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圖書出版分別通過“傳播渠道”和“產業(yè)渠道”帶來間接和直接的經濟績效。其中,“傳播渠道”由于從供給層面影響了經濟增長的制度環(huán)境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其經濟效應具有見效慢但卻逐漸增強的特征;而“產業(yè)渠道”則從需求層面直接帶來需求的增加,因此其經濟效應見效快但卻存在逐漸減弱的趨勢。發(fā)揮圖書出版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促進作用,應在繼續(xù)擴大出版規(guī)模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圖書出版的質量。從提升思路上來看,應注意傳統(tǒng)紙媒與新興媒體和現(xiàn)代“智造業(yè)”的有機融合,應加強知識產權制度的保障作用和激勵作用,應加大對社科工作者和技術創(chuàng)新人員的經費投入。
[關鍵詞] 圖書出版 經濟增長 傳播渠道 產業(yè)渠道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8) 03-0065-05
An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of Book Publication Influencing Economic Growth
Li Zilian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Abstract] Book publication takes indirect and direct economic effects from communication and industry channel respectively. In this mechanism, the economic effect taken through communication channel which influences the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view of supply is slow but increasing gradually. Meanwhile, the economic effect taken through industry channel which makes the demand increase is quick but has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gradually. To take the promotion influence of book publica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should continue expand the scale of publication, and furth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publication in the meanwhile. The promotion suggestion may include: emphasizing the organic fusion among traditional print media and emerging media and moder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guaranteeing and encouraging effect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increasing the funds input to faculties who work in the area of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 Book publication Economic growth Communication channel Industry channel
1 引 言
自古以來,以圖文的形式來記載自然規(guī)律、生活經驗和實踐認知,是人類推動科技發(fā)展和傳承社會文明的重要渠道。在這一過程中,任何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的數量及其發(fā)行范圍,自一開始就決定了知識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因而也就直接決定了知識的價值及其所能發(fā)揮的效應。這一效應,并不會隨著新興的、強而有力的傳播媒體的出現(xiàn)而減弱,因為“傳統(tǒng)紙媒——書籍是個人工作的最好工具,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什么場合,書籍都是提供知識,積累知識的倉庫”[1]。就知識的價值功能而言,經濟功能,也即其對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在知識信息時代和市場經濟社會里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凸顯。甚至,按照制度經濟學家的解釋,知識的其他功能如文化傳遞功能和娛樂功能,也都只是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中介變量。因此,知識對經濟發(fā)展帶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而其作用力度又取決于知識出版特別是圖書出版的數量和質量?;谶@一邏輯關系,本文嘗試回答“圖書出版對經濟增長產生了什么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顯然,這些問題由于直指高質量發(fā)展而愈發(fā)重要。
