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體育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學科認同與我國體育學發(fā)展的3種可能——基于對6個國家50所高校的考察

      2018-07-03 02:18:58
      體育科學 2018年6期
      關鍵詞:學科體育專業(yè)

      王 雷

      ?

      論體育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學科認同與我國體育學發(fā)展的3種可能——基于對6個國家50所高校的考察

      王 雷1,2

      1.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2.貴陽學院 體育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5。

      學科認同是體育學發(fā)展的根基也是元理論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命題。運用文獻資料研究和邏輯分析方法,通過對中國、德國、美國、法國、英國和日本6個國家的學科目錄和50所代表性高校的考察,對當今高等教育領域中體育學的學科認同問題進行辨析。研究認為:體育學在高等教育領域已經(jīng)初步獲得了學科認同,成績與問題共存。具體表現(xiàn):1)除美國外的世界主要國家普遍在學科目錄中獨立設置了體育學,并給予了較高的學科地位;2)體育學在世界各高校普遍具有獨立的院系建制,擁有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學位類別兼顧專業(yè)型與學術型;3)體育學尚未取得國際統(tǒng)一的學科名稱,僅在單個國家內部獲得了統(tǒng)一;4)鍛煉與健康專業(yè)已成為發(fā)達國家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的中心,各國對體育院系歸屬問題的認識尚未統(tǒng)一?;趯w育學國際發(fā)展態(tài)勢的把握,結合我國當前實際,提出中國體育學今后發(fā)展的3種可能:1)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將繼續(xù)以體育教師為中心,體育教育專業(yè)內涵將向鍛煉與健康轉變;2)運動醫(yī)學在體育學學科體系中地位的持續(xù)提升;3)體育學將會突破教育學的領地,實踐和凸顯其跨學科特征。

      體育學;學科制度;學科認同;學科建設;比較研究

      1 導言

      在昨日、現(xiàn)時或明天,從亞洲、北美到歐盟,給予體育學一種跨越時空上的完整考察能夠使我們更好地感觸體育學的當下存在,進而給予我國體育學發(fā)展方向以指引與啟迪。學科是制度形態(tài)和知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體,一般存在于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兩大領域。從高等教育領域看,體育學的學科認同主要通過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各類制度性的存在而得以體現(xiàn)。一個學科只有獲得了本學科共同體、外學科共同體以及社會的認同,才能夠在高校形成建制,進而展開特定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而該學科所培養(yǎng)的人才對于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做出的持續(xù)貢獻又會強化該學科所獲得的認同度。

      由于體育學自身在理論根基上存在的先天不足,體育學的學科認同問題成為體育學基本理論研究領域一個無法規(guī)避的話題。2011年藝術學上升為學科門類后,部分學者從學科規(guī)模、地位、歸屬等視角對體育學的學科認同問題展開過一次集中討論。而從針對性研究看,以“學科認同”為關鍵詞或主題詞或篇名在“中國知網(wǎng)”的體育類期刊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得到兩篇文獻。曹玉冰的《體育科學學科邊界問題的跨學科認識》一文從確立學科邊界的視角對體育學的學科認同問題進行了針對性討論[1]??傮w上看,已有研究多是運用邏輯分析針對我國體育學的學科認同問題進行辨析,從世界范圍內對體育學在各國的存在狀態(tài)與發(fā)展態(tài)勢的考察很少。

      2015年11月,我國發(fā)布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簡稱“雙一流”建設。2016年6月,教育部廢除原有“985工程”等相關文件。這是“985工程”之后國家在高等教育發(fā)展上的重大戰(zhàn)略調整[12]。至此,突出學科發(fā)展的邏輯成為我國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發(fā)展上的重要轉折。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體育學院的體育學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這標志著體育學在我國“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被納入到國家宏觀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中,享受到學科制度紅利。同時,作為以健康為重要驅動力的體育學,也面臨著“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zhàn)略所帶來的時代機遇。由此,我國體育學的學科發(fā)展迎來新時代背景下的重要契機。然而,作為一門具有典型實踐性的學科,體育學的學科基本理論研究始終較為薄弱。在學科發(fā)展面臨諸多時代機遇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強體育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對于夯實學科理論根基,繼續(xù)明確和提升學科地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體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合邏輯的知識體系,從這個角度看,體育學應當在世界各國具有其內在的同一性,這也使本研究中的比較研究路徑具備了合法前提。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德國、美國、法國、英國和日本6個國家學科專業(yè)目錄和50所代表性高校的考察,通過諸多實事論據(jù)探研世界范圍內體育學的學科認同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闡述我國體育學3種可能的發(fā)展路徑。

      2 研究資料的選取與依據(jù)

      本文以文獻資料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從研究規(guī)范來說,文獻資料選取的代表性和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的科學性。在此,首先對資料來源與選取依據(jù)進行說明。在研究資料的選擇上,選取中國、德國、美國、法國、英國和日本6個國家的學科目錄和50所代表性高校。從這6個國家來說,除中國外,其余5國均是發(fā)達國家的代表,涉及歐洲、美洲和亞洲三大洲,同時兼具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雙重身份,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在代表性國家確立后,選取了各國的學科專業(yè)目錄與代表性高校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

      在學科目錄的獲取上,中國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2011年聯(lián)合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9];德國是德意志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2014年發(fā)布的《科學研究學科群目錄》()[4];美國是國家教育部的教育統(tǒng)計中心2010年發(fā)布的學科和專業(yè)目錄(The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 ,CIP)[15];法國是“國家大學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ies)發(fā)布的學科分組表[7];英國是英國高等教育統(tǒng)計中心(HESA,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2012-2013年發(fā)布的英國高等教育學科目錄(JACS 3.0 code)[23];日本是文部科學省發(fā)布的學科系統(tǒng)分類表[17]。相關學科目錄均是各國教育或統(tǒng)計部門近年來發(fā)布的資料,具有較好的權威性和時效性。

