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阿拉努·米吉提
摘 要:本文對英漢對比教學法在中職學校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闡述,研究了英漢對比教學對中職學生認識英語語言本質、把握英語背后的文化內涵的促進作用,以期為英語教學提供新的發(fā)展視角。
關鍵詞:中職學校;英語教學;英漢對比教學
筆者從公共英語教學的經驗和實踐中發(fā)現,很多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的某個句子或者段落時,往往了解每一個單詞的含義,清楚整句話所用的語法和句式,但是對其真正的內涵卻不得其門而入。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政治政策、文化交流政策都呈現出日益開放的趨勢,跨文化交際的展開也表現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征。英語教學因此也需要突破語言傳播的局限,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重任,中職學校英語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在中職學校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讓學生形成對文化差異的敏感認知和客觀看法,值得每一位中職教師嘗試和探索。筆者從思維和觀念兩個角度去探索語言文化的對比教學,為中職學生提供更加生動和活潑的方式來探索語言差異的本質,使其形成對其他語言背后的民族和文化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一、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影響語言發(fā)展的根本因素。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思維方式是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與實踐中積累的一種思維定式,它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礎,是民族文化中最為內核和本質的部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直接表現在語言上,微觀層面上影響語言的基本機構、用詞造句,宏觀層面上影響人們表達觀點、對待事物的方式。
首先,從英漢兩種語言的用詞差異來看英漢對比教學中思維方式的不同。以漢民族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在思維方式上具有明顯的形象思維和具體思維特征,而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則具有明顯的抽象思維特征。這種思維差異直接導致了漢語動態(tài)性強,動詞成為語言中使用頻率最多的詞;英語則靜態(tài)性較強,抽象動詞、介詞和類似的短語與結構成為語言中使用頻率最多的詞。
其次,從英漢兩種語言的句型結構來看英漢對比教學中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漢句型結構的差異在本質上來講體現的是英漢兩種文化思維的對比。英語文化講求規(guī)范和秩序,思維方式是直線式的,他們在行文中習慣于將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頭,然后通過舉例和論證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證明和闡述,這體現出其思維的組織化、系統(tǒng)化和形式化特點。通過閱讀英文文章我們發(fā)現,英美人在遣詞造句上大多遵循從general到specific,從summarize到exemplify的規(guī)則。比如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這句話翻譯為漢語則為:他病了,因此昨天不得不待在家里。從此例句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英語句式是先重后輕,先給出結論再進行論證;漢語語言習慣則是先輕后重,也就是常說的“論據—結論”式句式。
再次,從數詞的使用上我們也可以發(fā)現英漢兩種語言國家在思維上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漢語數字成語的使用頻率是非常高的,并且遠遠超過英語中數字成語的使用頻率。以“一”字開頭的成語為例,漢語以此字開頭的成語有411個,而英語中只有8個。數詞的使用本身就蘊含著委婉表達、比喻表達的思維,是漢文化中運用具體形象進行抽象表達的直接體現。漢語中相連的兩個數字往往能夠組成具有豐富內涵的成語,如三從四德、四分五裂、七扭八歪、七情六欲等,但是在英語中at sixes and sevens這樣的成語是鳳毛麟角的。在漢語中,“三心二意”中的“三”和“二”描述的是一個人不長情、不專注、不認真的狀態(tài);“千人一面”中的“千”描述的則是沒有創(chuàng)新、枯燥麻木的雷同情況。在面對十分感謝這樣的語境時,漢語往往用“十分感謝”“萬分感謝”這樣的成語來描述感情,而英語則用“A thousand thanks”來表達,雖然同樣是用夸張的手法來表達感激之情,但是英語明顯比漢語夸張的成分更大,這也是英漢兩種語言背后思維的不同體現。漢語即便運用夸張手法也不愿夸張?zhí)^,而英美國家講求個性,追求標新立異,在語言中也選擇數目加大的詞進行夸張表達。
在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充分意識到東西方文化差異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向學生展示英漢兩種語言在用詞、句式、行文和文體上的差異,那么中職學校英語教學效果將大幅度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反映英語思維習慣的材料和文章,引導其思考兩種語言差異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思維因素,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養(yǎng)成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讓整個英語教學過程充滿趣味性和探索性,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對文化差異的感知力。
二、價值觀念
語言本身承擔著傳播文化的職責,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發(fā)展、宗教信仰、價值理念、人文科學的綜合反映。語言中的內涵是博大精深的,它和文化休戚相關、藕斷絲連。因此,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應該是并行并重的。在不了解不同文化價值觀念差異的前提下學習語言無異于緣木求魚,導致語言學習遇到種種阻礙。
比如在漢語文化中,小孩過生日那天穿新衣似乎是一種儀式和習俗,但是在英語中“birthday suit”卻委婉地表達著一絲不掛之意;在漢語中“自由戀愛”是指不受父母干涉的、脫離了包辦婚姻的自由式戀愛,如果將之直譯成為“free love”則大錯特錯,因為在英語中此短語的含義是“濫情、泛愛”。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會碰到一個英語詞組“individual freedom”,這個詞在英語文化價值理念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無形之中影響著每一個美國人的生活和人生,它最初表達的是美國人對宗教自由的追求和推崇之情,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演變成為美國人追求個性自由和獨立的象征。在英文文章中我們經??吹竭@樣的 “I think…”“I believe…” 行文方式,這種帶有強烈個性色彩的語言表達方式正是美國人勇于表達自己觀點、樂于表達自己觀點的體現。這和漢語文化表達是有顯著區(qū)別的,中國人總是喜歡引經據典,以此證明自己的論點,“槍打出頭鳥”正是對這種心理的準確描述。同樣地,當問到中國人“你來自哪里”時,中國人經?;卮稹拔襾碜灾袊?,而英美人往往回答“我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圣地亞哥”,這種介紹方式也是中國集體主義和西方個人主義的典型碰撞。
價值觀念還會影響人們的言行。世界上絕大部分民族都將“肥胖”看作不雅之詞,漢語語言表達中很少會用到“肥”這個字,而是用“發(fā)福”等字眼來代替;英語中為了規(guī)避“fat”這個單詞,則常常用句子He has to put on some weight recently.另外,在中國,人們習慣于為做錯的事或者說錯的話反復道歉,但是美國人覺得道歉只需要一次就可以。如果不了解兩種文化差異的話,美國人可能會對中國人的“彬彬有禮”感到一頭霧水,甚至產生慍怒。
總之,語言的正確使用不僅涉及單詞和語法層面的問題,更加涉及思維和觀念的問題。外語學習不僅僅是異國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學習過程,更是對一個國家文化和歷史的熟悉過程。如果中職學校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能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那么一畢業(yè)就面向社會的中職學生就不能深刻地把握英美國家人民的態(tài)度、行為和表現,也就難以達到有效交際的教學目標。所以中職學校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采取英漢對比的教學方法,加強英語國家思維和文化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兩種文化對兩種語言的深刻影響,使學生對西方文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認知性,填補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學生對英語文化認知的缺失和空白。
參考文獻:
[1]李婭琳,陳曉靖.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1).
[2]馬維娜.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10).
[3]崔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中國大學教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