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娟 汪新國 潘廣元
摘 要:為充分了解安徽省直播稻生產情況,該文在對全省13個水稻主產市及35個苗情監(jiān)測縣直播稻生產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闡述了全省直播稻生產現(xiàn)狀,分析了直播稻生產的利弊,提出了直播稻生產技術的對策與措施建議。
關鍵詞:直播稻;生產情況;調研;思考;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511;S1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2-0034-03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土地流轉的加快,農業(yè)生產經營主體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使得生產種植方式也在不斷變革,以直播稻、機插秧等為代表的輕簡化水稻生產技術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尤其是直播稻,安徽省各個稻區(qū)均有種植,且面積呈逐年擴大的趨勢。為此,筆者對安徽省直播稻生產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直播稻生產利弊,并對直播稻生產技術提出了對策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為農民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1 安徽省直播稻生產現(xiàn)狀
1.1 面積逐年擴大 2014—2017年直播稻面積連年增加,2014年全省直播稻種植面積為565666.7hm2,2015年為719266.7hm2,2016年為755466.7hm2,2017年約為846666.7hm2;直播稻占全省水稻總面積比例:2014年占25%,2015年占32.1%,2016年占33.4%,2017年占37%,全省各市均有種植。
1.2 種植對象以種植大戶為主 直播稻主要分布在農業(yè)勞動力偏少或經濟條件較好的我省沿淮及江淮地區(qū),以種植大戶為主,據(jù)初步統(tǒng)計,2015年大戶種植面積371333.3hm2,2016年408666.7hm2,2017年約464000hm2。分別占全省直播稻面積的比例為2015年51.6%、2016年54.1%、2017年54.8%。而雙季直播早稻多年來基本穩(wěn)定在80000hm2左右,雙季晚稻(以早翻晚為主,兼有受災后補改種的)直播在13000~17000hm2。
1.3 單產水平及效益分析
1.3.1 單產水平低于育秧移栽、機插稻 2016年直播稻早、中、晚稻(主要指早翻晚)單產分別為6004.5kg/hm2、7806kg/hm2、6565.5kg/hm2較栽(機)插(6375kg/hm2、8557.5kg/hm2、6960kg/hm2)分別低5.8%、8.8%、5.7%。
1.3.2 效益高于人工移栽,低于機插秧 由表1可知,直播稻用工為22.5個/hm2、勞務費4197元/hm2,移栽用工為45個/hm2、勞務費5175元/hm2,機插用工為21個/hm2、勞務費4146元/hm2。直播稻用工與機插用工接近,盡管較人工栽插減少用工21.5個,但節(jié)本僅817.4元/hm2,多年直播造成田間草害嚴重,田管難度加大。直播稻純收入7671.9元/hm2,較移栽、機插純收入(7165.5元/hm2、9003元/hm2)分別高506.4元/hm2、減1331.1元/hm2,綜合比較,機插秧作業(yè)效益優(yōu)勢明顯。
1.4 品種和稻作類型以常規(guī)稻和麥茬直播為主 品種上主要以種植糯稻、粳稻為主,常規(guī)稻比例要高于雜交稻,早稻品種主要有:嘉早系列、早秈系列、浙輻203、中早25、嘉興8號、中組3號、皖稻143等;中稻有:鎮(zhèn)稻系列、南粳系列、皖墾糯一號、太湖糯等粳(糯)稻、皖稻68,豐兩優(yōu)、Y兩優(yōu)、徽兩優(yōu)系列、及旱稻品種綠旱1號、滬旱15號等。稻作類型上主要是以麥茬茬口為主的單季粳稻和空閑田茬口的早秈稻,小部分地區(qū)也有以油菜茬、空閑田的中秈稻直播。播種方式上以旱整旱直播為主兼水直播、人工撒直播為主兼少數(shù)機直播。
2 直播稻生產利弊分析
2.1 直播稻面積逐年擴大的主要原因