      在研究涉及到的6個國家中,中國、美國、德國和英國分別針對體育學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學科評估。對這4個國家,依據(jù)其最新的學科評估結果,選取每個評估結果中排名前10位的代表性大學,共計40所;由于法國和日本目前尚未見到針對體育學的學科評估,因此,本文從“法國卓越大學計劃”中選取5所開展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大學,日本則是從2015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的大學排名中按序選取了5所具有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高校,這樣合計確定了50所代表性大學(表1)。

      表1 體育學50所代表性高校與選取依據(jù)信息

      3 學科認同的理論辨析

      從概念史的視角看,“認同”(identity)一詞有3個來源,分別是美國心理學傳統(tǒng)的“認同”研究、符號互動論以及歐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的社會認同理論[13]。認同一詞與身份、承認等詞關系密切,學科認同問題也成為近年來國際學術研究的熱點之一[14]。根據(jù)沃勒斯坦[25]的研究,學科主要以3種形態(tài)存在,首先,學科屬于一種學術范疇,有著明確的研究領域與合理的研究方法;其次,學科是組織結構,擁有特定的院系建制、本學科的學位授予、職稱評定、期刊著述以及學術組織;最后,學科是一種文化,本學科的共同體有著相似的閱歷、學術價值判斷與科學研究行為等。這樣看,學科主要存在于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兩大領域中。

      本文中探討的學科認同主要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內對體育學的學科認同。這種認同有內部認同與外部認同兩種方式。內部認同主要是體育學的科學共同體內部的自我認同;外部認同則又涉及到科學共同體中其他學科對于體育學學科地位的承認、尊重以及科學共同體外部對于學科的社會認同。在這兩種認同形式上,體育學科學共同體的內部認同是基礎,外部認同是核心?;谌后w利益以及對本學科存在必要性的深刻理解,學科內的科學共同體會主動出擊向全體科學界與高等教育界闡述體育學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美國加州大學體育教師富蘭克林·亨利1964年發(fā)表的《體育學是一門學術性學科》是第一篇謀求體育學學科地位的文獻[33],可視為體育學科學共同體闡述其內部認同的標志性事件。如果說體育學的內部學科認同依然存在一種自說自話的可能,那么,高等教育領域中與其他經(jīng)典學科同樣的學科制度配置則是體育學獲得真正學科認同的標志。依據(jù)沙姆韋(David R.Shumway)的學科制度理論看,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學科的制度性存在體現(xiàn)于以下方面:1)學科表面的劃分(學科目錄):它能夠繪畫出學科間關系的詳細的概念地圖;2)相應院系建制的確立:它能夠為科學共同體提供棲身之處;3)專業(yè)與學位的設置:它能夠保證為“門徒”的訓練提供規(guī)訓,使知識生產更加專業(yè)化[9]。由此,我們可以從學科目錄設置、院系建制設置和學位與專業(yè)設置3個方面探研當今世界中體育學的學科認同問題,并借此展示體育學的國際發(fā)展態(tài)勢。

      4 學科目錄視角下體育學的學科認同

      恩格斯曾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革命。”[30]學科的名稱應當是學科研究中最核心的術語。從學科學的角度看,規(guī)范與統(tǒng)一的名稱是一門成熟學科的重要標志,由此才能產生學術共同體之間的對話基礎與平臺。同時,國際范圍內統(tǒng)一的學科名稱也是各國對該領域研究共識達成的一種體現(xiàn)。

      目前,主要發(fā)達國家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實行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管理制度,在學科和專業(yè)設置上各學校擁有自主決定權。因此,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學科專業(yè)目錄》這種具有行政命令屬性的文件在其他國家很難見到。但出于管理的需要,各發(fā)達國家的統(tǒng)計部門一般每年都會對本國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yè)發(fā)展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并根據(jù)各高校傳統(tǒng)的學科開設情況,每隔幾年發(fā)布一次學科目錄。德國、英國、美國均采取這一辦法。由于各個高校是在根據(jù)社會需求和競爭中最終確定學科開設,從某種意義上說,統(tǒng)計機構發(fā)布的這種學科目錄更能夠體現(xiàn)各個學科的實際存在狀況。在學科目錄中,發(fā)達國家同樣會根據(jù)學科特點、規(guī)模、影響力等因素對學科進行分級,類似于我國的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的分層結構。根據(jù)資料,對各國體育學的名稱、代碼與歸屬等信息進行了匯總(表2)。

      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DESTATIS)每年會對高等教育的相關信息進行統(tǒng)計,并發(fā)布統(tǒng)計報告《》。在報告中,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會發(fā)布學習和研究領域的學科目錄,這一學科目錄分為學科群、學科、研究領域、細分領域4個層級。從目錄看,德國高等教育目前共有10個學科群,體育學是其中之一,代碼02,名稱為sportwissenschaft[4]。體現(xiàn)了體育學在德國較高的學科地位和認可度。Haagh等[32]界定了體育學的10個分支學科,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醫(yī)學、體育教育學、體育社會學、運動訓練學等,大致與我國相似。

      表2 代表性國家體育學名稱與歸屬信息

      法國目前實行的是中央集權下的高校自主管理制度。在這一制度背景下,法國教育部頒布的文件依然對各高校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從學科分類來看,“國家大學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ies)1982年將STAP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s)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增列入學科分組表,代碼為74,歸屬于交叉學科群[7],學科地位相當于我國的一級學科,但該文件并未細分STAPS的分支學科。

