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在一家公司做咨詢服務(wù),判斷一個新品類是未來趨勢,但增長很慢。我們主張成立新部門,獨立運作。第二年,新品類銷量翻兩番,此時,我們又提出部門合并。
有人就有意見了,質(zhì)問,分開是你們有理,合并還是你們有理,怎么理都在你們這邊?
有人打圓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們說,分是為了增量,合是為了贏利,各有階段性目標(biāo),分與合看似相反,其實背后是一套邏輯。
這套邏輯就是: 把一件復(fù)雜的事情做成,要分為多個階段,階段形成路徑,路徑達(dá)成最終結(jié)果。
我們很難用一套方法達(dá)成所有目標(biāo),但完全可以分階段達(dá)成目標(biāo)。
分會增加費用,但會提升銷量,那么,先用分的方法提升銷量,暫時不考慮費用問題; 等到銷量上升了,成本也會下降,部門合并同樣會增加利潤。
前不久,與一個老板聊天。這家企業(yè)面臨一個多數(shù)小企業(yè)面臨的困境: 因為沒有銷量,所以成本高; 因為成本高,所以沒有銷量。
這里,必須找到兩個臨界點: 一是銷量大增的成本點是多少?二是成本大降的銷量臨界點是多少?
找到了這兩個臨界點,就有辦法了。仍然是分階段的辦法。先把價格降到能夠快速上量的臨界點,把銷量快速做起來;然后用銷量的規(guī)模去降低成本。如此輪番循環(huán),銷量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低。
這個做法,叫做“未來成本定價法”。即先用未來的成本制訂價格,因為有價格優(yōu)勢,就會達(dá)成預(yù)期的銷量,最后既有銷量,也有利潤。
在這套邏輯體系中,有兩個關(guān)鍵詞: 一是臨界點; 二是速度。找不到臨界點,這套做法無法操作; 速度太慢,長期達(dá)不到臨界點,不僅承受力有限,而且會沒有信心。
實際上,哪怕我們提出相反的做法,其實背后的邏輯是一樣的。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張昭問,劉備未得先生,尚且縱橫宇宙,割據(jù)城池; 既得先生,棄新野,走樊城,敗當(dāng)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反不如當(dāng)初也?
諸葛亮答:譬如人染沉疴,當(dāng)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 待其腑臟調(diào)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bǔ)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
雖然舌戰(zhàn)群儒可能是虛構(gòu),但我仍然欣賞諸葛亮的這段對話,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方法,而且各階段的方法連貫一氣。
在中國式營銷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 圖譜思維。就是把中國企業(yè)與跨國公司之間,分為很多階段,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解決不同的問題。如果說跨國公司是研究生,我們是幼兒園,那么一定是先小學(xué),再中學(xué),再大學(xué),最后研究生。這個過程,有人說是路徑,也有人說是路線圖,我們稱為圖譜。都對,說法不同而已。
上述過程不可少,但節(jié)奏可以加快,把追趕變成一個壓縮式的進(jìn)程。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地?fù)Q方法,但背后的邏輯一脈相承。
我特別欣賞一句話: 凡是不能兼容的,都是病毒。知識系統(tǒng),更是如此。不要以為知道得越多越好,相互之間,可能是病毒。
怎么才能讓知識兼容呢,必須有三步:
第一步,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這是最難的事。一般來說,要熟讀經(jīng)典,并且打通,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ヂ?lián)網(wǎng)社會,碎片化的知識泛濫,最后可能都是病毒。先有底層邏輯,再有頂層設(shè)計。有頂層設(shè)計,才有框架系統(tǒng),背景、內(nèi)涵、外延、邏輯、方法、方法論清晰明了。
第二步,一旦建立了知識系統(tǒng),就會兼容、揚棄,形成吸收能力。哪些知識能夠吸收,哪些要兼容,哪些要揚棄,哪些要批判,形成吸收能力。
第三步,形成自己的觀點、理論。
有了上述兩步,形成的觀點就會一脈相承,不會自相矛盾。
方法可以換,甚至自相矛盾,但背后的邏輯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