2.1.1 種植直播稻能解決水稻生產種植關鍵季節(jié)用工難,省工節(jié)本、輕簡化 常規(guī)移栽稻的育秧、拔秧和插秧等工序,是密集性勞動,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很大。機械化育插秧成本較大,對一家一戶難以一次性實現(xiàn),而現(xiàn)在農村的勞動力主要以老人和婦女為主,身體條件和科技素質偏低,存在請工難、用工成本高等問題。隨著土地流轉的加速,規(guī)?;N植的大戶不斷增加,水稻直播省去了育秧、移栽等繁瑣的工序,緩解了勞動力緊缺的矛盾、減輕了勞動強度。目前插秧用工每工每天價格在750~3000元/hm2,一般直播稻大田每hm2從播種到收割可減少30個工左右。國家近年來雖然加大了對糧食生產補貼的力度,但稻谷價格卻一直低迷,同時用工、農藥、化肥、水電等生產成本卻大幅上漲,特別是勞動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導致水稻種植效益較低。據(jù)13個地市農業(yè)推廣部門調查統(tǒng)計,2016年直播稻、人工移栽、機插秧平均純收入7671.9元/hm2、7165.5元/hm2、9003元/hm2,而同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11720元,種稻平均收入僅占家庭人均純收入的3.8%~5.1%。因此,水稻產量的高低、收益的多少,對于絕大多數(shù)小規(guī)模種植農戶的家庭收入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農民不愿意在勞動強度大、季節(jié)要求緊、產品價格較低的大宗糧食生產上加大投入,導致“口糧田”現(xiàn)象增多,調研中不少小規(guī)模種植農戶表示寧愿種植直播稻少收750kg/hm2稻谷,也不愿意種植勞動強度較大、費時費力、投入成本高的育秧移栽(機插)稻。
2.1.2 直播稻易獲得較多的有效穗及相對穩(wěn)定的產量
直播稻沒有拔秧傷根和移栽后的返青過程,生長發(fā)育快,又因播種密度大,主莖成穗多,有效穗充足。而移栽稻在大面積生產中,往往因勞力不足導致栽插密度不夠、基本苗偏少進而影響有效穗,最終導致產量不高。因此,種植直播稻可以靠穗數(shù)即可獲得相對穩(wěn)定的產量,與當前我省大面積的生產水平(雙季稻產量6000kg/hm2,單季稻產量7500~8250kg/hm2)基本相當,多地區(qū)糯粳稻直播田產量可達9000~9750kg/hm2。從省工節(jié)本、綜合生產效益的角度,農民自愿選擇種植直播稻。
2.1.3 遇災時可作為減災補救措施選用 如沿淮行蓄洪區(qū)、江淮丘陵崗地缺水易旱區(qū)、沿江洪澇災后補改種,直播稻種植可作為一種避災減災措施。如2010年沿江稻區(qū)暴雨,使低洼區(qū)中稻受淹致死,不少農戶采取直播方式進行補救。2013年,貴池區(qū)早稻受到“倒春寒”的影響,導致田間爛種和出苗不足等現(xiàn)象,農戶采取了直播應急方式。
2.2 直播稻生產上存在四大隱患
2.2.1 溫光資源利用不足,單產、總產下降 因我省水稻產區(qū)熟制以一年兩熟為主,水稻利用育秧移栽的方式可在秧田期重疊利用30d左右的生長期,而在同一地區(qū)的直播稻必須選用熟期要早20~25d的早熟品種,因而單產潛力受到限制,一般在1500kg/hm2左右。如果一個地區(qū)全面改移栽稻為直播稻,將可能因單產提高受限制而影響到總產的穩(wěn)定和提高。特別是接小麥茬口的,由于播種期推遲,全生育期比手栽秧減少20~25d,比機插秧減少10~15d,營養(yǎng)生長期的縮短不利于水稻高產、穩(wěn)產。如果全省226.7萬hm2水稻全部改直播稻,全年稻谷將減產200萬~350萬t。
2.2.2 化學除草藥劑對土壤環(huán)境污染嚴重 直播稻田的除草完全依賴于化學除草,除草劑用量是人工移栽和機插秧的3~4倍,需要“一封二殺三補”,導致土壤殘留量嚴重超標。直播稻田除草難度與成本逐年上升,隨著草害類型的多樣性、復雜性,造成直播稻田草相復雜、草欺苗現(xiàn)象嚴重,部分雜草的抗藥性明顯增加,給苗期管理帶來較大困難。大面積生產調查,特別是旱直播田,草荒較嚴重,高的田塊達40%以上,導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長。除草劑用量不斷加大,不僅成本不斷提高,也對土壤環(huán)境帶來嚴重污染,導致土壤、水、大氣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且嚴重抑制接茬旱作的生長。不符合當前“三節(jié)”(節(jié)水、節(jié)肥、節(jié)藥)、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目標。據(jù)安慶市農業(yè)部門初步調查,直播稻田改稻蝦共生水稻田,一般3~5年都難以達到有機米要求,最關鍵一項是除草劑殘留量過大,不能達到品質要求。
2.2.3 雜草稻導致商品稻谷品質下降,影響總體效益
直播稻收割后遺留田間的稻谷,種子自然越冬力強,到第二年萌發(fā)出苗,且生長旺盛,影響大田當季水稻的生長。連續(xù)多年的直播生產,導致大量雜草稻種群數(shù)量不斷擴大、增加,無法用化學藥劑防除。導致收割后商品稻品質下降,影響銷售價格,且因灌漿不一致,籽粒成熟不完整,稻米品質差、整米率下降,總體效益下降。
2.2.4 生產管理上存在技術難點和瓶頸問題
