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月
在老電影《費城青年》里,保羅·紐曼扮演年輕能干的律師勞倫斯。故事中勞倫斯時常抱怨老年人從不在圣誕節(jié)工作,大客戶名額也都是為那些吸煙斗的老年人預留的。他的母親則安慰勞倫斯:“總有一天,這座城市也將屬于變老的你?!?/p>
然而,時代并沒有像電影預言的那樣發(fā)展。51歲的萊昂斯是美國《新聞周刊》的記者,他第一次意識到這個社會不再是他的舞臺,是在他被解雇的時候?!八麄兏嬖V我,我的工資可以雇5個大學剛畢業(yè)的年輕人?!钡诙握鸷常窃谠俅伍_始工作時,他發(fā)現(xiàn)老板是一個年僅20多歲的年輕人。第三次是,科技職能部門的年齡門檻起初是50歲,后來變?yōu)?0歲,再后來他再也不能工作了。
這種“急轉直下”的時代權力變化,緣于日新月異的科技變革。1920年,一名工程師的“知識半衰期”是他的半輩子,也就是至少35年;20世紀60年代,則是10年;而現(xiàn)在,最多5年,對軟件工程師來說僅3年。通常來說,你需要用10年時間學習編程,才能有一個好的起步??墒?,1955年威廉·肖克利在45歲時建立了半導體公司,1998年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25歲時建立谷歌,而年僅19歲的扎克伯格在2004年的時候就建立了臉書。
隨著云計算和各種手機App的出現(xiàn),創(chuàng)業(yè)變成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而硅谷認為這些“大膽的想法”是年輕人的專利。硅谷的創(chuàng)始人保羅·格雷厄姆曾說:“20多歲是你人生的最大財富期,孩子和房貸將會拖你的后腿?!?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7/02/qkimagesduzhduzh201813duzh20181331-1-l.jpg"/>
有數(shù)據顯示,美國在職工作者的平均年齡是42歲,但在硅谷這樣的科技區(qū)域,這個數(shù)字變得更小:蘋果公司是31歲,谷歌和特斯拉是30歲,臉書則是29歲。這些科技公司聘請年輕人不僅因為年輕人工資低廉,更因為他們不相信老年程序員的那些“古舊”經驗。這種變了味的標準不知不覺地在硅谷蔓延開來——自幼就熟悉信息技術,更重要的是年輕。
這種標準變?yōu)橐环N歧視,也許是因為那些投資銀行在背后推波助瀾——他們更愿意投資年輕型的企業(yè)。美國退休人員協(xié)會的數(shù)據顯示,美國有64%的45歲以上工作人群感覺到被歧視。人生的中年階段,在以前是最富裕的階段,而如今的中年人卻站在一個不穩(wěn)定的十字路口。也許新科技誕生的同時,產生了一個古老的副產品——“老年歧視”。
美國的“老年歧視”最早出現(xiàn)在1969年,也就是在聯(lián)邦政府宣布,企業(yè)限定強制退休的年限在40歲以下時,被認定為“老年歧視”行為。但是這一標準隨后一直在提高,直到1986年聯(lián)邦政府修正了《就業(yè)年齡歧視法案》,禁止所有依據年齡強制工作者退休的做法。和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類似,“老年歧視”也是基于感知的差異。但是“老年歧視”與其他歧視不同的一點是,那些“老年歧視主義者”終有一天也會加入老年人的隊伍。
出生于1946年到1964年的人已經成為職場歧視投訴中人數(shù)增長最快的群體。1997年,有15000人向美國聯(lián)邦就業(yè)委員會提過“老年歧視”的案例,2012年這一人數(shù)上漲到22000人。同時,種族歧視的投訴比例5年內從36%減少到33%?!袄夏昶缫暋钡耐对V比例比種族歧視的高出28%。
但感覺受到歧視是一回事,證明卻是另一回事。在針對職場“老年歧視”的投訴中,員工必須證明年齡是導致解雇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要求十分苛刻,因為企業(yè)辭退“老年人”會用很多說辭,年齡不會被說成主要原因。
據彭博社報道,從2008年開始,硅谷150家大型科技公司就面臨226宗關于“老年歧視”的投訴,訴訟內容從公平就業(yè)的門檻到就職后的住房分配,應有盡有。但是訴訟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耗時長、花費高,而且,沒幾個雇主在知道你曾為了“老年歧視”打過官司后還能繼續(xù)接納你,這只會讓你的就業(yè)概率變得越來越低。
硅谷常被稱作自由和開放的發(fā)源地,但最近幾年也成了“老年歧視”問題最顯著的地方,尤其對那些“年老”的科技從業(yè)者一點都不友好。不久前,63歲的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在博客上寫了自己遭遇“老年歧視”的經歷:“一般我們不會聘用你這種老年程序員,但你的情況特殊(因為他是Java之父),所以特殊考慮?!彼诠雀韫ぷ鞯臅r候,還會聽到一些年齡在30歲左右的同事,在討論如何整容使自己變得年輕一點。高斯林也許是因為個人光環(huán)還未消退,所以能夠在硅谷找到一席之地,但是其他的普通“老年”程序員就沒有他這種待遇了。外界的壓力和歧視,逼迫他們從外貌、思想和履歷上進行“年輕化”。
在“老年歧視”問題上,受傷最深的往往是女性。得州農工大學副教授拉希發(fā)起了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研究項目。她曾向波士頓和圣彼得斯堡的企業(yè)發(fā)出4000份簡歷,這些簡歷都是虛構的,申請的職位也都是入門級崗位,如數(shù)據處理和快餐服務,因為這些職位幾乎不需要工作經驗。申請者全被設定為25歲到65歲之間的女性。
結果,年輕的申請人接到面試邀約電話的概率,要比50歲以上的女性高40%。在波士頓,年輕人每發(fā)出19份簡歷就能得到一次面試機會,而50歲以上女性則需要發(fā)出27份簡歷才能得到一次面試機會。在圣彼得斯堡,這兩個數(shù)字分別是16份和23份。
50歲的崔希絲曾在一家軟件公司擔任銷售培訓師。2017年秋天,她丟掉了工作,同時她也決定扔掉她的正裝。這并不意味著“余生皆假期”的美好生活開始了,而是崔希絲在尋找新工作的時候被認為年紀太大了。這種多次被歧視的經歷,迫使崔希絲開始改變自己——從穿著靚麗多彩的衣服開始,同時學習年輕人使用的新興詞語,甚至看電影的口味也變得“年輕化”。
最終如愿以償?shù)拇尴=z可以和年輕人聊超級英雄、卡戴珊家族等時髦話題,當然她也找到了一份銷售工作。但這還不算完,進入新工作環(huán)境后,崔希絲發(fā)現(xiàn)自己面臨更多的年齡問題。首先她要努力讓這些20歲出頭的同事把她當作一個大姐姐,而不是媽媽或者阿姨,“如果你的話題聊到老電影《音樂之聲》,所有對話都會瞬間停止,而你會被當作局外人”。
面對這種“老年歧視”,我們應該怎樣根除它?心理學家杰夫·格林伯格說:“年齡歧視很難根除。深層次地探討這個問題,它更像一種回避死亡的幻想。它讓我們欺騙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相信我們永遠不會老、不會死。這也是人類面對恐懼時的一種本能。”但即使“老年歧視”是天生的,在職場中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接觸并了解那些“老年人”,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蛟S也應該告誡那些硅谷中的“老年歧視主義者”,他們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天。
(斛摘自《世界博覽》2018年4月,黎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