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明
摘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面臨吸引力不強、實效性不高等諸多問題。“問題式”教學模式旨在以問題為導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以此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實施思想政治課“問題式”教學模式,要從完善教材體系、實施項目化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5個方面入手,才能進一步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課主渠道的作用,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課;問題式;課堂教學模式;實踐
近些年高校思想政治課(下文簡稱思政課)教學改革舉步維艱,部分學生對思政課有一種本能的抵觸情緒,思政課育人成效不佳已是不爭的事實。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痹诋斀襁@個價值多元、思想激蕩、文化交融、觀念碰撞的時代,青年大學生面臨的許多思想困惑亟待解決。新時期如何進一步發(fā)揮高校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讓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是值得每位高校思政課教師深思的實際問題。
一、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直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呼聲不斷,改革舉措多樣,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不強、實效性不高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
1.教材統(tǒng)一。全國本科、高職的《思修》與《概論》兩門課教材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過多強調理論知識內在的邏輯體系,缺少了感性材料的有力支撐,令處于由感性思維階段向理性思維階段過渡的青年大學生,面對干癟缺乏生機的宣傳教育更加“望而卻步”。
2.授課內容與學生實際相差甚遠。授課方式不以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授課內容脫離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即使有的教師會結合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身邊的案例進行分析,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難深入透徹,一堂課下來學生仍然似懂非懂,教學成效不佳。
3.課堂互動較少。許多高職院校過分強調學習專業(yè)技能“立竿見影”的作用,而忽視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主張思政課教學應實行大班制授課,課堂組織基本上還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交流較少,課堂氣氛沉悶,常常表現(xiàn)為“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
4.考核評價單一。課程考核方式仍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參與教學過程,很難有效地鍛煉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應遵循的原則
要使高校思政課教學避免出現(xiàn)尷尬、被動的局面,關鍵在于要深化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對思政課教學掀起一場“課堂革命”,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思政課教師要始終樹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關注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所以,探索高校思政課教學新模式,具體應遵循以下3個原則:
1.以教材為綱是教學的前提。做好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tài)工作成為高校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嚴格以教材為授課依據(jù),努力找到理論知識與學生思想實際的結合點、切入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內心需求和思想實際,靈活運用講授、提問、演示、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當然,在教學中教師也不能一味地為滿足學生的興趣而脫離教材的內容,或照本宣科,而應把枯燥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努力讓學生聽得懂學得快,學得有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嚴禁教師拋開教材知識,在課堂上信口開河,給學生講一些不著邊際,甚至帶有煽動性的言語。
2.以生為本是教學的核心。面對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作為當代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學好一技之長,以便于今后就業(yè)。相當多的學生寧愿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學專業(yè)知識和掌握技能上,忙于報考各種各樣的技能證以及參加各類技能競賽,不太重視思政課的學習。針對高職學生的這些特點,思政課教學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滿足他們的內心需求,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困惑,讓他們感到學習思政課對自己有幫助、有好處,真正喜歡上這門課程。
3.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的基礎。課堂上師生之間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進行民主、平等、真誠的互動交流,打下良好的課堂教學基礎。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間才能充分地討論交流,真正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使教師有針對性地傳授知識,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因此,教師要徹底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平等交流。這樣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進行交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會高漲起來,教師所教的理論知識也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高校思政課“問題式”教學模式的策略探究
“問題式”教學模式,就是將教材內容整合成若干模塊,按專題化進行教學,以問題為導向,實施任務驅動,以學生為主體,師生課堂上圍繞問題互動交流,最終完成既定的項目任務。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為中心,以任務驅動、提升學生的能力為重點,以學生自主協(xié)作學習為關鍵。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深受學生歡迎。
1.完善教材體系,對教材內容進行優(yōu)化設計
高?!端夹蕖氛n內容涵蓋緒論和八大章節(jié),知識自成體系。根據(jù)實際,進行課程重構,完成模塊設計,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與優(yōu)化。_3本著“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原則,從大學生最關心、最容易出現(xiàn)困惑、最希望解決的問題人手,對《思修》教材內容體系進行重構,優(yōu)化整合。圍繞“道德”和“法律”兩個主題,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5大教學模塊,進行單元主題教學。采用項目主導,任務驅動的方式,把理論講授寓于能力訓練中,增強內容的可讀性、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灌輸式”學習為“主動參與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使思政課真正融入學生的內心。
2.以問題為導向,實施項目化教學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動機?!安粦嵅粏ⅲ汇话l(fā)。”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會自然形成,它與教師的啟發(fā)教學有密切關系。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fā)式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如在講解“愛國主義”這一專題內容時,可以設置“訪談身邊的愛國人物”“搜集古今中外的愛國故事”“搜尋愛國主義詩詞和歌曲”等一些項目任務。圍繞這些問題任務,把全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7.8人,各組成員分工明確,積極去完成人物訪談、收集案例、搜索圖片、制作課件等任務,學生們忙得不以樂乎!課堂上開辟“愛國人物訪談”“愛國故事講堂”“愛國主義詩詞朗誦會”等交流活動。這樣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思考,把歷史和現(xiàn)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學生們得到了實踐鍛煉,使思政課真正脫去說教的外衣,成為潤物細無聲的“春雨”。
3.借助微媒體,優(yōu)化教學手段
“互聯(lián)網(wǎng)+”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方式產(chǎn)生極大的促進和變革。思政課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tǒng)“書本+粉筆+課件”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對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與思政課教學進行優(yōu)化整合,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思政課教學”的模式,尤其是以“微信、微博、微電影”為代表的微媒體的產(chǎn)生,更是對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一次革新。對高校思政課來說,借助微媒體,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環(huán)境,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因此,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樂學”的環(huán)境,使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講解變得生動有趣,把學生帶人“引人入勝”的學習境地。而微媒體更能發(fā)揮這種技術優(yōu)勢。如在講解“法律教育”這個專題時,教師可以為解析一個法律問題而事先制作微課、微電影,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把原先生硬的法律條款變得通俗易懂,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同時,微媒體也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為師生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學習的平臺,師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進行“無縫”交流。手機微信眼下非常時尚,建立一個班級學生微信群,把所有學生都拉到這個平臺上,師生可針對某個問題、社會現(xiàn)象等進行探討,并發(fā)布作業(yè),進行調查問卷等。
4.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學習過程評價
思政課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較注重學習結果,“一紙定音”而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這其實是不科學的。“問題式”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對課程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一方面,要堅持學生自評、小組測評與教師評價三者相結合。小組測評是由每個小組長和其他2.3名學生共同組成考核小組,負責對本小組的同學進行考評;另一方面,要堅持學習過程考核與學習結果考核相結合?!皢栴}式”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考核評價,包括學生的課堂出勤率、學習討論、項目任務、作業(yè)完成等情況。學生的期末綜合考核成績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設定為:學生總評成績=學習、參與教學過程評價分*60%+學習結果評價分*40%。
5.強化實踐教學,提高思政課實效性
傳統(tǒng)思政課缺乏活力,理論教學缺乏應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一部分學生對思政課有抵觸情緒,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調查顯示,大學生更愿意參與實踐教學。開展多樣化的主題實踐活動更能為學生所接受,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增強思政教育的活力。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觀念,增加實踐教學的時間,包括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種形式。
(1)課內實踐。課內實踐主要有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演講、朗誦、演示、辯論等形式。這樣不僅可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在討論和辯論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樣的思政課就更具有吸引力。
(2)課外實踐。要依托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讓身處“象牙塔”內的大學生走出校園,參加一些社會實踐,讓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民情、黨情,增長才干、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這樣,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