      英國高等教育統(tǒng)計中心(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HESA)在2012-2013年度發(fā)布了最新的《學科專業(yè)目錄》JACS 3.0版本。在這一版本中,體育學的名稱是體育與鍛煉科學(Sport & Exercise Science),代碼為C600,歸屬于生物科學。下設有6個分支學科,分別是:1)C610:教練員培訓(Sport Coaching),主要是指導運動員競技能力提升;2)C620:體育發(fā)展(Sport Development),主要是為體育運動提供診斷、分析以提升運動中的各要素;3)C630:運動技能、康復與理療(Sport Conditioning, Rehabilitation & Therapy),主要是運用解剖、生理、心理和運動力學的手段對身體技能進行調適;4)C640:體育研究(Sport studies),主要是從社會、文化、健康等視角來研究體育的本質與影響;5)C650:體育技術(Sport Technology),主要是從生物工程、材料技術等角度研究科技和工效學對體育的影響;6)C690:其他以運動與鍛煉科學為界定的一些分支學科[23]。

      美國的學科專業(yè)目錄是CIP()。該學科指南是由美國教育部教育統(tǒng)計中心發(fā)布的。在這份文件中,共有16個學科大類,其中并沒有獨立的體育學存在。大部分的體育類專業(yè)下設于公園、娛樂、休閑與健身學科大類中,包括健康與體育教育/健身、體育與健身管理、體育學與鍛煉科學、健身技師、體育研究等分支領域。此外,還有體育傳播、體育教育與訓練、運動與鍛煉、身體理療、運動醫(yī)學等分支領域下設與傳播、教育、健康等相應的母學科。由此看,美國體育學呈現(xiàn)出一種松散的架構,尚未形成一種學科制度。但近年來,美國體育學研究院(National Academic of Kinesiology,NAK)始終在推動美國體育學獨立學科地位的確立,認為“Kinesiology”應當為美國統(tǒng)一的體育學名稱。在2006年,這種努力得到回報?!癒inesiology”被美國科學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KC)承認并納入了其學科分類體系中,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招收博士生。NAK指出,“Kinesiology”是一門以身體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包含了運動生物力學、體育史、體育哲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社會學、體育心理學、體能訓練、技術習得、運動醫(yī)學[30]。這一界定與我國對體育學的理解大致相當。

      日本文部科學省基于各學校的統(tǒng)計,發(fā)布了學科系統(tǒng)分類表,分為大分類、中分類、小分類3個層次,大致與我國的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相對應。日本體育學的名稱叫做“體育學関係”,位列“中分類”層次[17],相當于我國的一級學科。在日語中“関係”一詞有“關聯(lián)”的意思,“體育學関係”可以理解為體育學相關的學科。

      在中國,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中,體育學被列為一級學科,歸屬于教育學門類,下設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頒布的GB/T13745-92《學科分類與代碼》表中,“體育科學”作為獨立學科單列代碼為890,下設13個分支學科。

      從體育學的學科歸屬看,在這6個國家中,只有德國的體育學是獨立存在且與其他學科群所并列的。德國高等教育統(tǒng)計中心未將體育學歸入任何一個門類。一方面,這體現(xiàn)了德國對于體育學在國家發(fā)展中重要程度的認同;另一方面,德國學界已經(jīng)形成了體育學跨學科特征的共識。中國和日本將體育學歸屬于教育學門類;而美國和英國分別將體育學歸屬于生命科學或生物科學;法國將體育學歸屬于交叉學科。這種歸屬的差異也體現(xiàn)了各國對于體育學不同的理解和判斷。如果單純從體育學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看,體育學橫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具有典型的綜合性特征,應當像德國和法國一樣,要么獨立設置,要么歸屬于交叉學科群或綜合學科群。這是符合體育學的學科本質的。

      中國和日本將體育學歸屬于教育學門類,這是一種偏向于傳統(tǒng)的歸類辦法。體育學由體育教育發(fā)展而來,在歷史上與教育的淵源很深,作為一種傳統(tǒng),在學科分類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將體育學劃歸入教育學門類。但是,最近二、三十年的時間里,體育學的內涵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雖然體育教育依然是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但是從世界范圍看,這種情況已經(jīng)不同。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中,體育教育早已不是體育學的核心,而是處于一種相對邊緣的位置[34]。所以,從體育學的國際發(fā)展態(tài)勢看,這一分類辦法已經(jīng)不符合體育學的發(fā)展需求。

      美國和英國將體育學歸屬于生命科學和生物科學門類,這是一種偏向自然科學的歸類辦法。英國和美國在近代科學革命以來,其科學評定標準中具有明顯的自然科學偏好,乃至一度嘗試運用實驗法開展在社會學和歷史學等學科的全部研究。在這種科學思潮的背景下,英國和美國是以健康為核心來看待體育學的,偏重于從人體科學的視角研究體育學。據(jù)此便將體育學簡單的納入生命科學或生物科學,忽略了體育學的人文性與社會性。從美國體育學界的觀點看,體育學的這種歸屬辦法已經(jīng)招致了諸多學者的批判[32]。

      可以看出,目前對于體育學名稱在各個國家內部已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認定,但在國際層面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學科名稱。此外,各國對于體育學的學科定位與歸屬問題大致存在3種觀點:1)凸顯體育學的自然科學屬性,將體育學納入生命科學或生物科學門類;2)凸顯體育學的教育屬性,將體育學歸入教育學門類;3)凸顯體育學的綜合性或交叉學科屬性,將教育學歸入交叉學科門類或獨立設置??偟膩碚f,體育學在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已經(jīng)取得了獨立的學科地位和普遍認同。而從發(fā)展的角度看,體育學目前依然處于一個尚未完全成熟的過程中,這一發(fā)展過程也是體育學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邁進的必由之路。

