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教育專家和語言學者對語言學習與習得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該問題與英語教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此文在淺析學習和習得定義和關系的基礎上,把語言學習與習得問題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的影響程度分兩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2000年“探索期”、21世紀初的“深入期”)探討此問題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學習;習得;初中;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陳曄華(1994- ),女,漢族,山東冠縣人,教育碩士,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專業(yè),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于語言的學習與習得相關問題的研究更加深入。此文以學習和習得本身的定義及兩者間的關系為基點,以當前國內外關于學習和習得的關系的階段性研究及其指導下的英語教學方法為主線,結合當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以探討學習和習得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學習與習得的簡介
1.學習的定義。學習的概念發(fā)展至今,都有共性的特點:有意識和自覺。即,學習是一項需要意志努力和能力,甚至情感的一種系統(tǒng)性和長期性的過程。談及外語學習,也不外乎此。廣義上的外語學習便是通過相關的學習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掌握外語知識的目標。而狹義上的外語學習便是與克拉申二語習得中的學習相對應。
2.習得的定義。習得一詞用通俗的漢語來解釋即學習和掌握,其近義詞為獲得。而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習得是指借助學習增多,反應強度,增添新的反應方式,即知識的掌握。當習得用于語言學的研究時便是指日常交際環(huán)境中通過自然的運用第一語言能力而逐步地、下意識地發(fā)展這種能力。“習得”用于外語學習過程的描述, 主要是母語學習過程研究成果對外語教學研究影響的結果。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小孩掌握母語的過程很像一種自然成熟的過程,只要有適當?shù)恼Z言環(huán)境,小孩無需任何外在的力量,無任何有意識地學習便可順利地掌握母語,稱這一過程為習得的過程。
3.學習與習得的關系。80年代初,美國的克拉申提出監(jiān)控理論,把“習得”和“學習”當做一對對立的概念。Krashen認為習得是外語學習者掌握外語的唯一渠道,習得只有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下才能產生;學習作為有意識地對語法規(guī)則的學習和訓練,不可能導致習得;學習的作用充其量只有兩個:一是監(jiān)控學習者語言使用,避免或改正錯誤;而是滿足學習者對語法知識天生的好奇心。我國也有相關學者關于學習和習得關系的不同觀點,胡壯麟等把外語習得分為“完全習得”(與Krashen的習得概念相
同)、“指導下的習得”(指課堂傳授式)與“自學性習得”(有意識的自學現(xiàn)象)。
當前我國英語教學中多注重課堂教學中國的有意識學習,而普遍缺乏習得的成分。學習和習得與我國英語教學相關的問題討論也是從淺顯到深入的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要在把握英語學科特點和時代要求的基礎上,妥善處理好學習與習得在英語學習中的關系。
二、學習與習得與我國初中英語教學
1. 20世紀80年代—2000年“探索期”。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初中英語教學處于初步發(fā)展的階段。首先,從我國對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上來分析,英語教學依托粗略的教學大綱,并沒有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初中英語教材也只是模仿我國前期所引進的注重聽說和語言功能的教材。其次,初中英語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多為交際教學法,甚至單一的語法翻譯法。最后,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不足,英語學習資料匱乏。所以,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在80年代到90年代是一度處于緩慢發(fā)展的狀態(tài)。
20世紀80年代—2000年,我國對于學習和習得的問題上有失偏頗。雖然我國對于學習和習得問題有初步了解,但由于對此問題認識不夠清醒,我國的初中英語教學只注重課堂的講授,即只注重學生有意識地學習英語。從而造成了只重語言知識的學習而輕視了語言習得的重要作用。教師只是強調詞匯和一系列語言知識的傳授,強調輸入在學生學習英語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國的初中英語教學發(fā)展狀況不佳。
從90年代起,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了“費時低效、啞巴英語”困境促使英語教學觀念發(fā)生改變,所以,我國國內的學者也紛紛開展實證研究,如王初明等(2000)以可理解性輸出為理論基礎提倡“寫長法”以促進學習者的英語水平,證明了語言輸出在英語學習中的功能。同時也證明了Krashen的監(jiān)察理論中對于學習和習得的關系定位不準確,且不符合我國的初中英語英語教學的實際。
2. 21世紀初的“深入期”。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于英語的學習與習得有了相對合理的認識。首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使我國的英語教學有據可尋。其次,教師已經改變原有的只教授語言知識的觀念,在強調英語學習的同時加強學生英語習得的機會。我國當前也將最新的英語學習和習得的理念應用于現(xiàn)代英語教學的實踐中。第三,初中的英語課堂更具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特點和學生的認知風格、個性的差異,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學生會習得相應的學習技巧。
隨著我國教育專家對習得和學習的關系研究越來越深入,對于學習與習得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因此,在我國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多是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再是單一的教學方法,而是真正立足于初中生的英語基礎和個性差異,采用效果更佳的教學模式。教師在保證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學生習得英語相關的知識和技巧。但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同時關于如何提高學生習得英語的研究不斷深入,我國的英語教學還需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習得的成分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三、學習與習得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發(fā)展的啟示
