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娟
摘 要: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朗讀,教師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詞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可以檢查學生語文的實際運用能力,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教學;方法
從教學的實際意義來看,初中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就應該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探究和關注的問題,因為它關系到教學的成與敗、得與失、優(yōu)與劣,關系到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學習語文,歷來都非常重視朗讀,特別是在教學改革的語文課堂更需要朗讀,因為語文是有聲的藝術,語言不是靜寂的符號,學語文而不朗讀是不可想象的。故而,加強課堂朗讀教學有著非常的現實意義。
一、示范朗讀
在語文課堂中,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培養(yǎng)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詞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教師要以嫻熟的朗讀技巧“示范”朗讀課文,以期開啟學生的心扉,將其率先帶入特定的境界,師生共同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和諧共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境,為朗讀作好情感上的準備。出色的朗讀就如同一首詞曲兼美的歌,營造出令人沉迷的藝術氛圍。重視教師的范讀,就要求語文教師一定要練好朗讀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熟練掌握朗讀技巧。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給學生一個高格調的藝術氛圍,才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感受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教師要通過朗讀,不斷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變“要我朗讀”為“我要朗讀”??鬃釉疲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逼鋵嵗首x作品本身內容的博大精深,表現風格的多姿多彩,表現手法的精妙絕倫,吟朗品味之中,學生自然會被作者所抒發(fā)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觸動,自然會被作品高超的藝術手法驚嘆折服,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體會到語文學習原來是如此的奇妙。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背景音樂和不斷流動的圖片,進行配樂朗讀,會使學生受到極大的感染與鼓舞,興趣會頓時高漲起來,進而也會跟隨著音樂仿生朗讀起來。再如老師也可以以獨特的朗讀方式與洪亮的聲音、充沛的感情,激發(fā)了在座的每一個人的熱情。
二、方法靈活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如果把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又有區(qū)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zhí)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huán)節(jié)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如美讀,即表情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往往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對于語言和意境較優(yōu)美的詩歌和散文較適合。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比照感悟。首先放錄音,要求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請學生朗讀,比照兩者的朗讀情況,可以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讀,從而領悟文章的內涵。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樂趣。再如分角色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對于戲劇作品和小說中的對話描寫的語段較合適。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我請七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來分別朗讀童話中的七位人物的語言,學生那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全班同學進入了情境,尤其是讀到皇帝的新裝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學生皺了皺眉頭,顯示出對皇帝的虛偽、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惡行徑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讀也應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可讓個別男女生分角色讀,可讓幾個小組的學生分角色讀。
三、精心指導
語文教師應說好普通話,這是講好課的前提。我是北方人,是在周圍人都說普通話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上中學后,語文老師發(fā)現我嗓音清脆,培養(yǎng)我朗誦、演課本劇的特長,我喜歡上了朗誦。大學畢業(yè)后站到講臺上,我的特長得到了充分發(fā)揮。我又培養(yǎng)學生朗誦、排演課本劇。我常常以動情的朗讀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學生喜歡上我的語文課,我更愿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認為,每一篇課文,不是都能找到專家的錄音磁帶,教師就要具備范讀的基本功。教師范讀得好,不僅對學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對學生有激勵作用。我以為,教師具有個性特點的朗讀,會對學生產生難以估計的良好影響。如文言文,學生盡管大多普通話比較準確,但能讀出一點味道來的實在很少。而教師范讀得好,能夠體現朗讀的某一方面特定要求,更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文言文的味道和氣息。我們能在教學中加強朗讀,會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靈敏的感覺,并在此基礎上悟出文中所闡述的內涵。比如,在講《春》這一課時,教師先不作詳細的分析、點評,播放輕音樂,配以幾幅春天的畫面,讓大家輕輕吟誦,盡情玩味,反復體會文字所蘊含的意義,并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進入美的遐思中,使課堂充滿了恬靜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諧的氣氛,春天的美麗讓師生陶醉,從而取得了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講清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只有掌握了朗讀技巧,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增強語感,達到朗讀的目的。朗讀技巧有很多,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教師自身對朗讀的知識要胸有成竹,對不同的課文,朗讀時的重音、停頓、快慢、語調等都應了如指掌。假如教師都能準確地朗讀并對學生進行指導,使他們讀好停頓、重音、輕音、語調,且掌握好語速、富有節(jié)奏感,那學生就可以在準確的、有感情的朗讀中獲得優(yōu)美的意境、縝密的思路,就能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把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融于聲音之中,通過朗讀觸摸心靈,引起共鳴,排除學生與課文之間的隔閡,達到身臨其境、忘我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萬召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08):112.
[2]葛鑫.淺談初中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意義[J].考試周刊,2018(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