      5 高校建制視角下體育學的學科認同

      5.1 體育學院系名稱與定位考察

      在大學中,對一個學科進行獨立的機構設置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證明大學和社會對于這個學科的認同和需要。獨立的機構設置會直接催生出職業(yè)化的科學共同體、批量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等學科發(fā)展中一系列的重要構成要素,是考察學科存在和認同的重要指標。本研究涉及到的6個國家,在大學的機構設置上普遍采用了學院和系的兩級機構設置,學院是大學二級機構中最高層次的分類,系是各學院下面的三級機構分支。但各國在這兩級機構的表述上各有不同。德國的大學中用的是Fakult?ten(學院)和Institut(研究院);美國和英國的大學中用的是College(學院)和Department或School(系);中國的大學中用的是學院和系;日本的大學中用的是學部(學院)和分野(系);法國大學中用的是學院(Facultés/UFR)和系(Department)。

      本研究所有信息均從各國大學官方網(wǎng)站獲取,保證了研究的科學性和時效性。從收集到的50所大學的院系設置信息看,有35所大學獨立設置了體育院系,占到70%。這其中,美國大學中僅有佛羅里達大學設立了健康與人體運動機能學院,其他9所大學主要在健康學院下面設置與體育相關的專業(yè)。如果將美國剔除,在其余5個國家的40所大學中,有34所大學獨立設置了體育院系,占到了85%。其中,中國、德國和法國的大學中體育院系獨立設置比例均為100%。體現(xiàn)了體育學在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領域中較高的認同度。

      在此基礎上,將專門的體育院校剔除后,繼續(xù)對綜合性大學中體育院系的定位進行考察。按照上述院(College或Faculty)和系(Department或School或Institut)的兩級設置考察各大學中體育院系的定位。在這35所高校中有7所是專業(yè)體育大學,包括中國的6所,德國1所(德國科隆體育大學)。去除這7所專業(yè)體育院校后還有28家綜合性大學。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這28家綜合性大學中,有16所大學設置了獨立的體育學院(德國5所,英國2所,中國4所,法國3所,日本2所),超過50%。此外,還有12所大學設置的體育系所歸屬于不同的學院。從歸屬看,德國和法國高校的體育系所普遍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日本高校的體育系所普遍下設于教育學院,英國高校體育系所的歸屬則較為散亂,分布于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大領域的不同學科。

      從體育院系的命名角度看,院系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各高校對于體育學的認知與發(fā)展取向。表3~表7統(tǒng)計了上述28所綜合性大學中的體育院系的名稱,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以本國體育學的學科名稱直接作為學院的名稱,如中國普遍是體育學院或體育科學學院,德國統(tǒng)一以“Sportwissenschaft”命名,法國統(tǒng)一以“STAPS”命名,日本普遍是以“スポーツ科學部”命名;英國高校體育院系主要以合成詞命名,主要以“運動”(sport)、“鍛煉”(exercise)和“健康”(health)等詞組成,名稱叫作運動鍛煉與康復學院或運動與健康學院;美國高校則普遍沒有獨立設置體育院系,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一般放在健康、管理或教育類學院中開展。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除美國外的世界主要國家的高校普遍獨立設置了體育院系進行獨立的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中國、德國、法國和日本4個國家體育院系的名稱大致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當前世界各國對體育學已經(jīng)具備了基礎的學科認同。進一步來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各國對于體育院系在定位和歸屬的認識上尚未統(tǒng)一,需要進一步對體育學核心知識體系進行探研。

      表3 德國代表性高校體育學院系、專業(yè)與學位設置

      表4 英國代表性高校體育學院系、專業(yè)與學位設置

      表5 美國代表性高校體育學院系、專業(yè)與學位設置

      表6 法國代表性高校體育學院系、專業(yè)與學位設置

      表7 日本代表性高校體育學院系、專業(yè)與學位設置

      5.2 體育學的學位與專業(yè)設置考察

      學科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合邏輯的知識體系,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不斷的實現(xiàn)自身知識的更迭與增長。由此看學科具有典型的科學研究屬性。高等教育領域中存在本、碩、博3個層級的學位層次,其中,碩士和博士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側重于科學研究。體育學的學科認同能夠通過碩士和博士層次人才培養(yǎng)中對相關研究方向上的設置得以體現(xiàn)。高校中不同專業(yè)或研究方向的設置是社會對于體育學人才需求的反映,通過對專業(yè)或研究方向設置情況的分析能夠反映學科共同體外部對于學科的社會承認,這種承認是學科之外的社會領域對于學科聲望與學術貢獻價值的承認[20],體現(xiàn)了體育學的外部認同情況。

      從學位設置上看,除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外,另外49所高校均開展體育學本科層面的人才培養(yǎng),50所高校均開展體育學碩士層面的人才培養(yǎng),其中有43所高校招收體育學博士研究生,占到所考察院??倲?shù)的86%。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的高校在碩士和博士層面對體育教師教育和體育管理設置了專門的學位,屬于專業(yè)學位,側重于應用性。德國在碩士學位上區(qū)分了科學碩士、人文碩士和教育碩士,根據(jù)學生的具體研究方向進行學位授予。總體上看,在高等教育領域中體育學已經(jīng)與其他成熟學科一樣普遍涵蓋了本碩博3個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體育學的學術性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已經(jīng)獲得了科學界與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認同。

