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笑非
摘 要:美術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科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教授學生欣賞、臨摹、繪畫、新技法以及新材料的使用等,提升學生個體審美情趣,以達到情感純化,心理輔導的作用。
關鍵詞:美術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9-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107
教師如何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利用學科包含的引導因素,發(fā)揮課程的心理輔導功能,是每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新的課題。
一、欣賞與引導,激發(fā)審美情趣
通過課堂教授學生觀察方法,引導他們去欣賞周圍事物,美是一種心靈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學會在身邊尋找美、發(fā)現(xiàn)美。一株小草、一只蝴蝶、一片樹林都能感動孩子的心靈。
引領學生觀摩世界知名美術作品,以提高審美情趣,也是感受美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不間斷地開設欣賞課程,讓學生走近大師,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預設,基于學習心理的揣摩,以達到精神引領。比如在《獨樹一幟的中國畫》一課中,筆者引導學生在欣賞原有作品的基礎上更多去感受同樣作品的其他藝術形式的體現(xiàn):《韓熙載夜宴圖》的動畫版、《清明上河圖》的動畫版以及中國畫的油畫形式創(chuàng)作等;在《中國結》一課中,引導學生注意《西王母、伏羲、女媧畫像圖》并嘗試講述自己對其內涵的理解??山o學生帶來美好與樂趣,也能夠幫助學生在理性的層面、更高的角度上去觀照內心,從而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上可以更好地調整心態(tài)去應對。
二、體驗與感悟,幫助釋放壓力
筆者希望學生明白繪畫作為另一種語言是可以被隨意使用的。在教學實踐中,會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設置一些課程。如:
(一)把線條從心中釋放出來
請學生用線條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緒。可以用一根線條,也可用幾根線條,或者讓整個等份空間都充滿線條;用筆方式、線條的長短、力量的使用、平滑、粗糙等都可以隨意涂畫。只有一個明確的約束:不能畫實物或者任何有象征意義的符號。
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美術元素釋放內心,起到舒緩精神、輕松心靈的作用。當然,過程中要注重根據(jù)學生的個別情況進行調控,以免將放松變成放逸。
(二)材質的感受
觸摸,是一種刺激大腦的方式。在美術課堂中較好地運用它,會使學生因材質的不同感覺產(chǎn)生腦部興奮,有利于身心健康。手工課可以刺激大腦產(chǎn)生多巴胺,帶給學生愉快、輕松地心情體驗。在《線材造型》一課中,筆者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邊制材、邊構想。可以“彎彎、折折、疊疊”,在經(jīng)過多次反復后感到比較理想的情況下成型,成型后再可適當添加調整。這里還提倡群策群力,讓學生互相交流,集思廣益,而老師在巡視中與學生一起動腦筋,提建議,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越積越濃,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培養(yǎng)和肯定。
三、明理與應用,調控情感趨向
(一)色彩的感知與使用
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感受色彩,“你喜歡什么顏色?看到這種顏色就想到什么?感覺怎樣?”學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我喜歡藍色,看到藍色就想到大海、藍天,感覺十分平靜、寬廣;我喜歡紅色,看到紅色就想到初升的太陽,富有朝氣、熱情;我喜歡白色,看到白色就想到冬天銀白的世界,純凈、潔白無瑕?!眴l(fā)學生對顏色進行比較觀察,感知色彩的搭配;再給學生展示自然界的美麗圖片,讓學生能夠比較直觀地感受到豐富的色彩現(xiàn)象。在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中,性格強烈的學生喜歡用一些明快的亮色,而性格溫和的學生習慣用些中和的顏色。恰當利用色彩心理學教學方法,比如建議用中性色彩調和、配以黑白色襯托、鄰近色的添加等等,也可以逐漸幫助改變學生的不穩(wěn)定性心理。
(二)構圖的運用
在學生創(chuàng)作或臨摹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很多不同的繪畫現(xiàn)象,如果這些現(xiàn)象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則代表了作畫者的心理投射傾向。畫面主體大小、空間位置、構圖、用筆力度、線條特征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圖像技術的心理判斷依據(jù)。
1.主體大小。畫面中主體豐滿,龐大,表現(xiàn)為:潛在的攻擊性傾向,容易出現(xiàn)躁動不安等情緒;畫面中主體很小、局促,表現(xiàn)為:害羞、拘謹、可能潛在情緒低落,缺少安全感。
2.空間位置。主體處于紙的中間,它代表了安全感;處于紙的上部,表明高層次的抱負,會努力達到目標;主體位置位于畫面底部,表明情緒低落、悲觀;主體位于畫面邊緣,表明害怕獨立、排斥新生事物、喜歡幻想。
(三)筆觸的運用
1.用筆力度。蒼勁有力的筆觸,表示畫者果斷、自信、堅毅;筆觸無力,表示內向、缺少安全感;斷續(xù)的筆觸,表示柔弱、依賴和情緒化。
2.線條特征。線條輕盈,表明自由、排斥常規(guī);線條僵硬,表明固執(zhí)、具有攻擊性傾向;長的線條,表明控制欲;短的線條,表示果斷、自信。
教師可依據(jù)上述表征來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并潛移默化地對其進行影響和疏導。使學生在明理和感受下,逐步調整自己達到一個更好的精神狀態(tài)。
四、培養(yǎng)與積淀,樹立精神向往
“知行合一”是美術教育的終極目標,直面心靈就能夠發(fā)現(xiàn)美,然而藝術素養(yǎng)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知識的儲備永無止境,學習的方法與習慣卻更為重要。美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豐富多彩的教學體驗活動和有趣、廣泛的知識普及,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美術課堂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飛翔,從而培養(yǎng)出才能卓越、心理健康的中學生。
在當今社會繁榮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引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熱愛自然、心理健康,需要美術教師的用心點撥。美術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說明了美術教育具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通過以上所述形式的藝術陶冶可以使學生感情豐富、品格高尚,從而形成中學生健康的審美趨向,為其人生歷程打下堅實而美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黨龍. 如何在中學美術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 快樂閱讀, 2016(4).
[2] 李彥斌. 淺析心理健康教育與初中美術教學的有效融和[J]. 讀書文摘, 2017(2).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