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新作文 執(zhí)行/明燈
@浙江省湖州中學高二(1)班 陳晗菲
導讀:
在江西南昌,有這樣一個地方:在家長眼里,它是自己孩子能夠徹底“戒掉惡習”,重新“走上正軌”的最后希望;在通過網(wǎng)頁搜索的不知情人眼里,它是以國學文化精髓染化“問題少年”的好學校;而在里面的學生眼里,這里是徹頭徹腦的“地獄”。它就是江西南昌豫章書院。據(jù)多家媒體公開報道,這是一所住讀式學校,學生在里面都遭受過被戒尺、“龍鞭”打,被囚禁在黑屋中,吃難以下咽的食物等各種虐待。作者通過這篇文章,希冀學校的教育、家長的觀念、社會的監(jiān)督更貼近學生的心靈需求;也希望喚起更多人的覺醒——不管你是不是受害者,都應該具備勇于揭示謬誤,勇于同不合理的制度抗爭的勇氣。
圍觀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豫章書院”事件,似乎與多年前的“楊永信電擊門”如出一轍——網(wǎng)絡上一片口誅筆伐,而涉事機構(gòu)依然表面沉默背后我行我素;里面的孩子猶如在地獄中掙扎,而門外被蒙著雙眼的家長甚至對此感恩戴德……
為什么孩子們會被送進去?為什么這樣的“書院”能夠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網(wǎng)友們早已想過了無數(shù)次。
而唯獨親手把孩子推下懸崖的家長,也許從來都沒有真正地想過一次。
十余歲的青少年就像是未經(jīng)燒制的陶器,有著極強的可塑性,教育將他們燒制定型。但如果父母沒有盡到應盡責任,失了火候,他們便極易走向扭曲??僧斒赂改钢豢匆娏撕⒆觽儽砻娴男螤?,不去推究背后的根源,卻寄希望于這些所謂的“矯正學校”。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名號把孩子推下深淵,不過是為了掩蓋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失職,不過是為了換得一份自我安慰——我盡力了,實在是管不好你了。
如果想到這些家長連陪伴孩子成長,給予孩子教導和愛的耐心都沒有,也不難理解他們?yōu)楹尾幌葘W校了解清楚,就急匆匆地把孩子往里邊送了。事后看著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家長們以自己先前的不知情為由,企圖獲得他人寬恕,卻不知成了更大的笑柄——他們不了解的何止是書院,他們連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
缺失家庭關愛的親子之間難免充斥著信任危機,這在諸如此類的熱點事件中屢見不鮮。當孩子們獲得了機會向門外道出書院里的殘忍真相時,家長們毫無例外地相信了書院工作人員的說法,認為所謂暴力,只是孩子不想讀書而編造的借口。甚至于有孩子從書院里出來多年后,父母依然不相信孩子一直跟他們強調(diào)的事實,直到如今看到網(wǎng)絡上的漫天控訴,才終于相信孩子說的不是謊言。
這些家長游走于信任的兩個極端,對外人的話篤信不已,對自己的孩子無限懷疑。親子關系,脆弱得就像被戒尺打腫的手心。
不信任,并非沒有原因。畢竟,如果信了孩子所描述的事實,就等于承認了自己當初送孩子進去是一重大錯誤。而這些家長,大多是不愿輕易承認自己錯誤的。
對于此類悲劇,家長固然責任重大,但書院的惡劣本質(zhì),卻是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的——打著國學的旗號,干著害人的勾當;利用家長的愚妄,透支社會的善良。
但“豫章書院”最可怕的地方,除了大眾所耳聞的暴力,更在于它所展現(xiàn)的人性之惡。
可以試想,如果“書院”真的以宣傳中的方式,用國學來浸潤迷途的孩子,是不是反而能擴大書院自身的積極影響,從而招收更多學生,獲取更大的利益?而以暴力方式對待學生,“書院”自身又能獲得點什么呢?似乎一無所有。
可以說,“書院”以滅絕人性的方式對待學生,其出發(fā)點甚至都不是為了利益,所謂辦“學”,不過是某些人滿足暴力快感的手段。在道德之下,利益成為牽制人行為的最低標準。當利益都不再對人具有誘惑力的時候,便再沒任何東西能對人性之惡具有束縛力。
暫且不論其對于文化的褻瀆,單是以法律為準繩,這樣的“書院”也早該被剝奪棲身之地了。
不過此次事件中可喜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受害人不再選擇沉默。傳言“書院”在當?shù)負碛胁恍〉膭萘?,而受害者們勢單力薄,卻敢于站出來揭露“書院”的真實面目;敢于揭穿自己的傷疤,將慘痛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只為讓更多人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他們的勇敢,值得肯定。
相比之下,相關地方職能部門的不作為,便也暴露無遺了。
如果有一天,揭露類似現(xiàn)象的人不再是受害者,那么我們的社會,便能向著公平法治前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