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摘 要: 本文著重討論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異,探究中西方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兩方面的差異,并利用帶有東西方多元文化差異的電影《喜宴》進一步進行形象的釋例,指出東西方家庭文化差異主要是因為受到傳統(tǒng)經濟模式和儒家思想與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響產生的。
關鍵詞: 中西家庭 文化差異 喜宴
家庭對于每個社會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國家的家庭文化不僅是社會文明的反映還是國家文化的折射。中西方由于經濟形態(tài)、傳統(tǒng)思想、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不同必然會形成不同的家庭觀念。了解其中的差異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其深層的民族觀念和文化意識。電影《喜宴》是李安導演“家庭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利用中西方存在的家庭文化差異表達作者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倫理道德沖突的一連串思考。本文借助該影片表現的具有激烈沖突的中西家庭文化差異更加形象生動地進行論述。
一、家庭文化的內涵
我們了解家庭文化及其差異首先要明確家庭文化的內涵,家庭文化是在物質基礎上建立的關于精神和倫理、思維等部分的文化內容,具體來講,既包括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表現又包括家庭中體現的文化生活,思維、價值觀等所體現的行為規(guī)范。一個國家的家庭文化是經過長久的歷史積淀和發(fā)展變化才成型的。在形成過程中家庭文化不可避免地會留下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影子,因此家庭文化可以看作一個國家民族意識的縮影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窗口。
二、中西家庭文化的差異
(一)家庭結構
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異首先表現在具有明顯外顯形式的家庭結構方面。中國是非常典型的延伸家庭模式。這種模式是因為印上了深刻的歷史烙印。在古代,中國家庭其實是一個家族。大部分人以家族聚居,一個家族的組成不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還有以血緣而延伸的其他成員,因此會形成以直系血緣為主的家族結構。在當代,家庭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大家族的影子,一個家庭中不再包含眾多家庭成員,主要是直系血緣的家屬,“三代同堂”,“五口之家”的家庭模式普遍流行,還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和父母分開來住,盡管這種模式正逐漸成為主流,但是大部分子女都不會選擇離父母很遠的地方居住,一般都居住在相同的城市,距離很近,平時各自過生活而到了節(jié)假日會和父母相聚,同樣還是受到傳統(tǒng)延伸家庭模式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代中國的家庭模式有更多的變化,隨著離婚率的增加,單親家庭的數量逐漸多了起來,還出現了一些“特殊”的家庭模式。一些中國人沒有給予處在這些家庭模式中的人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容忍度,這些人的家庭選擇會被放大到他們從屬的小社會中。這些與傳統(tǒng)不符的行為會受到來自周圍各個方面的壓力,一些要選擇丁克和有同性伴侶的年輕人通常會選擇隱藏自己的身份。
對于西方家庭來說,他們的主要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也就是由一對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相對來說,西方人沒有那么強烈的血緣意識,但他們同樣很看重家庭。他們會和父母生活到成年,但大多數年輕人在成年之后會建立自己的家庭,基本沒有幾代人同住的現象。人們對于單親家庭、丁克家庭、同性家庭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容忍度。在《喜宴》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偉同的父母所代表的中國延伸家庭,他們夫妻一直生活在一起,只是因為兒子的事業(yè)在美國所以不能跟他們住在一起。賽羅的父母所代表的西方核心家庭,他和兩個姐姐都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甚至父母也處于長久分開的狀態(tài)。同時,對于中西方同性伴侶的態(tài)度也在影片中有表現,高偉同作為一個受中國思維影響很深的人,他知道如果自己對父母坦白身份對這個家庭意味著什么,所以他一直選擇隱瞞。他的同性伴侶賽門卻將自己的身份告訴了家人,并且一直不理解為什么高偉同寧愿填寫那些無聊的婚介信息也不愿意向父母公開自己的身份。
(二)家庭關系
1.孩子和父母的關系
首先中國人有很強烈的“孝”的意識,孩子需要在父母年邁的時候照顧和贍養(yǎng)他們。這種“孝”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封建社會人們就把“孝”當作基本的道德標準,如《孝經》指出孝道就像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轉,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是人類最基本和首要的德行。(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在當今社會這種思想也沒有發(fā)生很大的改變,“孝”仍舊是道德中很重要的部分。
在西方,人們對父母沒有孝的概念,但他們依然愛自己的父母,這種感情在《圣經》十誡中有提到:Hono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that thy days may be long upon the land which the lord thy God giveth thee.(你孝順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但他們與父母的關系是互不干涉的,在美國,孩子滿十八歲后就要搬出原來的家庭,自己謀生。結婚后,他們會建立一個自己的核心家庭。他們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或者贍養(yǎng)父母的意識,對于父母來說,他們也希望獨立生活。《喜宴》中,高偉同的母親問到賽門的家庭時,他這樣回答:“My mother is in Boston,My father, I suppose is in Arizona. Both of my two sisters are in San Francisco.”這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成員都是各自居住的,I suppose也表示他和家人沒有很緊密的聯系。
其次是中國孩子對于父母的服從。中國家庭重視跨代之間的等級關系,家庭成員很少會要求屬于他們的權益或者隱私,因為他們的長輩有絕對的指揮權安排家里的事物,了解每個人的思想動向,孩子只能服從和順從,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孝。父權制的意識形態(tài)在中國也有著長久的歷史,中國父親通常扮演家庭財富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是家庭成員的統(tǒng)治者、家庭事務的決策者、家庭特權的擁有者。相應的,孩子被要求服從,而且這種對父權的服從也被視為孝順。在《喜宴》中,當高偉同父親的老部下得知高偉同的婚禮舉辦得很簡單之后立即建議舉辦一個熱鬧盛大的中式婚禮,而偉同卻百般不愿意,而當老陳說“我這不是給你辦,我是給師長辦,你要說個不字的話,就是不孝”時,偉同不得不按照老陳的建議舉辦中式婚禮。
