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華
摘 要:本文從人本需要理論試圖分析夏洛特與伊麗莎白對婚姻的態(tài)度。由此,得出結論,夏洛特的選擇以物質滿足為出發(fā)點,伊麗莎白以理想為目標,是因為她們物質基礎不同導致的。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婚姻;需要理論
一、引言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有兩大類、七個層次。它就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這四項被稱為基本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后三項又被稱為成長需要。人在滿足高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第一類需要屬于缺失需要,為人與動物所共有。第二類需要屬于生長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根據需要層次說,我們可以分析夏洛特和伊麗莎白婚姻選擇的不同目的。
二、社會背景
據統計,1851年英格蘭、威爾士總人口17,927,609人,其中女性9,146,384人,20歲以上未婚女子1,444,556人。這些婦女分為勞動者和家庭婦女兩種類型。1851年在600萬成年婦女中,有一半為了生計而奔波。“大部分勞動婦女就業(yè)于非熟練的、無組織、報酬很差的服務業(yè)和血汗行業(yè)?!?0歲以上的婦女有18%受雇于家政服務,16.3%在制衣業(yè)和鞋業(yè),1.9%是教師,1.2%在絲織業(yè),其余的是制造業(yè)部門工人、營業(yè)員、小商店店主,房東等。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女性逐漸進入原屬于男性的職業(yè)領域。但是同工不同酬,一般她們的工資是男性的一半或1/3,最高的也只有男性的2/3。在英國和法國工業(yè)化時期,婦女工作生活情況沒有發(fā)生很大的改變,父權制社會從古代到19世紀一直運作著。
在財產方面,只占總人口1/10的上層婦女才享有“分授財產”的權力,它是最早限定繼承人地產的法律的一部分。通過婚前雙方的協議,即“分授財產”,使妻子擁有婚前財產的所有權,但婚后丈夫的收入不包括在內。
當時,絕大部分女孩主要在家里接受教育,并沒有機會進入學校的機會。18-19世紀,婦女主要從事手工業(yè)。她們還可以從事醫(yī)療和教育行業(yè),比如護理、助產、家庭教師等工作。
在當時的英國,女性地位很低。但是“在英國政治文化中,婦女和女性團體無處不在。”位于上層階級的政治家的妻女們利用其特殊的身分,沿襲傳統的沙龍、聚會、宴席等形式對政黨產生影響?!爸挥心腥瞬拍苓M入議會。中層女性不直接參與街頭抗議之類的政治活動,中產階級的年輕婦女有三條出路:出嫁,做家庭教師,或者深待閨中。普通勞動女性才會出現在街頭示威和暴動中。”可以推斷,夏洛特屬于小資產階級,而伊麗莎白屬于中產階級。
三、 夏洛特與伊麗莎白的異同
3.1 性格
夏洛特聰明伶俐、真誠善良,也善于剖析自己,每當有大事總是運籌帷幄、統攬全局。她甚至比伊麗莎白更能洞悉和預測事物的發(fā)展。當班納特太太抱怨達西沒有跟朗格太太說話時,“他沒跟郎格太太說話,我倒不計較,”盧卡斯小姐說,“我只怪他當時沒跟伊麗莎跳舞?!睂τ诨橐?,夏洛特說,“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個機會問題。一對愛人婚前脾氣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氣非常相同,這并不能保證他們倆就會幸福。他們總是弄到后來距離越來越遠,彼此煩惱。你既然得和這個人過一輩子,你最盡量少了解他的缺點?!?/p>
伊麗莎白是個聰慧、有主見的女孩,她目光敏銳、性格獨立、見解獨到。她的妹妹們缺乏教養(yǎng),她常常因此而感到羞愧,為母親的愚蠢而汗顏。當出身名門世家、自命不凡的達西因為冷漠傲慢,冒犯了伊麗莎白的尊嚴,又加上威克姆的讒言,使伊麗莎白對他產生了偏見。之后,他們經歷了很多波折,終于走到了一起。當她知道夏洛特要嫁給柯林斯時,“她不僅為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貶身價感到難受,還痛苦地認為,對于命運的這個選擇,絕對不會給那個朋友帶來多大幸?!保ǖ?2章)。遇不到理想的伴侶,伊麗莎白絕對不會將就,因此達西第一次向伊麗莎白求婚卻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在于:達西雖然愛慕伊麗莎白,但嫌棄她出身低微,話語中處處顯露他的傲慢,這讓愛著達西的伊麗莎白很為反感,斷然拒絕了達西的求婚。