然而,盡管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且看似能夠吸引各界的關注,但在中國,契合這一主題的經典文獻實則鳳毛麟角。從僅有的主要文獻來看,陶建杰揭示了傳媒的重要價值,指出其價值在于其所具有的“傳播”功能,它是思想、文化、社會價值觀等軟實力資源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其產生吸引力的主要途徑[2]。更為直接地,胡翼青指出由于知識傳播的經濟功能正在不斷顯現(xiàn),因此經濟功能應被列為傳播的第五大功能 [3]。更加具體地,周玉波和田常清則從圖書出版功能變化的角度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圖書已不再只具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積累、傳承和傳播民族文化精髓的單一社會功能,還在商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因被賦予產品屬性和經濟價值而具有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經濟功能[4]。盡管這些研究觀點鮮明,但卻未采用有效的數據或案例來深化分析圖書出版對社會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及其所帶來的促進效應,因此,也就難以揭示現(xiàn)實中圖書出版所帶來的經濟績效。
與現(xiàn)有研究中較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不同,另有研究已經開始運用統(tǒng)計計量方法就圖書出版的經濟績效展開實證研究[5][6]。比如,肖洋基于產業(yè)結構理論對數字出版產業(yè)結構調整的速度和進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就其與出版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計量檢驗,發(fā)現(xiàn)數字出版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與出版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高度正相關的線性關系[7]。此外,朱江麗和李子聯(lián)采用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對中國圖書出版的經濟效應進行脈沖分析,發(fā)現(xiàn)東部地區(qū)的圖書出版對地區(qū)經濟增長帶來了“由強到弱”的正向沖擊效應,中部地區(qū)的沖擊效應既不明顯也不穩(wěn)定,西部地區(qū)則呈現(xiàn)負向沖擊效應;同時,東部地區(qū)出版產業(yè)的延伸和知識的外溢使得全國的圖書出版帶來經濟的有效增長[8]??陀^而言,這些實證研究雖然在分析方法和創(chuàng)新嘗試上為本文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借鑒,但其對圖書出版影響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卻沒有涉及。與已有研究不同,本文側重于分析圖書出版影響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相關數據就兩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展開實證研究,以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揭示圖書出版所帶來的經濟績效。
2 圖書出版影響經濟增長的“傳播渠道”
從經濟功能的產生過程來看,知識傳播發(fā)揮經濟效應的前提在于圖書的有效出版與流通。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圖書出版是一種知識傳播的媒介,是一種借助文字和圖片等印刷符號系統(tǒng)來傳遞信息的手段[9],也是一種將所載內容公之于眾所進行的知識傳通行為[10]。盡管在科技日益發(fā)達的形勢下出現(xiàn)了諸多新穎且強有力的傳播工具,但圖書出版依然具有其重要地位。不僅如此,圖書還具有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那就是它具有內容穩(wěn)定和流傳長久的特性,這就決定了它的傳播效力持久且不易消逝[11]。從這一角度來說,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圖書出版都是一種最悠久、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大眾媒介[12]。由于這一特性,圖書出版也就在知識傳播影響經濟社會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本質而言,圖書出版經濟功能的發(fā)揮是通過其所出版的知識及其傳播來達成的,我們稱之為“傳播渠道”,主要表現(xiàn)在圖1所示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對人類思想意識、文化風俗習慣和社會運行制度的傳承和進一步形成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后者又對經濟發(fā)展產生了間接但卻深遠的影響。按照經典的制度經濟學理論,制度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比生產要素所帶來的影響更為根本。這是因為制度不僅對生產要素的形成和投入產生了重要影響,制度本身還與生產要素共同影響著經濟績效。而在制度的結構中,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和規(guī)章制度是其正式與非正式形式的主要模塊。毋庸置疑,圖書因其知識傳播功能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和交易規(guī)則的形成,因而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制度的基本形式,這一命題得到許多學者的認同。如尹韻公[13]和劉中興[14]從傳播學的角度指出書籍既具有積累文化和弘揚文明的抽象作用,又具有傳播思想、流布言論以及形成社會輿論的具體作用。與此相似,周慶山也指出圖書本質上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符號交流系統(tǒng),承載著傳播知識及宣揚文化的重要功能[15]。此外,王勇安和朱尉也認為圖書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其積累文化、傳承文明、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和增加知識方面的功能日益強化,因此圖書及其所記載的知識已經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16]。