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艷
新課程改革倡導實施探究性學習方式,主張教師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自覺生成假設,主動收集與分析數據,最后構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教師經常會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但是卻收效甚微,課堂上的探究學習陷入困境。其原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探究學習是一個需要充分調動主觀學習積極性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從探究學習形式化的現象著手,分析探究學習的規(guī)律。
一、理清探究學習的理念及過程
探究性學習的流程包括提出問題、生成假設、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構建結論。真正的探究學習需要確保學生知識建構的自主性程度與權利。在問題建構、方案設計、過程開展、結論得出方面,需要教師確保學生真正地參與進來。在探究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探究過程、思維過程和方法。教師也在運用自己的知識引導學生實現知識提升。與此同時,同伴知識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的生成也有重要影響。整個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交往中凸顯了主體間性。新的知識是在個體獨立思考與協(xié)商合作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集體參與了每位個體智慧的建構。
二、探究學習“形式化”的典型表現
探究學習形式化即將人們熟知的教與學的形式披上探究的外衣。人們對什么是探究學習,為何要進行探究學習,如何進行探究學習等問題還不夠明晰。每個人對探究的理解都不太一致,有的人認為,包含探究的基本流程的學習,就是探究學習;有的人認為,探究學習就是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就是放任自流,不管不問,不關注教學與學習的成效;有的人認為,探究就是為學生提供材料,凝聚問題,分析要點,升華結論。探究學習形式化的典型表現為,在課堂上處處有探究,卻不是真的在進行探究學習。這種課堂學生自主建構的空間十分狹窄。教師的探究設計尚未擺脫灌輸的價值取向,只體現了探究淺顯的形式,并未抓住其核心與本質??梢娺@種課堂僅僅顯示出一系列科學探究的步驟或操作,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學習。
三、形式化的探究背離課改方向
從表面上看,形式化的探究學習落實了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使得課堂教學呈現新的氣象。但是去掉現象看本質,我們只看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種形式化的探究方式實際上與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方向背道而馳。首先,形式化的探究學習實際上是應試教育下變異的教與學的方式。教師不先講授知識,而是先布置任務做題。在這里,教師將教學簡化為一個個任務,實際上是一種教師教學過程的弱化與學生學習能力的退化。學生除了會做題,除了會按照套路尋求答案,什么也學不到。這種未展開的教學是一種教與學倒退。其次,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教師總是試圖用近乎微妙的方式,讓學生的知識靠近知識,那么這還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還是一種教師強行灌輸公認知識或方法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之所以倡導探究式學習,就在于探究學習能補足單一學習的不足,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在建構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明晰學生困難會選擇的探究路徑,并設計出適度競爭與阻礙的動態(tài)系統(tǒng),才能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
四、明晰探究學習的幾個關鍵點
探究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需要明晰探究學習的幾個關鍵點。
第一,并非每個問題都值得探究。探究學習在課堂上出現的頻率很高。教師只要遇到問題一定會朝著探究的方向思考。但是事實上,并非每個問題都適合探究。對于一些肯定的、必然的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就沒有必要進行探究。比如,政治立場方面的問題。制定何種探究問題需要根據其是否符合教學目標來確定。由于小學生本身水平和學校環(huán)境的制約,一般而言,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需要能夠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小學生還不具備完備的知識理論水平,對于一些不能貼合實際的問題也難以有探究的熱情。但是學生卻不得不回答教師提供的遠離其生活交往情境的問題,把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問題與求知欲壓制一旁。這不是探究課上認可的價值觀,也不是正確的問題導出形式。
第二,明確探究學習中主體的權利。探究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一來,探究學習強調探究目標的自主決定。一般說來,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首先也必須是學生自行提煉出來的,是學生從教師營造的環(huán)境中,自我發(fā)問提出的,而不是猜測教師的意圖或者被教師決定的。二來,探究學習強調獨立決定,卻不排斥合作探究與書本上提的問題。學生擁有自主權與機會去展示各自的觀點,但是只有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討論,才能自主構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自身知識。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是根據書本規(guī)定的,一定程度上已經給出了問題的空間。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個人知識與教師預設的、確定的教師知識,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沖突。只有當教師明確學生探究學習的自主性,規(guī)范其自主學習的意義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符合自身自主性水平的結構,才能引導學生到一種更高的知識水平上去。
第三,明晰教師在探究學習中的責任和權限。在探究的過程中,師生是平等對話的關系。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建立問題模型,促進其自主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在整個探究過程里,教師的任務是與學生一起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一種被社會廣泛接受的意義或知識。教學過程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緊抓探究式學習的精髓,讓學生以積極高昂的情緒,自主探究。但是由于學生主體具有不同水平,教師也難以不做到話語霸權與自主權利的不合理分配,探究的過程與結論不可避免伴隨著錯誤。這些錯誤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而不是一種必須被馬上刪除的偶發(fā)事件。教師應注重關注學生的這一想法生成的原創(chuàng)性,引導他們用多種方法探索和表達想法,引導他們注意這種想法的一致性或矛盾之處,并與學生共同探索這些個人看法在不同情境下應用的利弊。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教學機智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對不斷出現的具體性問題進行調整。
【作者單位:建湖縣第二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