      從專業(yè)設置上看,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的專業(yè)設置兼顧到了運動實踐類、自然科學類和人文社科類3個方面。其中,鍛煉與健康逐漸成為發(fā)達國家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傮w上看,體育學作為一門涵蓋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各高校開設的體育人文類專業(yè)較少。除中國外,只有科隆體育學院、早稻田大學、筑波大學和法國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開設了體育新聞、體育文化、人類關懷科學、體育社會與歷史學等幾個專業(yè)。其余高校很少開設體育人文與社會科學類專業(yè),主要以運動實踐類和自然科學類專業(yè)為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發(fā)達國家對于鍛煉與健康相關專業(yè)的重視。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除中國高校外的40所大學中,有28所大學在本科層面開設了鍛煉與健康相關專業(yè),占到70%;而在碩士層面,有33所大學設置了鍛煉與健康相關專業(yè),占到81%。從專業(yè)設置的角度看,鍛煉與健康已經(jīng)成為國外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中的核心。這也體現(xiàn)了體育學的學科內涵從教育向健康動態(tài)擴張的顯著趨勢。當然,在當前以應用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下,專業(yè)設置與就業(yè)渠道密切相關。國外目前形成的與健康和鍛煉有關的多元化的就業(yè)渠道也是相關專業(yè)廣泛設置的重要因素。就我國來說,雖然當前依然以體育教育為中心,但隨著“健康中國2030”戰(zhàn)略的實施,以及服務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相信鍛煉與健康專業(yè)也將在我國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占據(jù)更加重要的地位。

      從博士階段的人才培養(yǎng)看,其研究方向也呈現(xiàn)出明顯側重于鍛煉與健康方面的趨勢。博士階段的人才培養(yǎng)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培養(yǎng)的是體育學未來的“科學共同體”,與學科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具有直接相關性。而目前看,體育教育、運動訓練、技能習得以及教練員科學等反映體育自身邏輯的專業(yè)具有典型的應用性和經(jīng)驗性特征,這使得這些專業(yè)本身呈現(xiàn)出較低的學術性。從國際范圍看,上述專業(yè)很少被設置到博士學位層次。以體育教育專業(yè)為例,除中國高校外,在我們所考察的高校中只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英國利茲大學、日本筑波大學3所高校明確會培養(yǎng)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博士生。從這個角度看,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學術性在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中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同。與之相反,從表3中展示的信息可以發(fā)現(xiàn),國外體育學博士培養(yǎng)單位的專業(yè)設置偏向于鍛煉與健康的相關專業(yè),包括了運動醫(yī)學、運動生理學、康復理療、鍛煉與健康科學等。在博士階段,自然科學類專業(yè)作為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中心的態(tài)勢較為明顯。

      6 學科認同視角下中國體育學發(fā)展的3種可能

      學科作為一種合邏輯的知識體系,在世界范圍內有其內在的通約性。從前面的考察及論述中能夠發(fā)現(xiàn),在中外體育學的發(fā)展上,差異與統(tǒng)一并存,區(qū)別與聯(lián)系同在。從世界范圍內考察體育學的學科認同問題,能夠豐富學界對體育學的理解,也為我國體育學發(fā)展的可能性提供了可鑒之路。

      6.1 繼續(xù)以體育師資培養(yǎng)為中心,內涵向鍛煉與健康擴張

      在我國,無論是本科階段的體育教育專業(yè)還是碩士與博士階段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yè),其招生規(guī)模都是最大的。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我國體育學是以體育師資培養(yǎng)為中心的,這與發(fā)達國家當前的情形不同。從我國國情看,體育學以體育師資培養(yǎng)為中心的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有其內在的必然性。第一,體育學設立的現(xiàn)實驅動力首先源于對體育師資的需求,這是體育學能夠在我國立足和存在的基點。體育師資的培養(yǎng)能夠使國家通過學校體育促進青少年健康,確保國民體質的持續(xù)優(yōu)化,這是關乎未來的重大命題。第二,目前我國體育師資數(shù)量依然短缺,存在著缺編30萬的嚴峻現(xiàn)實[18]。以天津市為例,2015年有9.7%的中小學尚未配備專職體育教師[11]。直轄市的現(xiàn)狀尚且如此,農村學校體育師資缺失更為明顯。2013年農村平均一個學校僅有0.8位體育教師[19],體育師資不足已成為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掣肘。第三,現(xiàn)階段我國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依然偏低。從已有研究看,我國體育教師整體的理論水平與實踐品格距離滿足學校體育的要求尚存不小的差距[6]。由此看,繼續(xù)發(fā)展體育教育工作,提升體育教師的整體素養(yǎng)和能力結構成為我國體育學發(fā)展的應有之義?;谏鲜龇治?,大致可以做出判斷,以培養(yǎng)體育教師為目標的體育教育專業(yè)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我國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的中心。

      作為我國體育學發(fā)展的重點,未來體育師資的培養(yǎng)需要與學校體育改革相適應。本文考察了國外40所大學的專業(yè)設置,目前看體育教育專業(yè)在不同國家和不同培養(yǎng)層次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明顯的分化。體育教育專業(yè)在德國的本科、碩士層面上依然普遍進行設置,而在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這4個國家合計30所大學中,在本科階段只有11所大學設置了體育教育專業(yè),僅占到36.7%。從碩士層面看,僅有5所大學設置了體育教育專業(yè)。可以說,體育教育專業(yè)在這些國家的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已經(jīng)逐漸從以前的中心地位走向邊緣。本研究認為,這并非是體育的教育功能已經(jīng)消失,而是體育教育作為一個傳統(tǒng)專業(yè)或稱謂目前已經(jīng)進入到轉型期?!绑w育教育”面臨著向“鍛煉與健康”過渡的可能與需要。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中小學體育師資,而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便確立了“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敖】档谝弧钡闹笇枷胫?,體育鍛煉是手段,身心健康是目標??梢哉f,當前的“體育教育”所針對的內容便是“鍛煉與健康”,兩者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