綜合而言,高質量的出版物是文化傳承和思想形成的有效載體,它可以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推動社會的綜合進步,進而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而這對于經濟發(fā)展中有效勞動要素、豐裕人力資本和良好經濟制度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自然科學類圖書對基礎理論及其在現(xiàn)實生產中的應用都起著有效的傳播作用,這對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自主創(chuàng)新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后者又帶來了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和增長質量的提高。在經濟現(xiàn)實中,相對于知識本身,知識傳播所發(fā)揮的作用可能更為重要而深遠,這在自然科學類知識中尤其如此。就知識傳播的作用,弗蘭西斯·培根指出知識的力量除了與其本身的價值高低相關外,還與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緊密相連,且后者所發(fā)揮的作用更為重要[17]。此外,知識的“源頭創(chuàng)新”盡管發(fā)揮著基礎性的先導作用,但是,知識創(chuàng)新成果的傳播由于直接關系到后續(xù)的現(xiàn)實轉化與生產應用,因而成為完善整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鏈環(huán)。創(chuàng)新成果的傳播之所以比其本身更為重要,是因為這類知識能夠直接、迅速地通過交流和傳播得到有效接納甚至進一步創(chuàng)新。就這一觀點,顏志森和姚遠以西方的《哲學匯刊》和中國的《吳醫(yī)匯講》為例進行論證,他們發(fā)現(xiàn)科學家之間通過信函渠道所展開的新知識發(fā)表、告知和切磋活動,以及通過教育環(huán)節(jié)對講義進行發(fā)表、宣講和討論的行為,在一定范圍內促進了科學信息的交流和創(chuàng)新知識的傳播[18]。這是因為,科學工作者在相互交流和研討的過程中,其糊涂的觀念得到澄清、片面的思想得到修正、散亂的概念得到整理、不足的知識得到補充,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得到觸發(fā),通過建立起智力協(xié)作的關系而形成高于常人智力的“集體大腦”。因此,通過圖書出版對創(chuàng)新知識進行大范圍傳播,毫無疑義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而后者又在經濟增長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合而言,圖書出版通過“傳播渠道”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傳導路徑的實現(xiàn),主要是通過各類圖書的出版及其傳播影響供給側經濟結構的主要變量來達成的。其中,哲學社會科學類圖書的出版及其傳播主要促進有效制度的形成,而自然科學類圖書的出版及其傳播則主要促進技術進步和創(chuàng)新提升。此外,兩者還同時帶來勞動要素質量的提升和人力資本積累的加快,共同促進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
3 圖書出版影響經濟增長的“產業(yè)渠道”
圖書出版除了通過知識的“傳播渠道”對經濟績效帶來顯著影響外,其作為經濟產業(yè)“本身”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我們稱這一影響渠道為“產業(yè)渠道”。以經濟增長中的需求理論為分析框架,圖書出版主要從需求側經濟結構中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對外貿易(外部需求)三個方面對經濟增長產生促進作用,如圖2所示。具體而言:首先,圖書出版業(yè)有效地拉動了消費需求。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所出版的紙質和電子圖書都能有效地滿足人們的知識、休閑和娛樂需求,因而也就因其所具有的使用價值而帶動這類產品消費需求的形成及擴大;不僅如此,圖書出版業(yè)還引致了其他相關產品或產業(yè)消費需求的出現(xiàn),如在圖書基礎上編制而成的影視消費、在圖書和影視基礎上生產制造出的玩具消費以及承載圖書的紙張及相關設備消費等。其次,圖書出版業(yè)有效地帶動了投資需求。作為一種兼具生產和服務性質的產業(yè),圖書出版業(yè)在硬件上需要必備的廠房、辦公室和設備,在軟件上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先進的排版系統(tǒng)和有效的管理方式,而這些都需要前期的資本沉淀和必要的追加投資,因此,圖書出版業(yè)直接帶來了社會投資規(guī)模的擴大。此外,與消費需求相類似,圖書出版業(yè)也帶動其他相關產業(yè)的投資需求,如影視傳媒、廣告公關和玩具生產的投資需求等。最后,圖書出版業(yè)有效地促進了對外貿易。以圖書版權貿易為主體,中國在對外引進和輸出圖書版權中的貿易規(guī)模都在不斷地擴大,并因此帶動許多相關文化產品的進出口貿易,而后者又直接擴大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額。不過,在圖書版權貿易中,由于中國更多地是從國外或境外引進圖書知識,因此相對于出口而言,中國圖書進口具有相對較大的規(guī)模,在經濟賬戶上常常表現(xiàn)為貿易逆差。
圖書出版通過“產業(yè)渠道”對需求側經濟結構及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影響,直接體現(xiàn)在圖3所示的沖擊效應中?;谙蛄孔曰貧w模型(VAR模型),采用1950—2015年圖書出版種數增長率、消費需求總額增長率、投資需求總額增長率、凈出口(出口額—進口額)總額增長率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相關數據,在對數據進行有效平穩(wěn)性檢驗和滯后階檢驗的基礎上[19],我們進一步分別分析了圖書出版對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凈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沖擊效應,以觀測圖書出版影響經濟增長的傳導路徑,沖擊結果如圖3所示。
