稀態(tài)醬油中風味活性物質(zhì)的定量分析結(jié)果,如表3所示。針對17種重要的高鹽稀態(tài)醬油香氣活性物質(zhì)進行了定量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 11種化合物的香氣活性值(OAV)大于 1,對本實驗的研究對象具有香氣貢獻。OAV值是評價香氣化合物重要性的一個指標,對于醬油來說,我們通常用 OAV值來判斷醬油中香氣化合物對醬油風味的貢獻程度,一般認為OAV>1,則表示該體系中香氣化合物對食品風味有貢獻,且 OAV值越大,則表示該香氣化合物對食品風味貢獻越大。

      表3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高鹽稀態(tài)醬油中香氣活性物質(zhì)濃度及其香氣活性值Table 3 Concentrations and OAVs of the aroma-active substances in high-salt liquid soy sauce fermented with different starch materials

      注:a.此前在文獻中已經(jīng)報道的醬油中常見的關鍵香氣活性物質(zhì),參看文獻[8,11~15];b.此前在文獻中已經(jīng)報道的該化合物的氣味描述,參看文獻[8,11~15];c.濃度平均值由內(nèi)標法加外標法計算得到,每行中不同字母標記的濃度平均值表示有顯著性差異(p<0.05);d.指文獻報道該化合物在水中的閾值,參看文獻[6,21,23,24];e.表示OAV值=該化合物濃度/其在.水中的閾值;f.HDMF、HEMF、sotolone表示用LLE法萃取及用標曲進行定量。

      由表 3可知,OAV值最高的是 3-甲基丁醛(OAVFSS=2656,OAVWSS=2294),其次是2-甲基丁醛(1259,691),HDMF(67,140),它們分別為醬油貢獻著麥芽香和焦糖香[8,11~15]。3-甲基丁醛的濃度在FSS和WSS中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FSS中2-甲基丁醛的OAV值顯著性高于WSS(p<0.05),與麥芽香感官分析結(jié)果一致,表明 FSS中麥芽香強于WSS主要由2-甲基丁醛引起。WSS中HDMF的OAV值為140,約為FSS中OAV值的2倍,兩種醬油中HDMF的 OAV值均與前期研究相符(OAV范圍在0~109)[6,25,26],該結(jié)果與感官分析中WSS中焦糖香明顯強于 FSS的結(jié)果一致,表明該香氣差異可能與HDMF的濃度密切相關。這可能與麩皮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木質(zhì)素[27]有關,這些物質(zhì)被微生物及酶水解后大多數(shù)生成五碳糖,不易被微生物充分利用[11],但卻是美拉德反應的重要前體物質(zhì)[27],能產(chǎn)生焦糖香物質(zhì)HDMF[1]。1-辛烯-3-醇在FSS中該物質(zhì)的OAV值約為WSS的4.5倍,為醬油貢獻蘑菇味,是霉菌孢子的特征香氣[28],由于醬油在制曲時加入霉菌,所以該物質(zhì)可能主要來源于制曲階段。愈創(chuàng)木酚在兩種醬油中的 OAV 值分別為 22(FSS)和 66(WSS),WSS中OAV值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WSS的麩皮原料中含有大量的木質(zhì)素[27],該物質(zhì)可經(jīng)過曲霉的分解利用形成阿魏酸,進一步被酵母菌利用生成具有煙熏味的愈創(chuàng)木酚[1],這可能是WSS中煙熏香較FSS明顯的原因之一。此外,苯乙醛也有較高的 OAV值,但在兩種醬油中 OAV值沒有明顯差異,此結(jié)果與感官分析花香的結(jié)果相一致。除醬油外,上述幾種物質(zhì)也常被認為是味增[24]、豆醬[21]中關鍵香氣化合物之一。