      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新修訂的《國際體育教育、體育活動和體育運動憲章》(簡稱《憲章》)中關于體育教育的相關條款看,《憲章》同樣指出了體育鍛煉和促進健康這兩個體育教育的核心要義。同時,《憲章》從操作層面強調了體育課程發(fā)展的兩個方向:1)強調了早期體育比賽對促進學生終身體育的重要價值;2)從職業(yè)素養(yǎng)上強調了體育教師需要執(zhí)行“包容性”體育課程?!稇椪隆穼iT對“包容”進行了定義,是指“歸屬感,包括感覺受到尊重、自身價值得到認可、感到他人給予的支持與關愛。應承諾接納不同和珍視所有參與者的貢獻,無論其自身狀況或背景為何”[8]。《憲章》作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推動世界范圍內對體育教育與體育運動的重視和理解而召集各成員國共同商討并頒布的一份非約束性法律文本,較好的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學校體育未來發(fā)展的共識。

      1949年后,我國體育師資培養(yǎng)與中小學課程改革亦步亦趨。60多年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分別經(jīng)歷了“體質觀”“快樂體育觀”“健康第一”“終身體育觀”“全人教育”等不同思想的爭鳴??v覽學校體育的國際發(fā)展走向,“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已成為共識。結合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情形看,今后我國體育師資培養(yǎng)應當立足于:1)以鍛煉與健康作為核心知識體系打造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架構,提升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競賽組織、運動康復和運動營養(yǎng)等課程的地位與課時;2)將“包容性”作為體育師資培養(yǎng)的核心職業(yè)品格,注重師資培養(yǎng)中尊重、關愛、寬容、激勵等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

      學校體育教育的邏輯起點是學生對體育行為的具身生命體驗認知,即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包括對生理身體、心理身體與社會身體生命體驗的具身認知[5]?!绑w育教育”向“鍛煉與健康”的內涵擴張有助于各培養(yǎng)單位從課程設置觀念上突破長久以來形成的教育學的理論框架,與學校體育的目標更加契合,有益于從跨學科視角針對體育師資完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yǎng)。

      6.2 運動醫(yī)學在體育學學科體系中地位的持續(xù)提升

      縱覽體育學的學科發(fā)展史,教育學和醫(yī)學始終為體育學的發(fā)展提供著兩股最為主要的知識來源,推動著體育學的持續(xù)進步。最早從事體育相關工作(如體育教育或運動訓練)的人,主要是教師和醫(yī)生。人類對健康的永恒訴求與體育運動改善人類體質的獨特功能相契合,成為體育學能夠得到學科認同的實用主義理由。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體育學具有健康的驅動性。從健康的角度看,人類健康是醫(yī)學的主要研究領域,運動與醫(yī)學相結合所產生的運動醫(yī)學的重要性由此得以體現(xiàn)。從我國體育學的二級學科設置看,運動醫(yī)學屬于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3個二級學科均偏向于人文社會科學。由此可見,我國體育學的學科架構重心是傾向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僅從運動醫(yī)學的學科設置與歸屬上看,我國運動醫(yī)學的學科地位是偏低的。這與運動醫(yī)學在整個體育學發(fā)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差距的。此外,競技體育是最能凸顯體育運動本質的重要構件,而大強度運動訓練與機體免疫機能的下降、長期競技訓練與運動傷病的防治、周期性訓練與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調整始終是目前競技體育中的幾大未解難題,而上述問題的解答均需要運動醫(yī)學研究的持續(xù)深入。由此也可以發(fā)現(xiàn)運動醫(yī)學對于體育學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從發(fā)達國家高校的專業(yè)設置看,與健康和醫(yī)學相關的專業(yè)占據(jù)了最為主要的部分。在本研究考察的40所國外高校中開設運動健康類和運動醫(yī)學類專業(yè)的高校有31所,占到77.5%。德國體育學科評估排名第一的弗萊堡大學本科僅開設了3個專業(yè),其中2個專業(yè)都與運動醫(yī)學相關,分別是運動康復和運動與健康;英國體育學科排名第一的拉夫堡大學開設了肌肉骨骼運動科學與健康、運動與鍛煉營養(yǎng)等相關專業(yè);日本著名的筑波大學同樣開設了運動科學與健康、運動醫(yī)學等相關專業(yè)。各高校的專業(yè)設置體現(xiàn)了社會對體育學人才的需求,是體育學能夠獲得外部學科認同的重要體現(xiàn)。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已經(jīng)意識到運動醫(yī)學對于體育學整體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如成都體育學院依托其原有運動醫(yī)學與中醫(yī)骨傷科的學科優(yōu)勢進一步通過與醫(yī)學機構的合作,以“體醫(yī)滲透”的形式加速了該校的學科建設[13]。

      從“雙一流”建設的角度看,“一流學科”建設的內涵是“國際一流”。在國際高影響因子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成為衡量學科發(fā)展水準的重要指標。在2016年湯森路透集團公布的體育學SCI期刊的影響因子中,排名前10位的刊物中9種都是運動醫(yī)學類刊物,運動醫(yī)學成為體育科學研究中的絕對核心[22]。由此,無論從體育學的內在發(fā)展邏輯,國際社會對運動醫(yī)學的重視程度,還是“雙一流”建設需要等多個角度分析,可以預見,運動醫(yī)學在我國體育學的學科地位將會繼續(xù)提升。