1.注重語言的人文性,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從語言的藝術性和人文性出發(fā),運用語言藝術是情感滲透的途徑。因為教師的情感表達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率。因此,語言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課堂,所以師生互動,創(chuàng)設和諧課堂氛圍是構建英語課堂的重要因素。對于初中生學習英語而言,運用英語來和學生開展真實情感的對話無疑是重要的。其次, 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學習要要在一定的交際情境中進行。王初明:“像幼兒學習母語一樣學習英語,”“語言是魚,語境是水”,首先,魚離不開水,必須在水里才能生存;同時,魚賴以生存的水環(huán)境,包括水的深淺、咸淡、溫度。同樣,每一種語言都有他生存演變的環(huán)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語境,包括語言多適應的文化習俗。因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大膽說,發(fā)問,還要運用情境來引導學生,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階段,可以英語習得與學習達到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重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動機,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語音語調,學生更樂于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防止和糾正純粹教授于法等單調的語言知識的做法,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上。教師不僅要研究學生的自身特點以因材施教,也要注重“學習”向“習得”的轉移,減少中介語和僵化現(xiàn)象。
2.合理運用新型教學手段。首先,充分發(fā)揮智慧課堂的交互性。所謂智慧課堂,就是指具有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互動高效的教學過程的課堂,其核心思想理念是“以生為本,師生動情”。教師對于智慧課堂的態(tài)度應該是靈活運用,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化素養(yǎng)。教師在靈活運用教材的基礎上“以生為本”,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智慧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yǎng)。其次,高效運用“微課慕課”的靈活性。教師在充分發(fā)揮智慧課堂的交互性,有效利用翻轉課堂的自主性,更可以高效運用“微課和慕課”的靈活性?!拔⒄n”憑借其教學時間短,內容少,主題突出等的優(yōu)越性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追捧。我國的初中生處在物資豐盈,信息豐富的時代。所以,“微課和慕課”的靈活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依據自身需要學習英語,在此過程中達到習得英語的最好效果。
總之,教育是一項全局性和系統(tǒng)性的問題,無論是對翻轉課堂的研究還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無論是對教學方法的研究還是教學狀況的剖析,對于英語的學習和習得問題的處理,都應當從大處著手,綜合考量各方面之后再從小處著眼,使英語教學更具科學化和合理化。
3.優(yōu)化對學生語言輸出的評價方式。首先,英語教學的評價方式可以給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讓學生和老師共同見證學生在英語的輸出方面取得的成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不僅強調學生的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和相應的評價,更要求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并做出有針對性的評價進而促進語言輸出與輸入協(xié)同,師生合作,共建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其次,英語教學的評價層面不必只拘泥于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可借鑒我國當前所倡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要求下的英語實踐教學體系的理念。教師采用課內英語和實踐英語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學生在英語實踐的過程中能增強英語習得的機會,并且建立英語實踐相應的獎勵機制。學生參加英語實踐的整個過程中,從組織到管理再到最終的實踐都可以使學生發(fā)揮自主性,教師可根據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相應的評價?;诖?,學生的英語學習和習得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總之,克拉申的“學習―習得假說”只強調習得比學習重要,并且只強調可理解性輸入。但現(xiàn)在我國強調構建輸入與輸出協(xié)同,互動高效的外語教學體系,因此我們必須反思如何使學習與習得的問題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與我國當今倡導的外語教學理念相適應。
我國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正處于一個大改革時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與推進,將會給我國的外語教學注入新鮮的活力。但越是處于這樣一個時期,我國的外語教學越應該準確把握二語教學中的問題,在正確方向的指引下,將理論更好的與我國現(xiàn)代的英語和時代要求相契合,促進英語教學新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63.
[2]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31.
[3]姚蘭,程驪妮.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語寫作研究狀況之研究[J].外語界,2005,(5):2-9.
[4]文秋芳.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J].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75-76.
[5]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2.
[6]張學儀.試論英語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原則和策略[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4(1):46-49.
[7]王初明.外語是怎樣學會的[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55.
[8]何錫林.語言“學得”與“習得”理論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英語教師,2010(1):20-23.
[9]文秋芳.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92.
[10]張金磊,王瑩,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 2012(4):46-51.
[11]郭元亮.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9 (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