2.2.4.1 因茬口季節(jié)和氣候因素,氣象性災害幾率大 早稻、早中稻直播易遭前期“倒春寒”影響,造成爛種爛芽毀種、出苗率下降。麥茬等遲茬口直播易遭后期“寒露風”影響,造成結實率下降,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后期強對流天氣易造成大面積倒伏等。以麥茬直播稻為例:2011年9—10月持續(xù)低溫,對雙晚稻及遲熟的單季晚粳直播稻影響較大。沿淮的部分麥茬遲直播稻,結實率僅50%左右,減產30%~40%。2016年10—11月一季稻主產區(qū)連續(xù)強降雨,導致10月后收割的一季稻收割、晾曬困難,部分未收割田塊出現(xiàn)穗發(fā)芽,倒伏現(xiàn)象。
2.2.4.2 播種后齊苗勻苗難,不利于秸稈全量還田 直播稻對整地質量和播種技術要求嚴格, 而大多數(shù)農戶在直播稻生產時,田面平整度、播種深淺、水分管理都十分粗放, 加上鼠害、鳥害影響,導致齊苗勻苗較難達標。前茬秸稈不能深埋,否則會導致出苗不整齊、僵苗不發(fā)棵現(xiàn)象,不利于秸稈全量還田。一播全苗技術的起點苗數(shù)的掌握難度較大,如早春直播大田受不穩(wěn)定的氣候影響大,出苗率和成秧率不穩(wěn)定,因而難以從播種量上加以控制,因而給整個栽培管理帶來難度。對全省雙季早稻面積最大的廬江縣調查,品種為浙輻001、浙輻203、早秈240;播種期為4月6—18日,播種量為67.5~100.5kg/hm2,平均成秧率僅為71.8%,變幅約為60.3%~83.5%。
2.2.4.3 群體肥水調控難,易受倒伏威脅 播種量過大,造成基本苗過多、群體過密,嚴重影響分蘗發(fā)生和個體優(yōu)勢的發(fā)揮,肥水管理不當,容易造成水稻中期群體偏大、苗體素質變差、且根系分布淺, 導致稻株抗倒性差。后期遇強對流天氣,倒伏風險增大。2014年貴池區(qū)觀前圩一承包大戶直播了5.6hm2早稻,受7月中旬臺風及雨水的影響,早稻全部倒伏,平均產量不到3000kg/hm2,近1.33hm2絕收。
3 直播稻生產技術的對策與措施建議
3.1 調整種植方式,加快發(fā)展標準化育插秧技術,逐步淘汰直播稻 調整種植方式,發(fā)展標準化集中育秧,尤其是發(fā)展基質育秧工廠建設,利用基質育秧可有效解決取土難的難題,省工省時,操作方便,利于加快機插秧推廣。重點扶持種稻大戶及規(guī)模經營組織,發(fā)展標準化育秧、機插秧;同時大力培育秧苗生產專業(yè)大戶,實行訂苗、訂插等訂單式社會化服務,解決千家萬戶育秧難的問題,從生產源頭逐步控制并最終淘汰水稻直播。區(qū)域上:一季稻區(qū)全面推廣機插秧。隨著近幾年機插秧技術不斷完善、成熟,一季稻區(qū)光溫資源較為豐富,季節(jié)安排彈性較大,無論是雜交中秈稻還是中粳稻,均可應用機插秧技術。雙季稻區(qū)目前推廣早機插晚拋秧、早晚雙季連拋模式。我省雙季稻是雙季稻產區(qū)北緣,溫光資源有限,茬口安排比較緊,季節(jié)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與一季稻比較,雙季稻生育期較短,需要依靠保證基本苗來增加有效穗數(shù),推廣、完善以早機插、晚拋栽為主體的栽培方式,適合雙季稻區(qū),可實現(xiàn)對直播技術的替代。同時現(xiàn)階段要大力示范推廣缽體苗機插秧新技術,以實現(xiàn)全省所有區(qū)域和早、中、晚稻作類型水稻機插及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全覆蓋。不管是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tài)環(huán)保、種植效益等方面,從長期生產發(fā)展來看,推廣標準化育插秧技術是我國水稻生產上最重要、安全的生產方式和舉措。
3.2 加大育秧基質生產、標準化育秧工廠建設的財政補貼、政策支持力度 抓住育秧關鍵環(huán)節(jié),長期實行集中標準化育秧工廠建設專項補貼政策,突出扶持基質育秧技術,降低農戶水稻生產成本,可有效推進工廠化育插秧。同時,也是當前我省開展秸稈綜合循環(huán)利用的良好途徑。為此,建議國家、省、市、縣各級政府、農業(yè)部門建立標準化育秧工廠建設專項補貼,進一步引導推動大戶、合作社大范圍建設規(guī)?;砉S、秸稈循環(huán)利用生產育秧基質廠等,建立并完善基質相關生產標準,確保育秧安全。大范圍推廣標準化集中育秧,積極推廣缽苗機插技術。
3.3 對現(xiàn)有直播稻生產技術的思考 直播稻生產對于糧食生產來說總體上是弊大于利,從技術推廣、安全生產角度看,建議杜絕推廣,但從農民自發(fā)種植角度看省時、省工又有其存在的一定合理性。因此,急需一些關鍵技術突破革新:一是開展直播機械研發(fā)的突破。開展機直播機械、技術攻關研究,形成農機農藝結合的配套技術,以機條播、穴播替代人工撒直播、以標準化直播替代老把式直播。二是加強直播稻除草劑研發(fā)突破,保障除草效果好、并對秧苗、土壤生態(tài)安全。以及直播稻田直落的雜草稻剔除等。在實現(xiàn)以上技術有質的突破后,確保對環(huán)境生態(tài)友好的條件下,方可大面積示范推廣。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