      6.3 體育學應突破教育學領地,凸顯其跨學科特征

      在我國1983年發(fā)布的《學科專業(yè)目錄》中,體育學便作為一級學科被列入教育學門類,這一歸屬延續(xù)至今[21]。從體育學在世界各國的演進歷程看,體育教育是體育學的起點,所以將體育學劃入教育學是符合歷史背景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體育學的需求早已超越了教育學的范疇,體育學已經(jīng)演化為以健康為核心要義的一種跨學科知識體。體育學這種跨學科特征決定了學科的發(fā)展需要借助多學科知識進行推動。而目前體育學下轄于教育學的定位從歸屬上便首先圈限了體育學的發(fā)展,與學科屬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相違背。從發(fā)達國家學科目錄的設置可以發(fā)現(xiàn),法國將體育學劃入交叉學科門類,德國將體育學作為獨立學科門類,英國將體育學劃入生物科學等。從學科歸屬的國際經(jīng)驗及其內在屬性的分析看,有理由相信在今后對體育學的學科定位調整上會突破教育學的領地向交叉學科類目靠攏。

      在踐行體育學的跨學科特征方面,國際通行的做法是加大跨學科的專業(yè)融合以及注重多學科知識背景的體育學人才招募。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雖然普遍設置了獨立的體育院系,但從專業(yè)設置和師資履歷來看,體育與醫(yī)學、生理學、力學、心理學的深化融合程度已經(jīng)超出了我們之前的認識。例如,英國的拉夫堡大學,擁有獨立的運動、鍛煉與健康科學系(School of Sport, Exercise and Health Sciences),該系的本科專業(yè)設置已經(jīng)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包含了人類生物學(Human Biology)和一般心理學(Psychology)等專業(yè)[26]。同時考察了該系中的23位教授(包括訪學教授)(Visiting Professor),發(fā)現(xiàn)有15名教授分別來自于社會學、臨床醫(yī)學、心理生理學(Psychophysiology)、休閑管理、環(huán)境生理學(Environmental Physiology)和人體工程學(Ergonomics)等學科[28]。在拉夫堡大學的體育系中從事教學和研究的教授,以體育學之外的教授為主。這種現(xiàn)象我們在德國、美國和日本的高校中均能普遍見到??傊?,從中國之外的5個發(fā)達國家的情況看,體育院系中任教的師資,特別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師資,其學歷背景普遍來自于各母學科。從學科規(guī)訓的角度看,“學科入侵”的現(xiàn)象明顯,并未見到“學科把門人”的出現(xiàn)。

      7 結語

      在推動我國體育學健康有序發(fā)展的過程中,學界既要心懷“看世界”的眼光,又要擔負起“做事情”的責任。目前,體育學一方面獲得了世界高等教育領域基本的學科認同,在學科目錄中擁有獨立的學科位置,在高校中具有獨立的院系建制和本碩博全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體;另一方面,也應當注意到體育學尚不具備國際統(tǒng)一的學科名稱,各國對體育學的理解依然存在差異,學科歸屬意見尚不統(tǒng)一。當今體育學依然處于快速發(fā)展之中,世界各國對體育學的理解與認識尚處于探索階段。

      本研究選取世界主要國家的學科目錄和代表性高校,從學科認同視角對體育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發(fā)展進行全景式考察,闡述了國際社會對體育學的學科認同,明確了當前體育學的國際發(fā)展態(tài)勢。在“健康中國2030”和“雙一流”建設的戰(zhàn)略背景下,比照我國體育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審思,提出我國體育學發(fā)展中存在的3種可能。希望本研究對于學界從宏觀和中觀層面加深對體育學的理解提供一點幫助,同時對我國體育學未來發(fā)展的若干可能轉變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意在拋磚引玉與學界同仁共同思考體育學的發(fā)展策略與方向。

      [1] 曹玉冰.體育科學學科邊界問題的跨學科認識[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10):10-13.

      [2] 曹衛(wèi)東.從“認同”到“承認”[J].人文雜志,2008,(1):44-45.

      [3] 德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心體育學科評估高校排行榜[EB/OL]. [2016-04-11].https://ranking.zeit.de/che/en/rankingunion/show?esb=45&ab=3&hstyp=1#&left_f1=309&left_f2=23&left_f3=350&left_f4=523&left_f5=35&order=alpha&unionview=table&subfach.

      [4] 德國高等教育統(tǒng)計中心學科分類表[EB/OL].[2017-04-10]. https://www.destatis.de/DE/Publikationen/Thematisch/BildungForschungKultur/Hochschulen/StudierendeHochschulenVorb2110410148004.pdf?__blob=publicationFile.

      [5] 段麗梅,戴國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視角的體育教育邏輯起點新論[J].體育科學,2015,35(6):78-82.

      [6] 方曙光,潘凌云,樊蓮香.體育教師教育的實踐品性:困境與出路[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28(6):462-464.

      [7] 法國大學學科分類表[EB/OL].[2016-05-18]. http://www.cpcnu. fr/listes-des-sections-cnu#groupe 12.

      [8] 國際體育教育、體育活動、體育運動憲章[EB/OL]. (2018-05-15). http://unesdoc.unesco.org/ images/ 0023/ 002354/235409c. pdf.

      [9] 華勒斯坦,等.學科?知識?權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18-22.

      [10]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2012年體育學學科評估排名[EB/OL].[2017-04-11].http://edu.people. com. cn/ n/2013/0129/ c1053-20361340.html.

