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紅
摘 要:雀替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特殊構件,通常安置于梁或闌額與柱交接處以承托梁枋,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騎馬雀替是雀替的一種,當二柱距離較近,并在梁柱交接處要用雀替時,兩個雀替因距離過近而產生相碰連接,這就形成了騎馬雀替。喬家大院內有多個騎馬雀替,幾乎都是木質材料雕刻而成的,其上圖案各不相同,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喬家大院;古建筑構件;雀替;騎馬雀替
喬家大院是迄今為止我國北方現存最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其精巧的結構布局、精美的建筑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漢民族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
雀替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特殊構件,通常安置于梁或闌額與柱交接處以承托梁枋,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也用在柱間的掛落下,或為純裝飾性構件。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增加梁頭的抗剪能力或減少梁枋間的跨距。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橫材(梁、枋)與豎材(柱)的相交處,作用是縮短梁枋的凈跨度從而增強梁枋的荷載力,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其制作材料由該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喬家大院院落中的騎馬雀替是門樓的附屬構件,是木質材料雕刻而成的,具備了以下特征:大氣、細膩、輕盈、精致。筆者將從雀替的圖案種類、布局特征、雕刻手法三方面進行闡述。
1 騎馬雀替的圖案種類
喬家大院騎馬雀替上的圖案主要以人物、靈獸、植物、器物等為主。這些圖案較少獨自出現,大多與不同的題材相互配合,通過雕刻者巧妙的構思和成熟的工藝展現出精美的畫面,并伴有吉祥的寓意。通常來說,一幅畫面描述一個寓意深刻的典故,也可以概括成一句吉祥的話語。這種藝術形式主要是運用借喻、象征、諧音等表現手法來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藝術造型及雕飾題材。
其圖案按題材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葡萄百籽圖。葡萄多籽,且一蔓千枝,其枝蔓由下向上伸展,中間鑲嵌的葡萄串顆粒圓潤飽滿,葉片筋脈分明,或卷或舒,莖蔓曲折多變,時隱時現。寓意多子多福、一本萬利,寄托了主人對于子嗣傳承的重視,也表達了祈求財源廣進的心愿。筒樓院正房門和大院的院門門樓雀替上的圖案就為葡萄百籽圖。②博古圖。我們通常把繪有瓷、玉、石等古器物的圖畫稱之為“博古圖”,博古圖有博古通今、充尚儒雅之意。筒樓院二進院門樓明柱間的騎馬雀替上雕刻的就是博古圖,以博古架的形式對稱布局,其中花卉與器物搭配協(xié)調,器物造型別致多樣,且飾以各種精美紋樣。雀替的下面兩端各雕有一頭喜獅,正中間為福祿壽三星圖,三位仙人四周被祥云環(huán)繞,左側福星手托一子,中間祿星衣著官服、手持笏板,右側壽星額部隆起,一手執(zhí)壽杖,一手捧仙桃,有多子多福、加官進祿、吉祥長壽之意。③八駿圖、九獅圖。明樓院二進院門樓木雕雀替上的圖案為八駿圖,所雕駿馬形態(tài)各異,有的低頭吃草,有的仰面撒蹄,有的側身回望,有的悠然靜立,有的側身俯臥。中間方形雕板兩側各有一匹馬,左側的馬向左狂奔,旁邊一人緊勒韁繩,邁腿前奔,右側的馬前蹄躍起張嘴嘶鳴,旁邊一人手抓轡頭,向前奔跑。靜立的馬安詳端莊,飛奔的馬四蹄飛騰,似欲躍身而去,極具動態(tài)美。此典故以周穆王八駿圖為題材,寓意后人要奮發(fā)向上,報效國家。雀替底部左右各雕有一個香爐,希望后繼有人,才德出眾。西南院大門門樓雀替木雕上的圖案為九獅圖。中間有一獅,一人騎在獅上,兩側各四只獅子,左右對稱,或靜立或蹲臥,或回首或戲球,形態(tài)優(yōu)美,富有情趣?!熬弄{”諧音“久世”,寓意官祿代代相傳。④松樹圖、柳樹圖。