可見,在很多事上,伊麗莎白有遠見、有明智的看法,她雖然聰明,但是比較孤傲,不善于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遇到大事,伊麗莎白偶爾還需要夏洛特的提醒和分析。
3.2 家庭
夏洛特的父親曾經在梅里屯經商,當過鎮(zhèn)長,并得了一個爵士頭銜。從此,他便歇了生意,搬到了一英里外的一幢房子居住。因此他家日落西山、入不敷出。再加上夏洛特還有弟弟,她出嫁時不能得到任何財產。所以,對于夏洛特來說,“結婚到底是她一貫的目標: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過相當教育的青年女子,總是把結婚當作惟一體面的出路。盡管結婚并不一定會叫人幸福,但總算有了一個衣食無憂的保障。她現在就已經成功了。”夏洛特屬于小資產階級,可能會成為無產階級中的勞動階層,這是她不敢想的。然而,她又沒有美貌、財產,才華也說不上高人一等。她的父母也沒有任何妝奩給她。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夏洛蒂變得很理性,她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把婚姻當做砝碼,嫁給了呆板愚蠢的柯林斯。夏洛蒂以愛情為代價換來了生活上的保障。
伊麗莎白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她的家庭每年都有2000英鎊的收入。貝內特太太的父親曾經在梅里屯當律師,留給了她4,000英鎊的遺產。對伊麗莎白來說,她家境殷實,恬靜賢淑,可以說智慧與美貌并存。因此她有自信、有資格選擇自己喜歡的人。對她而言,找一個家境殷實,地位較高的男性不是問題。因此,當柯林斯為了“彌補”對其女兒造成的損失,決定娶伊麗莎白為妻,以顯示他的慷慨大度,卻被無情拒絕了。有錢有勢的男性都追求美貌的女孩,是因為他們生活到了追求精神的層次。
3.3 自我評價
夏洛特已經27歲了,人又長得不標致。夏洛特很有自知之明,因此這樁婚事已經使她覺得非常幸運。夏洛特苦等了這么多年,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求婚的,馬上就答應了??梢?,她的心情很迫切,她也是為了妹妹們著想?!澳贻p的女孩兒都滿懷希望,認為這樣一來可以提前一兩年出去交際了?!?/p>
伊麗莎白年輕貌美,有時間、有資本挑選心儀的伴侶。正如達西關于伊麗莎白的評價,“我正在回味一位美麗女孩明眸善睞帶來的激動心情”(第6章)。她也明白并不缺追求者,只是要找一個合適的。姐姐追問她是什么時候開始愛上達西時,她也老實說:“……應該是從看到他那美麗的花園算起?!边@也透露了她魚與熊掌兼得的心態(tài)。她們自我評價主要建立在自己家庭、財富和美貌的基礎上。
結語:18世紀的英國女性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婚姻之上。從這兩種婚姻可以看出,作者的態(tài)度—愛情與財富兼得的婚姻才會幸福長久。有了物質基礎,才有精力追求精神享受。話雖如此,很多女性受家庭、教育、地位的限制,并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夏洛特的選擇就是個人奮斗與社會的不斷妥協的結果,而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后兩次求婚的不同態(tài)度,反映了女性對平等權利的追求。她們的人生選擇都啟示我們:既要腳踏實地,又要心懷理想。
[參考文獻]
[1]Martha Victinus,Independent women 1850-1920,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5.
[2]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M]. 王科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3]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菏澤學院外語系,山東 菏澤 27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