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張喜忠 趙永江
加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初中階段主要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為重點,提高自身認識,引領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國情。作為當代教師需要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熱愛,逐步遷移到對數學知識的熱愛和追求,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如何在初中階段數學學科對青少年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每個數學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將深入展開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并結合自己的教學體驗,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滲透。
一、巧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青少年青春期的成長特點他們會對比較新穎的和已有經驗有關聯的內容感興趣, 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在課堂上抓住時機巧妙的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對稱、旋轉等有關的內容時,可以引入故宮、天壇、京劇臉譜、福娃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圖片使學生在學習欣賞的過程中,既體驗到圖形對稱美的存在,又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底蘊深厚。這無疑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舉多得的教學方法。
又如,在學習數學轉化這一重要思想時可以引入曹沖稱象的故事:曹沖五六歲時,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的程度可以比上常人了。孫權送來一只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屬詢問這件事,可眾大臣都想不出辦法。曹沖說把象安放到船上,在水沒過船的地方刻上記號,稱實物裝上船,比較之下就知道結果了。曹超聽了很高興,立刻按這個辦法實施行動。實際上,聰明的曹沖用的是等量替換法,這一轉化方法在解決數學問題時經常被用到,更體現思維的重要性,教師要善于用傳統(tǒng)文化吸引學生,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
二、妙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皠尤艘匝灾?,其感不深”,榜樣是看得見的真理,用榜樣去教育人,才能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青少年有必要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歷史,了解對歷史發(fā)展起作用的人物事跡,這對于學生認清國情,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
在講解“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介紹我國是最早發(fā)現并實用勾股定理的,我國古稱直角邊為“勾”與“股”,因而將這條定理成為勾股定理。古今證法400多種,在我國西漢《周髀算經》中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500多年,并且東漢時的趙爽用弦圖證法很直觀、簡明的得出結論,他表現了中國古代數學家高超的證題思想和對數學的轉眼精神,是民族的驕傲。
在認識無理數時,教師可以介紹魏晉之際杰出的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中利用割圓術得出準確的圓周率值=3.1416,為圓周率研究工作奠定堅實可靠的理論基礎,在數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在劉徽之后,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把圓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確的程度3.1415926。在講解如何注重數學學習方法時可以引入宋代著名數學教育家楊輝,他主張數學教育中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主張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求學習者抓住要領,反復練習。他的“司算綱目”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數學教學大綱。在生活中用到合理安排工作進程時我們可以借鑒華羅庚的統(tǒng)籌法這一數學方法,
三、深挖教材,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在數學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并不突顯,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專研,充分挖掘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因素,在教學中應用,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在學習方程組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解決百雞問題:“今有雞翁一,值錢五,雞母一,值錢三,雞雛三,值錢一,今百錢買雞百只。問雞翁、雞母、雞雛各幾何?”教師說明這是著名難題,以此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增強學生挑戰(zhàn)困難的意識,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這樣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積淀。
在講解最短路徑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入古代數學中這道數學題,有一棵枯樹直立在地上,樹高2丈,粗3尺,有一根藤條從樹根處纏繞而上到達樹頂,請問這根藤條有多長?同學們?yōu)榻鉀Q問題會將大樹展開成平面圖在利用學過的勾股定理進行計算。學生不僅學會在平面的基礎上計算最短路徑,又認識到立體圖形上最短路徑問題要轉化為平面圖形上的最短路徑去計算,又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與學中,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當下的教學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僅要學到知識指導我們做好事,更應該得到品德修養(yǎng)上的文化提升引領我們做好人。作為課堂的主導者要抓住課堂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樹立自信心,我國古代許多杰出的實例值得教師去引入,值得學生感受、學習。
比如,在講解乘方時,讓學生去感受當底數大于1時,乘方的結果增大的越來越快。教師可以引用這樣的歷史故事:從前,新疆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叫阿凡提,那時有個很壞的皇帝欺壓百姓,阿凡提可不怕總想找機會收拾一下皇帝,有一天,阿凡提偶得機會與皇帝下棋,皇帝說這樣下棋不夠刺激,賭點什么吧,阿凡提說好啊,皇帝說如果我贏了你就給我打長工,阿凡提說行啊?;实蹎柊⒎蔡崮阙A了呢,阿凡提看看皇帝的糧倉,說如果我贏了你就在棋盤的格子里放米就行?;实蹎栐趺捶?,阿凡提說,棋盤上一共這么多格子,你要輸了,就在第一個格子上放一粒米,第二個格子上放兩粒米,以后每個格子上的米粒都是上一格的一倍,放完就行了?;实巯?,我家糧庫那么大,別說一個小小棋盤了,就是再大很多的棋盤也裝得下啊。于是他欣然答應。結果阿凡提贏了棋,皇帝在兌現承諾時發(fā)現,別說他一個糧庫,就是再多幾個糧庫也裝不滿她的棋盤。故事講完可以讓學生去思考里面蘊含的數學知識并試著去計算解決。在學生計算時會發(fā)現乘方的結果增大越來越快特別是底數很大時增大的很快。這樣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會感受數學的智慧又會充分參與并試圖解決,這個過程學生不僅自身價值得以體現,又能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總之,中華文化五千年歷史,是我們的國粹,是中華兒女的精神財富。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上,初中數學教學也應承擔起來。滲透文化的方法、形式多種多樣,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充實自身文化底蘊,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更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一點一滴的滲透。因為我們有責任讓傳統(tǒng)文化體現到教學中,讓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國文化的侵染,為自身成長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