筒樓院書房院門樓上的雀替雕有兩棵松樹,兩側粗壯的樹干分別從明柱底部開始向上伸展,由粗變細,至頂部時由豎變橫繼續(xù)延伸,直達中心雕板四周的卷云紋飾。雀替頂部有許多樹葉點綴其間,樹枝或隱或現,松葉造型簡練,整個畫面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祠堂前門樓雀替上雕有萬代盤長圖,畫面主體為兩棵粗壯的柳樹曲折向上生長,樹干上枝蔓纏繞,有漫長久遠、子孫萬代之意。⑤回紋圖。回紋圖是一種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線條方折卷曲,寓意吉利深長,民間亦稱為“富貴不斷頭”,在大院建筑中隨處可見,主要作為邊飾和底紋。在許多正院門道出處的門罩兩側有較簡單的雀替,多以此為主體圖案。偏院內垂花門樓上的雀替,一般也雕有這種回紋圖,并將如意連環(huán)、仙果花卉、草龍蝙蝠等吉祥事物點綴其間,彰顯華貴之氣。
2 騎馬雀替的布局特征
騎馬雀替的造型和內容都比較對稱,主要分為絕對對稱和相對對稱兩種。
第一種為絕對對稱。騎馬雀替在整體造型上基本一致,以水平或垂直方向連接,并形成一個整體,構圖均以畫板中心的浮雕作為對稱點,造型和內容在其左右或上下兩側呈對稱分布。騎馬雀替無論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可以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在形式上及內容上都呈現出絕對對稱。水平方向的騎馬雀替左右分格,垂直方向的騎馬雀替上下分格。筒樓院二進院門樓雀替雕刻有梅花、果盤、花盆等。花板的中心有茶壺浮雕,寬和高分別為40厘米和29厘米,長和寬均比有果盤、香爐的一格(該格的寬和高分別為57厘米和48厘米)要小,垂直方向上刻有水仙花。
另一種是構圖絕對對稱,但內容上卻是相對對稱。例如,明樓院二進院門樓的雀替利用博古架作為框架,將人、梅花、馬和香爐都串聯起來,整個框架在形式上都表現為絕對的對稱,而在內容上卻為相對對稱,左右兩邊的馬數量相同,均為4只,但是形態(tài)各異,梅花的數量及形態(tài)也不相同。總的來說,形式比較多樣,但并不顯得呆板和多余,體現出相對對稱性。
騎馬雀替邊框輪廓比較多樣,主要分為圓弧曲線轉折邊框和直線直角轉折邊框。明樓院三進院正廳門的雀替邊框為圓弧曲線轉折,其余的門樓邊框則都是直線直角轉折。明樓院三進院門樓的騎馬雀替雕刻有葡萄和南極仙翁,騎馬雀替的高度和長度分別為209厘米和185.5厘米,左右騎馬雀替之間的距離均為132.5厘米。騎馬雀替兩邊雕刻的內容一樣,均為沒有分格的葡萄百子,是一個整體。而邊框則是圓角曲線,這與其他的邊框均不相同,是一種獨特的雕刻手法,比較特殊。利用圓角曲線的邊框作為映襯,使整個騎馬雀替顯得尤為精妙,靜中有動,能夠與其他浮雕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就是騎馬雀替木雕展顯給世人的布局美感。
3 騎馬雀替的雕刻手法
喬家大院的騎馬雀替所用的材質為木料,木雕的表現手法比較多樣,有高浮雕、淺浮雕、鏤空雕、圓雕等,民間藝人巧妙地運用這些技法雕刻出各種美麗復雜的圖案。各種雕刻手法經過不同的結合,能夠使整個騎馬雀替的層次分明,也能夠分清主次,提升總體的觀賞效果。喬家大院中的騎馬雀替木雕多為鏤空雕、高浮雕、淺浮雕的結合。鏤空雕是指將木料的底子鏤空,門樓雀替花板中的每格木雕的雕刻手法就是鏤空雕。使用鏤空雕主要是為了寫實,在雕刻的過程中比較注重細節(jié),因此,木雕的邊緣不會出現棱角,極為光滑。使用鏤空雕雕刻出來的葡萄圖案,其雕紋會在每粒葡萄間形成上下左右的積累,這使得其層次更加分明,能夠讓葡萄更加立體化。浮雕也被稱作陽雕,分為高浮雕、淺浮雕兩種,能夠將所要雕刻的圖案凸起,大院中騎馬雀替兩側的葡萄圖案整體上采用鏤空雕的手法,但在其他部分多采用了深浮雕的手法,并在少數枝葉的雕刻上使用了鏤空雕和高浮雕相結合的手法以及鏤空雕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手法。
4 結語
喬家大院騎馬雀替刻畫得栩栩如生,可以說是清代北方漢民居建筑中的精品。雀替的形式多種多樣,造型精美,雕刻得傳神生動,所表現的手法較為獨特,賦予了建筑物豐富的內涵底蘊。喬家大院中的騎馬雀替把藝術與文化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在表現手法上將裝飾性和寫實性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顯示出了精湛的雕刻技藝,在眾多建筑中別具一格,因而賦予喬家大院經久不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