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琦,殷軍波
青島精神衛(wèi)生中心,山東青島 266000
精神分裂癥屬于遷延性疾病,病因難以確定,且隨著社會節(jié)奏加速和生活壓力升高發(fā)病率逐漸上升。精神分裂癥的特點是傷害大、難治療且易復發(fā),其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能力、社會功能以及生活質(zhì)量等方面均帶來了較大的傷害[1]。因此,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不止是應用藥物控制其發(fā)作癥狀,還應該采用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措施幫助患者恢復重建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功能。該文通過對該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研究,觀察多維度康復護理策略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診斷標準。按照電腦產(chǎn)生隨機數(shù)的方法隨機分為各有52例患者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齡(45.8±18.6)歲;對照組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齡(46.1±19.2)。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干預前的生活及社會功能、生活質(zhì)量情況發(fā)現(xià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給予兩組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措施。觀察組則實施多維度康復護理策略進行干預。
1.2.1 精神分裂癥多維度康復護理策略的制定 首先成立精神分裂癥多維度康復護理小組,組長有護士長擔任,小組成員為全體護理人員[2]。在組長組織領導下,全體組員對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相關的參考文獻進行廣泛查閱,初步護理策略根據(jù)證據(jù)等級評價選擇出級別高的研究成果作為依據(jù),并在小組內(nèi)進行集中討論,結(jié)合以往經(jīng)驗,最終制定精神分裂癥患者多維度康復護理策略:首先確定對患者進行干預的范圍為其日常生活、學習行為、精神娛樂、社會交際以及職業(yè)發(fā)展等領域,對護理內(nèi)容、頻率、時間長短以及具體護理方式進行具體化、規(guī)范化制定,要求計劃措施具有實際可行性。
1.2.2 精神分裂癥多維度康復護理策略的實施 ①日常生活技能:護理人員指導并督促患者完成日常的鋪床、清洗衣物、物品歸納、身體清潔、服藥、修剪指甲、刮胡子、領餐具以及餐后歸還碗筷等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分別在上午和下午2次/d進行干預,30 min/次;②學習行為技能:組織患者每天收看2 h合適的圖書、報紙、電視節(jié)目等。護理人員經(jīng)過精心的備課后在每周周三下午患者午休結(jié)束后講課30 min,主要內(nèi)容是基本的精神衛(wèi)生知識,另外對患者用藥、病情發(fā)展、出院后自行護理方面的疑問做出解答[3];③精神娛樂技能:根據(jù)患者自身愛好及特征的不同組織建立體育、書畫和文娛等興趣小組,并積極引導患者加入其中,每日參與小組活動1 h。組織患者每天進行15 min的廣播體操鍛煉,可適當組織時長2 h之內(nèi)的文娛比賽,并給予優(yōu)勝者合適的獎勵措施;④社會交際技能:每周一在患者午休結(jié)束后進行一次30 min的課程,幫助患者學習社交場合中適宜的交往和相處方式等,并在每周五下午組織90 min以內(nèi)的情景模擬表演;⑤職業(yè)發(fā)展技能:每周二下午在患者午休結(jié)束后指導其學習制作手工藝品,時間為1 h,并適時舉辦手工藝品展覽比賽。
1.3.1 康復效果 采用FAQ (功能活動調(diào)查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價患者在干預前后的生活技能變化情況,評分高者生活技能較低;采用SDSS(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評價患者在干預前后的社會功能變化,評分高者社會功能缺陷程度高[4]。
1.3.2 生活質(zhì)量 采用COOP/WONCA(社區(qū)人群功能測定量表)、QL-index(生命質(zhì)量評價量表)和KPS(卡氏評分)評價患者在干預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變化情況,評分高者生活質(zhì)量較高[5]。
研究通過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各項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治療前后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后的FAQ、ADL 及 SDSS 評分均明顯較低(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技能及社會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技能及社會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FAQ ADL SDSS觀察組(n=52)對照組(n=52)2.05±0.20 3.24±0.28 15.01±1.17 18.12±1.35 3.44±0.27 4.83±0.39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COOP/WONCA、QL-index以及 KPS 評分分別為(24.61±1.57)分、(5.76±0.41)分和 (58.23±3.52)分;對照組患者干預后的 COOP/WONCA、QL-index以及 KPS 評分分別為(20.44±2.08)分、(5.20±0.31)分和(54.75±3.15)分。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后的COOP/WONCA、QL-index以及 KPS評分明顯較高(P<0.05)。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能夠通過正確合理的藥物治療緩解控制,而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治療最大目標是使其回歸社會,因此,對其采取全面科學合理的康復護理措施十分必要。該次研究的出發(fā)點是患者在日常生活、學習行為、精神娛樂、社會交際以及職業(yè)發(fā)展5個領域的能力,對其采用多維度康復護理策略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后的 FAQ、ADL 及 SDSS 評分均明顯較低 (P<0.05),COOP/WONCA、QL-index以及KPS評分則明顯較高(P<0.05),效果理想。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的第一層目標是采用藥物干預控制其癥狀,第二層目標是完成患者的社會回歸,第三層目標則是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全面細致、切實可行的康復護理措施對于完成第三層目標必不可少,這也正是常規(guī)康復護理難以做到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常常同時存在多種功能障礙,常規(guī)康復護理措施很難對其做出全面化、規(guī)范化的護理措施,片面無序的特點導致其護理干預效果不理想。而多維度康復護理策略的制定建立于廣泛的資料查閱、證據(jù)級別評定、集體討論以及標準量化處理基礎之上,明確患者需要進行護理干預的領域,并對護理內(nèi)容、頻率、時間長短以及具體護理方式進行具體化、規(guī)范化制定,因此取得了更為有效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多維度康復護理策略的應用效果良好,對患者的生活技能、社會能力以及生活質(zhì)量等均有明顯提升作用。
[1] 吳振歡.康復護理管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癥伴有軀體疾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7(2):124-126.
[2] 呂燈蘭,朱培榮.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12):1654-1656.
[3] 于新紅,于新萍.多維度深度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9(24):9-10.
[4] 于新萍,于新紅.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4):13,27.
[5] 李琳琳.康復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J].當代護士,2018,25(1中旬刊):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