和中國父權制意識形態(tài)和孩子的服從不同,在西方,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是平等的,父母沒有權利對孩子的事做決定或者干涉孩子的自由,同樣地,孩子更希望能夠被平等地對待而不是一味服從父母。
2.夫妻之間的關系
在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里,男性一般會被看作家庭的支柱,他們主要處理一些外部事務,會更多地投身到事業(yè)和家庭財富的創(chuàng)造方面,因此對于家務或是家庭工作都做得很少。受到男權和父權思想的雙面影響,男性在夫妻關系中同樣處于一種支配地位。很多中國女性不會為事業(yè)投入太多精力,甚至沒有屬于自己的事業(yè),她們主要處理家庭內部的事務。很多女性把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她們最重要的任務是相夫教子。這種現象《喜宴》中也有表現,如:當高偉同和賽門用英語吵架時,高偉同的母親問道:“是因為我們在這里待太久了,所以賽門生氣了么?”話音未落立刻遭到丈夫的呵斥:“閉嘴,吃你的飯?!边€有高偉同的母親與顧薇薇的對話:“薇薇,媽有時候真是羨慕你們這一代的女孩子,能夠受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有才能,不用靠男人,愛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女人畢竟是女人,丈夫與孩子還是最重要的,是不是?”這些都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式的夫妻關系。
和中國不同,在西方,家庭事務不管是外部還是內部都由男女兩方承擔。他們更加渴望獨立和平等。因此,不論男性還是女性,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yè)。男性在夫妻關系中不是統(tǒng)治地位,他們會在家庭事務上跟妻子商量,分享自己的觀點。女性比較獨立,不會將丈夫和孩子看作自己生活的重心。
三、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傳統(tǒng)經濟的影響
幾千年以來中國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是中國家庭文化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這種經濟體系使得居民通過精耕細作的小規(guī)模勞動達到自給自足,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中,家庭作為最基本生產單位的地位得以確立并且一直保留下來,逐步成了社會結構和國家體制中重要的部分。在不斷發(fā)展的農耕經濟中每個人有不同的分工,需要有人管理規(guī)劃,因此在這基礎上有了宗法制的雛形,他們以父系血緣關系的傳承為中心,形成了世代相續(xù)的大家族團體。此外,還在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條件下形成了安土重遷的民族心態(tài),比如我們能夠看到中國大多數家族常常住在同一區(qū)域的現象?,F在中國人的家庭結構、家庭觀念及重視血緣、“落葉歸根”等思想都受到由傳統(tǒng)經濟所造成的社會結構、民族心理的深刻影響。
西方也存在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但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口、經濟的增長,開始出現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分工,產品變成了商品并出現了貨幣,這使得西方在經濟方面很早就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商品生產行為和經營模式,打破了家庭這種獨立生產的傳統(tǒng)體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貧瘠的土地資源不足以供養(yǎng)過多的人口,他們不得不進行強制性海外移民。不重視血緣、家庭成員間不緊密聯系等現象也不難理解。
(二)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響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家庭文化當然不可避免??鬃拥暮诵乃枷胧恰叭省焙汀岸Y”。其中“禮”指的是人在集體環(huán)境下要長幼有序,講究禮儀,要嚴格遵守本分。儒家文化極力主張區(qū)別社會尊卑關系,主張服從、主張承認家庭的權力、主張男子治外女子治內的家庭分工,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后來,朱熹甚至提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行為準則。 可見,中國家庭所表現出對孝的重視,夫妻家庭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序長幼、別內外等思想都帶有儒家文化的烙印。
西方基督教文化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思想。在家庭文化方面,家庭權威是讓步于宗教義務的。比如《圣經·新約》中記載了耶穌的話:“我來并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里的人……”這使人們把原本對于家庭的責任引向對宗教的效忠,產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維模式。隨后的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更是加深了西方人對個體價值和個人尊嚴的要求,樹起了人生來就是自由、平等的旗幟。在這樣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下,自然形成了西方人不依靠家庭,不依賴他人,而是自我依附的處世態(tài)度和原則。
四、結語
我們了解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異和其中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也要看到,家庭文化僅僅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部分內容,在文化思維交流時必然還會發(fā)現更大的不同產生更多的碰撞,因此我們在文化交流時更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對于差異巨大的部分要追本溯源,盡可能地理解和接受,做到求同存異。這樣才能使文化交流順利進行,才能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京麗.中西方文化差異在電影《喜宴》中的反映[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65-68.
[2]郭俊.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的中美家庭文化差異對比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7.
[3]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北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侯暢.從《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觀的差異[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36(07):185-186.
[5]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6]魏爽.從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視角下分析中美家庭文化差異[J].才智,2017(02):190-191.
[7]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9]張從益.中國文化比較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趙亞軍.探析跨文化交際沖突下的中外家庭教育[J].現代交際,2016(07):127.
[11]朱永濤.美國價值觀:一個中國學者的探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