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珺
摘 要 6月將至,朗晴小學校園內的幾顆鳳凰花開了。鳳凰熱情似火,作為花中的一角,它以自己獨有的色彩精彩綻放??此苹鸺t熱情的色彩,鳳凰花花語亦是有離別之意,那一抹赤紅代表的是無盡的思戀。六年級的孩子們和老師們在鳳凰樹下拍照合影,留下對校園無盡的卷戀和思念。是呀,六年了,孩子們從牙牙學語成長為花季少年。六年時間,轉瞬即逝,孩子們似乎還來不及清點背后那歪歪斜斜的腳印……作為語文教師的我慢慢陷入了思考,或許在這畢業(yè)之際,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將成長中最難忘最珍貴的時光用文字的方式記錄整理。在眾多可以記錄的記憶中,我選擇以“我”為切入點,嘗試著以學生回憶的視角,記錄自己童年中的“大事件”,讓孩子們再次發(fā)現(xiàn)自己,深入了解自己,充分表達自己。撰寫一份《我的自傳》,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將親自書寫的自傳體作文留給小學同學和老師們,讓彼此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留給自己,對自己的小學階段是一個很好的梳理小結;也可以送給即將見面的初中新老師、新同學一份特別的見面禮物。
關鍵詞 小學 課堂學習 課堂觀察
1教學現(xiàn)場
結合《課程標準》中第三學段的習作教學目標和六年級孩子銜接初中的習作訓練實際情況,我將這節(jié)作文課設計成四個板塊,慢慢創(chuàng)設情景打開孩子們的記憶之門,采取層層推進的方式,力爭孩子們真誠表達,理性思考,最后形成具有一定邏輯性的自傳體作文框架意識。
板塊一:自報“家門”——以親切的談話切入主題。
上課伊始,我以談話法切入主題。說道: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聊聊,不聊別人,只聊我們自己。老師先敞開心扉,你們最想了解老師什么呢?同學們一聽,立刻興奮起來,“剖析”老師,那可是平常少有的機會呀!孩子們紛紛舉手,如:是哪里人?喜歡讀什么書?多大年齡?有哪些愛好?體重多少斤?何時帶眼鏡?等五花八門的疑問一股腦兒傾斜而來。收集了孩子們好奇的問題,我進行簡單的“自報家門”。面對坦誠的劉老師,孩子們也都介紹起來:有的采用愛恨交加法,從喜好和厭惡兩方面介紹自己;有的采用說長道短法,從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介紹自己;還有的是名副其實法,說說自己名字的由來等等。
板塊二:盤點“大事”——以新穎的方式整理記憶。
我順勢切入:如果要想讓別人更了解我們自己,了解在座的你,還得進一步地來盤點人生的大事?我運用情感坐標圖的方式,將自身童年“大事”做示范盤點和講述:
3歲 踩火盆腳生泡(痛苦類)
6歲 怕打針而逃學(荒唐類)
9歲 第一個得一等獎(成功類)
12歲 飛入田間無處尋(趣味類)
從情感坐標圖的設計看,采用了星級標注深刻程度,簡單醒目,符合兒童的認識特點,能讓他們比較清晰判斷童年“大事”在記憶中深刻的程度;采用了年齡標注,降低回憶難度,讓孩子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整理;采用折線連接的方式,能將兒童零散的記憶串聯(lián)起來。
從教師盤點童年“大事”示范看,一下子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講述的過程根據(jù)學生興趣點交流,滲透小標題概括,按照時間順序盤點和從印象深刻點回憶,不知不覺孩子們聽著故事就學習選取獨特素材的寫法。
從學生盤點童年“大事”的狀態(tài)看,用坐標圖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內驅力,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起寫作需要,喚醒他們回憶、整理、篩選、提煉,在愉悅的狀態(tài)中完成盤點。學生的盤點的“大事”,就是一個一個情感的聚焦點,就是每個孩子獨特而寶貴的童年記憶。
板塊三:走進經(jīng)歷——以發(fā)現(xiàn)的方式深度思考。
接著,我引發(fā)學生連環(huán)式發(fā)現(xiàn):其一,那如何寫才能讓別人走進你的這一段經(jīng)歷,對你有更深刻的了解呢?老師選擇童年中深刻程度5顆星的一件事,邀請大家走進我的經(jīng)歷。其二,觀察老師經(jīng)歷,除了事情之外,還多寫了什么?其三,說一說老師為什么添加這一部分呢?此部分希望能激活孩子們的發(fā)現(xiàn)力,學習“事件+感受”的組合型寫作方法,培養(yǎng)真誠而理性的表達。
從課堂教學來看,采用了邀請孩子們走進自身經(jīng)歷產生共鳴;老師一句“還寫了什么?”采用角色轉換,讓孩子成為發(fā)現(xiàn)的主體,探究小結這種具有針對性的、組合式的敘事性寫作方法;再次的追問“為何添加這一部分?”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與表達。
從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來看,以往敘事性作文教學不強調反觀自己的感受,教師的追問促進孩子們不僅將自己成長歷程中事件記錄下來,還將自己從事件的現(xiàn)場抽離出來,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和成長的磨礪,嘗試在精神層面觀察反觀,理性思考與真誠表達。這是對以往故事性作文的一種提升和強調。從孩子的的分享中,看到了他們樸實而真誠的言語,反觀的感受和體會真實而富有意味。
板塊四:展望未來——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清晰構建。
在小學六年級升入初中的最后一個學期,篇章構思顯得尤為重要。借此,我采用了以“畢業(yè)獻禮”創(chuàng)設情景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孩子們意識到撰寫《我的自傳》具備幾重用途,激發(fā)他們從片斷到文章整體架構的組建和構思,形成清晰的寫作框架結構。
最后用微課梳理小結的方式,讓孩子們回顧和明晰了自傳體作文《我的自傳》來龍去脈。值得我竊喜的是孩子們都感覺到本次習作的用途廣泛,具有特殊的價值,能為畢業(yè)獻禮而滿足。
2馬后炮
反觀這節(jié)課,有兩點值得我再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其一,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本節(jié)習作課存在的問題就是時間不夠。習作教學設計時間只用了一節(jié)課40分鐘,在教學過程中,只能以點帶面進行教學,不能將《我的自傳》整個過程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節(jié),完整指導和展現(xiàn)。學生的書寫,也只能挑選一個段落和一個部分進行片斷練習。課堂中只進行了篇章結構的構思,卻沒有能開展練習,實在遺憾。我想,如果將教學分為兩或三個課時設計,就能把習作課上讓孩子們得更完整更全面更有力度的指導,學生在交流和分享階段也將更充分。其二,從收集學生課堂片斷作品看,班級孩子們都掌握了“事件+感受”組合式的寫作方法。但是,部分孩子回顧這件事情后,對事情教訓的認識、所獲得的道理和收獲,這樣深入理性的表達不夠深入。理性表達還可以多角度指導,例如:在平時的閱讀教學、習作教學中多加訓練;在本次習作課堂可以用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的方式,加強同伴間交流和學習,同伴學習更具有親和力、影響力;或許增加反思修改環(huán)節(jié),引導孩子在互相學習的基礎上,能激活自己的思考,牽動再次回憶和深入的理性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