首先,在圖書出版對消費需求的沖擊效應中,給定圖書出版一個單位的正向沖擊,消費需求將因此受到持續(xù)的正面沖擊,其影響力度在經歷前四期的逐漸增強后,于第五期開始不斷減弱,見圖3(a)。這一沖擊結果表明,圖書出版對消費需求所帶來的提升作用能夠得到現(xiàn)實數據的有效驗證。其次,在圖書出版對投資需求的沖擊效應中,給定圖書出版一個單位的正向沖擊,投資需求將因此在第一期受到負面影響,但此后,這一沖擊效應將由負轉正,且其正向沖擊的力度強于負面沖擊效應,見圖3(b)。因此,從總體上來看,圖書出版對投資需求的影響是正面的,圖書出版確實帶來投資需求規(guī)模的擴大。再次,在圖書出版對凈出口貿易的沖擊效應中,給定圖書出版一個單位的正向沖擊,凈出口貿易將因此受到持續(xù)的負面沖擊,且其沖擊力度在經歷短暫的加強后開始不斷減弱,見圖3(c)。這一沖擊結果表明圖書出版降低了我國的凈出口貿易額,而其原因在于我國的圖書進口常年高于出口。因此,從數據檢驗來看,圖書出版對需求側經濟結構的現(xiàn)實影響,正好契合上文理論分析得出的結論。由于在需求結構中,消費總額和投資總額相對于凈出口貿易額具有更大的規(guī)模,因此,盡管圖書出版對凈出口額具有負面影響,但由于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正向拉升作用,使得圖書出版對國內生產總值總體上也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見圖3(d)。也就是說,不管是從理論還是從現(xiàn)實來看,圖書出版規(guī)模的擴大都有效地促進了一國經濟的增長。
4 結 語
圖書出版影響經濟增長中的“傳播渠道”和“產業(yè)渠道”分別發(fā)揮著間接和直接的作用。其中,“傳播渠道”主要是指通過出版和發(fā)行不同種類的圖書,使知識為人們所接觸、吸收和轉化而直接或間接地對經濟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和技術創(chuàng)新產生了積極影響,從而在優(yōu)化供給結構的過程中促進了經濟增長;“產業(yè)渠道”則是指圖書出版“本身”是一種促進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進出口貿易的產業(yè)形態(tài),通過擴大需求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從圖書出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度來看,由于圖書出版通過“產業(yè)渠道”對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進出口貿易這“三駕馬車”產生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因此,與通過知識“傳播渠道”間接地影響經濟增長不同,這些渠道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具有更直接且快速的特征。但從長期來看,“產業(yè)渠道”所帶來的需求增加由于存在數量上的約束,因此,圖書出版通過這一渠道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將逐漸減弱;不同于此,“傳播渠道”中的知識由于存在擴散、消化、吸收和轉化的過程,因此,圖書出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隨著知識的累積而不斷加強。從另一角度來看,“產業(yè)渠道”直接對需求產生了影響,因而具有快速有效的經濟效應;而“傳播渠道”則是對供給產生了影響,因而其所發(fā)揮的經濟效應具有一定的時滯,且具有逐漸增強的趨勢。
上述結論的啟示在于:在擴大出版規(guī)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圖書出版的質量,是發(fā)揮圖書出版對經濟發(fā)展促進作用的關鍵所在。其中,出版規(guī)模的擴大是其發(fā)揮積極效應的基礎,而出版質量的提升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傳統(tǒng)紙媒與新興媒體和現(xiàn)代“智造業(yè)”的有機融合,以不斷擴大圖書知識的傳播范圍,不斷凸顯圖書知識的現(xiàn)實貢獻;應加強知識產權制度的保障作用和激勵作用,以在保障創(chuàng)作者應得利益的基礎上,不斷激發(fā)其生產積極性;應加大對社科工作者和技術創(chuàng)新人員的經費投入,并擴大經費使用的靈活程度,以使其在從事科學研究和知識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能夠具備更為充分的財力和物力。
注 釋
[1][19][日]清水英夫.現(xiàn)代出版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25
[2]陶建杰.傳媒與城市軟實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4):38-45
[3]胡翼青.傳播的經濟功能[J].江蘇社會科學,1999(2):153-157
[4]周玉波,田常清.經濟學視野下的圖書出版業(yè)問題探析[J].出版科學,2010(3):56-58
[5]向志強,黃盈.中國傳媒產業(yè)區(qū)域非均衡發(fā)展實證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6):77-87
[6]易靖韜,趙錦蘭.圖書出版產業(yè)結構、企業(yè)行為與企業(yè)績效[J].財貿經濟,2010(5):96-108
[7]肖洋.數字出版產業(yè)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中國出版,2014(1):6-10
[8]朱江麗,李子聯(lián).我國圖書出版的經濟效應[J].出版科學,2016(6):75-79
[9]俞旭.“大眾傳媒”和“大眾傳播”疏釋[J].新聞大學,1986(2):119-122
[10]苗遂奇.出版?zhèn)鞑サ娜宋膬群c意蘊釋讀[J].湖南社會科學,2004(1):188-190
[11][16]王勇安,朱尉.簡論對圖書出版的傳播學誤讀[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9(5):28-30
[12]胡舒立.大眾傳播媒介簡介之一:報紙[J].新聞與寫作,1988(10):31-32
[13]尹韻公.略論《萬歷邸鈔》[J].新聞研究資料,1989(1):75-90
[14]劉中興.論晚明的圖書傳播對社會輿論的影響[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1):137-145
[15]周慶山.文獻傳播學[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3-4
[17][英]弗蘭西斯;培根著,許寶骙譯.新工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0-36
[18]顏志森,姚遠.科技期刊信息傳播功能的演進[J].編輯學報,2001(1):9-11
(收稿日期: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