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然
摘 要: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科學教育中,進行適當?shù)目茖W實驗操作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理論知識,還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對于科學精神有所了解,有助于激發(fā)小學階段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應當在新型教學觀念的指導下,反思科學課程教學方式存在的不足,及時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科學課程學習效率。本文是筆者依據(jù)多年來形成的科學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了觀察實驗的幾點重要作用,還總結了一些觀察實驗設計的依據(jù)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設計方法
隨著新課標教育改革的逐步加深,為培養(yǎng)學生以后綜合學習能力,在小學階段進行科學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其中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的兩個主要途徑。由于小學生的生理、心智等還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對外界事物認知理解水平有限,邏輯思維能力不嚴謹,無法通過本質(zhì)來認識事物,所以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地進行科學教學。小學的科學教學強調(diào)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和個人生活的聯(lián)系能力,對教學的規(guī)范性沒有具體的要求,也沒有為科學教學配備專門的實驗儀器和實驗設備,所以老師在科學教學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1觀察實驗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觀察實驗并不是主要的課程學習方式,而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學而存在的。一般的教學方式古老而死板,長篇大論談過程而缺乏具象化帶來的深刻印象,觀察實驗則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用眼睛發(fā)現(xiàn)科學帶來的巨大視覺感受,使得學生的求知欲和求真欲得到極大的滿足,而且不約束小學學生豐富的思維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展開想象,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其次,根據(jù)學科的布置可知,我國小學科學學科的內(nèi)容緊貼生活,與生活實際牢牢聯(lián)系,重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事物、觀察生活的能力,所以并沒有特別的硬性課程要求,科學儀器設備就沒有準備充足。小學學生年幼,并不具備充分的嚴謹思維能力,科學認知還不成熟,老師設計觀察實驗進行科學教學是必要的。
2設計觀察實驗的依據(jù)和方法
2.1調(diào)動學生的知覺系統(tǒng)進行教學
老師在開展教學實驗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知覺系統(tǒng)進行調(diào)動,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體驗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也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感知系統(tǒng),對實驗的整體有良好的把握,能有效地保證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要想完成這些教學內(nèi)容,需要要求老師在具體實驗設計中,讓學生對觀察對象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使學生有目的地了解實驗對象的特征。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感知系統(tǒng),使學生積極參加到實驗教學過程中,對實驗教學產(chǎn)生積極的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由于小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理解較淺,尚不具備清晰嚴謹?shù)姆治鰡栴}的能力,老師應注意在觀察實驗教學中對那些抽象的東西具象化,使得學生能夠科學直觀地了解實驗現(xiàn)象。例如在學習熱脹冷縮這一實驗科目時,將染色的水放在燒瓶中,用中間插入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將燒瓶加熱,玻璃管中的液體逐漸上升,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從而更好地理解實驗內(nèi)容。
2.2鍛煉學生操作實驗合作能力
科學教師應該對實驗進行優(yōu)化升級,避免學生之間合作實驗的步驟流于形式,可以根據(jù)課程的難易情況,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合作進行實驗操作。例如:討論種子生長和水的關系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兩組,每組可以有三個大小相同的綠豆種子,一組用水保持種子的濕潤作為實驗組,另一組不接觸水保持干燥作為對照組,兩組同時進行實驗,先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大小并做記錄,之后每組學生在兩個不漏水的盒子內(nèi)墊上紙巾并打三個洞,將三顆綠豆種子放到紙巾上,往其中一個紙巾上滴水,另一個則保持干燥,每天觀察兩種狀態(tài)下的種子大小變化情況,一段時間過后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對種子的生長情況有所了解。教師對于科學課程的實驗安排要以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為依據(jù),針對全體學生的課堂活躍程度來傳授知識,讓學生更加熱愛科學,具有進行科學實驗操作的主動性。
2.3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
活潑好動是小學生年齡階段的特性,科學課堂也可以說是學生“集體活動”的課堂,它本身不像語文數(shù)學課堂那樣嚴肅。正是因為科學課具有活動性的特點,從而導致許多小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很難集中注意力去細致地觀察某一個對象。其他小朋友發(fā)出的聲音或者一個小動作就可能學生轉移注意力,使其他學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實驗觀察對象上,所以觀察內(nèi)容總是模棱兩可,并不完整的。比如在小學科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課中,有的實驗小組實驗成功,大家都激動得拍手大叫,轉移了其他正在進行實驗的學生的注意力。針對此現(xiàn)象,教師應該不斷地提醒和鼓勵學生不要被外界所打擾,堅持做好自己手中的實驗。
科學實驗的另一種情況也是在課堂中常見的。當學生看到空的小盒子沒有沉入水中獲得實驗成功,但是他們并沒有觀察或者思考為何空盒子沒有下沉的原因。針對此現(xiàn)象,教師應該在實驗前向學生說明實驗觀察的目的以及讓學生了解觀察在實驗中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獎勵機制,將進行實驗的素材獎勵給實驗觀察情況較好的學生或者小組,以便激勵其他人在實驗中進行仔細觀察,更好地完成實驗觀察的任務。另外,也可以設立小組長管理,讓組長去監(jiān)督,督促其他成員,這種方法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筆者此篇論述中可明確感受到觀察實驗的重要性,在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通過總結可得知小學學生在遵從自身知覺前提下,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可以正確推理得出因果關系的科學理論,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無限熱情和積極性,也有利于維持科學探索道路上無休止的求知欲。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老師正確合理地觀察實驗設計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1]鄒田興.加強小學科學觀察實驗教學的策略[J].中華少年,2016(36):161.
[2]張新.如何開展科學課的探究性實驗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128.
[3]向德桂.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