      OAV值在1~10之間的只有3-甲硫基丙醛,它是甲硫氨酸的降解產(chǎn)物[29],對醬油整體風味貢獻很大,在FSS中該物質(zhì)的OAV值約是WSS中的1.5倍,可能是由于面粉質(zhì)原料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從而產(chǎn)生更多的氨基酸,經(jīng)過降解生成3-甲硫基丙醛,這一結(jié)果與感官分析中土豆香結(jié)果一致。OAV值小于1的共有7種物質(zhì),HEMF和sotolone的OAV值符合文獻報道的范圍(OAVHEMF在 0.5~2163之間,OAVsotolone在0~203之間)[6,12,16],但相對來說OAV值偏低,這與實驗室發(fā)酵采用小型發(fā)酵罐可能有一定關系。WSS中HEMF的OAV值約為FSS的1.5倍,與感官分析中WSS的焦糖香強于FSS相一致。2/3-甲基丁酸、乙酸在FSS中的濃度均顯著性高于WSS中該物質(zhì)的濃度(p<0.05),然而該類物質(zhì)閾值較高,導致OAV值小于1,該結(jié)果與感官分析中酸味評分相符。

      3 結(jié)論

      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醬油在香氣上有一定差異,對比WSS,F(xiàn)SS中酸香、麥芽香、土豆香較明顯,而焦糖香、焦烤香、煙熏香較弱。通過HS-SPME法和LLE法結(jié)合GC-MS對比分析了兩種醬油中揮發(fā)性化合物的組成,共檢測到94種物質(zhì),其中共同組分有28種。兩類醬油中揮發(fā)性化合物種類相差不大,但各物質(zhì)的面積百分比有很大的差異。WSS中以酮類、酚類、呋喃(酮)類、雜環(huán)類化合物為主,而FSS中則以酸類、醛類、醇類、含硫化合物類的比例更高。通過對 17種醬油常見的香氣活性化合物進行定量及 OAV值計算,發(fā)現(xiàn)12種物質(zhì)的濃度高于其閾值,OAV值最高的是3-甲基丁醛,其次是2-甲基丁醛和HDMF。FSS中2-甲基丁醛的OAV值高于WSS,與麥芽香感官分析結(jié)果相符。WSS中HDMF的OAV值高于FSS,與感官分析中的焦糖香結(jié)果一致。由此可見,淀粉質(zhì)原料對醬油風味品質(zhì)影響較大,使用不同淀粉質(zhì)原料有可能成為調(diào)控醬油風味品質(zhì)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將為高品質(zhì)醬油的生產(chǎn)提供理論基礎。

      猜你喜歡
      丁醛呋喃百分比
      丁醇裝置聯(lián)產(chǎn)異丁醛的分析與模擬
      山東化工(2020年5期)2020-04-07 09:59:32
      普通照明用自鎮(zhèn)流LED燈閃爍百分比測量不確定度分析
      電子制作(2017年20期)2017-04-26 06:57:46
      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及IL-17水平觀察
      1-O-[3-(2-呋喃基)丙烯?;鵠-β-D-吡喃果糖的合成及應用
      煙草科技(2015年8期)2015-12-20 08:27:14
      錳離子催化臭氧氧化氣相丁醛
      丁醛異構(gòu)物塔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化研究
      天津科技(2015年11期)2015-06-26 16:03:58
      生物質(zhì)炭磺酸催化異丁醛環(huán)化反應
      一個含呋喃環(huán)順磁性碳硼烷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成機理
      呋喃酮和醬油酮的填充柱超臨界流體色譜對映體拆分
      食品科學(2013年24期)2013-03-11 18:30:31
      呋喃類違禁獸藥與人血清白蛋白作用機制的分子模擬
      食品科學(2013年19期)2013-03-11 18:27:27
      库尔勒市| 江源县| 永兴县| 师宗县| 余姚市| 吉安县| 科尔| 固阳县| 铜鼓县| 凤凰县| 伊宁市| 肇东市| 金山区| 绍兴县| 临沭县| 吉安市| 阿拉善盟| 吉林市| 池州市| 乌拉特后旗| 霍山县| 怀远县| 白山市| 克什克腾旗| 林口县| 阿拉善盟| 麻江县| 辰溪县| 平和县| 武强县| 镇康县| 上饶市| 德格县| 会同县| 富宁县| 盘山县| 夹江县| 开原市| 万州区| 游戏|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