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光
摘 要: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得歷史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當今信息技術十分發(fā)達,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信息化;教學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育理念和手段在不斷更新,但在實際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普遍采用較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教學變得十分枯燥。歷史教學涉及大量的古今中外史實,知識點十分龐雜,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這些知識點一一講解,學生也需要大量的記憶,這就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當前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問題
由于歷史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情,學生在學習上存在一定的陌生感,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顧及這個問題,導致當前高中歷史教學面臨一系列問題。
1.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
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多是以提高學生的成績?yōu)橹饕繕?,以“灌輸式”教學為主要的教學手段。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高中歷史課堂變得十分單一、枯燥,高中生本來就面臨著較重的學習壓力,枯燥的教學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很多學生都存在輕視歷史學科的思想,認為歷史學科只用多背就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并不會花太多的精力去聽課。
2.師生的互動性不夠
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占據(jù)絕對的主體地位,一堂課幾十分鐘的時間,教師的講授占據(jù)了大部分的時間,學生只需要坐在位置上聽講即可,或者接受教師的提問。這種課堂教學方式,教師是主體,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步驟前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明顯不夠,教師也忽略了“教”和“學”是需要密切互動的關系,把課堂變成了“一言堂”,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慢慢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3.新的教學手段并沒有得到良好的應用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對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還是習慣性地采用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的手段,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板書,這對教師來說既浪費自己的體力,也沒有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會因為教學手段的單一而逐漸厭惡課堂教學。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段不斷提出,學生的需求和個性特點也有所差異,硬是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結果并不好。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手段的方法
現(xiàn)在科技十分發(fā)達,信息化教學的手段十分多樣,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1.利用多媒體工具,創(chuàng)設情境
歷史教學涉及大量歷史事件和人物,在之前的課堂教學中,只憑借教師的個人講解,學生很難對這些歷史故事產生共鳴,更不用說對歷史產生興趣了。多媒體教學工具可以通過音頻、視頻等形式,將后人演繹的歷史故事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更加生動、直觀,也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能夠通過多媒體工具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2.應用多種手段,豐富課堂
信息化教學的手段十分多樣,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要講述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以不同的手段開展課堂教學內容,既能夠迎合學生的口味,又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微課通常是幾分鐘的視頻,教師可以將課程的重難點知識錄制成視頻,將視頻上傳到社交網(wǎng)站,供學生課余時間觀看,將歷史的學習時間延伸到課外,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鞏固、復習。
3.教師要轉變理念,不斷學習
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占主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在當前的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手段,將信息化技術引入自己的教學之中。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都存在一定的矛盾,歸根結底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相脫離,導致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不斷面向時代發(fā)展,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手段,要定期參加一些培訓,主動去了解教育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進而構建高效課堂。
三、結語
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fā)展給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高中歷史教師應正視問題,不斷改正,并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其積極主動性,從而構建高效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劉學平.信息化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之淺見[J].文學與藝術,2010,2(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