      [11] 及麗麗,高飛,屈麗蕊.中小學學校體育的發(fā)展瓶頸與破解途徑:以天津市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5,27(3): 229.

      [12] 康寧,張其龍,蘇慧斌.“985工程”轉型與“雙一流方案”誕生的歷史邏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5):11.

      [13] 劉青.以創(chuàng)新求是精神全面深化高等體育院校教育綜合改革 ——兼論我校學科專業(yè)特色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4):5-6.

      [14] 羅志田. 近代“道出于二”語境下學科認同的困惑[J].天津社會科學,2015,(1):175.

      [15] 美國學科分類指導目錄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 (CIP 2000) [EB/OL].[2016-05-18].https://nces.ed.gov/pubs2002/cip2000/.

      [16] 美國2015年體育學博士評估高校排行榜[EB/OL]. [2017-05-11]. http://www.nationalacademyofkinesiology.org/AcuCustom/Sitename/DAM/144/NAK_Doctoral_Review_Results_9-22-15.pdf.

      [17] 日本文部省學科系統(tǒng)分類表[EB/OL].[2017-07-18]. http://www. mext.go.jp/b_menu/toukei/001/05122201/006/004/009.htm.

      [18] 孫紅梅.工匠精神:體育教師的優(yōu)秀素養(yǎng)與培育[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27.

      [19] 王登峰.學校體育的困局與破局——在天津市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3,28(1): 3.

      [20] 王建華.學科承認的方式及其價值[J].中國高教研究,2012,(2):12.

      [21] 王雷,李平平.我國體育學學科設置起點中若干問題的研究及其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2):37.

      [22] 王雷.學術期刊視角下體育學國際發(fā)展特征研究及其啟示[J].體育科學,2017,37(5):84.

      [23] 英國高等教育統(tǒng)計中心學科目錄與代碼表(JACS 3.0)Detailed (four digit) discipline codes.[EB/OL].[2017-04-10].https://www.hesa.ac.uk/support/documentation/jacs/jacs3-detailed.

      [24] 英國泰晤士報體育學科評估高校排行榜[EB/OL]. [2017-04-10]. http://timesrank.uker.net/times2017/sport_science.html.

      [25]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知識的不確定性[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104.

      [26] 英國拉夫堡大學運動、鍛煉與健康科學系本科專業(yè)設置名目[EB/OL].[2017-04-10]. http://www.lboro.ac.uk/ departments/ sseh s/undergraduate/courses/.

      [27] 英國拉夫堡大學運動、鍛煉與健康科學系教授介紹[EB/OL]. [2017-04-10].http://www.lboro.ac.uk/departments/ssehs/staff/.

      [28] 中國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1版)[EB/OL]. [2017-04-10].https://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sy/glmd/272726.shtml.

      [29]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4.

      [30] BARDY B G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kinesi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J]. Quest, 2008,(60):139-153.

      [31] GILL D L. Integration: The key to sustaining kinesiology in highereducation[J].Quest,2007,(59):270.

      [32] HAAGH, GRUPEO, KIRSCHA. Sports science in Germany: 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M].Berlin:Springer-Verlag,1992:Preface page.

      [33] HENR F M. Physical education-An academic discipling[J]. J Health, Physical Edu Recreation, 1964,35:32-33.

      [34] NEWELL K M. Kinesiology: The label for the study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J].Quest, 2012,(42):269-278.

      The Discipline Identification of Sport Sc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ree Possibil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Science in China—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50 Universities in 6 Countries

      WANG Lei1,2

      1.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2.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 550005,China.

      Discipline identifi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scienc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meta-theory research.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cipline identity of sport science today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Chinese,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Britain and Japan 6 countries discipline catalogue and 50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port science has initially gained academic recognition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as follows: 1) the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xcept the United States, generally set up sport science independently in the subject catalogue and gave higher status to the subject. 2) sports science generally has an independent college system in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a complet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bachelor, master and doctor degree, both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degrees type. 3) Sport science has not yet obtained the internationally unified discipline name, which has been unified only within a single country; 4) the major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health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sport science talents train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not yet unifi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ownership of sports departments. Based on the grasp of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sport science, combined with China's current reality, the three possibiliti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 science are put forward: 1) the sport science talents training will continue to focus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onnotation turn to exercise and health; 2)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tatus of sports medicine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sport science; 3) physical education will break through the domain of pedagogy, practice and highlight its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s

      G811.5

      A

      王雷,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學基本理論與學科建設,E-mail:wangleiguiyang@163.com。

      1000-677X(2018)06-0027-11

      10.16469/j.css.201806003

      2017-07-28;

      2018-06-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4ZDB128)。

      猜你喜歡
      學科體育專業(yè)
      【學科新書導覽】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yè)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專業(yè)降噪很簡單!
      專業(yè)化解醫(yī)療糾紛
      人民調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yè)的數(shù)據(jù)分析
      “超學科”來啦
      2016體育年
      我們的“體育夢”
      禄丰县| 新干县| 龙游县| 体育| 临武县| 辽中县| 台湾省| 任丘市| 盈江县| 临泉县| 房产| 东乌珠穆沁旗| 吉木萨尔县| 防城港市| 察隅县| 元谋县| 格尔木市| 广汉市| 青冈县| 会东县| 高密市| 漳州市| 新邵县| 河北区| 垫江县| 卫辉市| 淮阳县| 山西省| 昌黎县| 安庆市| 彰武县| 梁山县| 无锡市| 缙云县| 井研县| 什邡市| 河源市| 永济市| 泉州市| 夏河县|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