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奉靖
【摘 要】目的:對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及治療措施作探討。方法:將納入對象臨床數(shù)據(jù)作回顧性分析。結果:48例患者中高齡31例64.5%、有合并癥28例58.2%、受傷機制(高能量損傷)25例52.1%、骨折類型(移位)24例50.0%;治療后患者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高于治療前,髖關節(jié)功能顯著恢復。結論:股骨頸骨折患者不愈合高危因素為高齡及有無合并癥、受傷機制與骨折類型;年齡≥60周歲患者可直接行關節(jié)置換術,若年齡<60周歲則應予以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可促使其髖關節(jié)功能充分恢復。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治療措施選擇
Analysis of high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nonun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Mu Fengjing(Shimi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Ya'an 6254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high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nonun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included. Results: among the 48 cases, 31 cases were aged 64.5%, 28 cases were complicated, and the injured machine was found in 28 cases. The score of Harris hip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nonunion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re old age, complication, injury mechanism and fracture type. Joint replacement, if the age is less than 60 years old, should be treated with hollow screw fixation, which can promote the full recovery of hip joint function.
Key words: femoral neck; fracture nonunion; high risk factors; treatment choice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5-03-0-01
臨床上約3.5%的骨折類型為股骨頸骨折,多數(shù)患者是因車禍所致,其骨折受傷機制尤為復雜。通常均選擇手術內固定方式治療,但人體股骨頸生理解剖學特殊,故出現(xiàn)骨折不愈合的風險極大,并有資料顯示:股骨頸骨折后約30%-50%患者出現(xiàn)壞死的情況。加上老年人股骨頸不愈合可能性大,年輕人發(fā)生股骨頸愈合的影響因素亦多,其再次治療方法的選擇不容忽視,需根據(jù)其年齡及其機體需求選擇的同時,亦應高度重視不愈合因素。故本次研究旨在對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及治療措施作分析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48例納為對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齡為18-79歲,均值為(30.18±5.36)歲;交通致傷31例、高處墜落致傷17例;納入患者病情均經(jīng)臨床病理學、影像學證實,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中內容均知曉,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了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患者,以及合并心、肝、腎等重大臟器疾病患者,并排除合并嚴重消化及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排除聽力/語言/精神障礙患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完善患者。本次研究中各項內容均經(jīng)院方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允許實施。
1.2 方法
1.2.1 高危因素分析方法 將48例患者各項臨床資料詳細整理,包括其受傷原因及程度、機制與有無合并癥等方面情況,將所獲相關數(shù)據(jù)作嚴格統(tǒng)計后全面分析。
1.2.2 治療方法選擇 經(jīng)統(tǒng)計研究中年齡≥60周歲患者31例,依據(jù)患者病情予以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選擇硬膜外/全身麻醉起效后,以健側臥位接受手術治療;常規(guī)消毒后于髖關節(jié)直外側切開5cm左右,將皮下組織鈍性分離后充分顯露關節(jié)囊;確保腿部呈內旋狀態(tài),并將關節(jié)囊、軟組織由股骨后逐漸剝離,看見小轉子暴露即可;于小轉子上1.5cm位置開始擺鋸截骨,將股骨頸截斷并用取頭器取出;對髓腔作徹底清理(主要是將髓腔中存在的松質骨全部清除),之后再行擴髓并徹底清洗,選擇適宜的股骨假體試模打入,并將股骨假體置入,待各項操作完成并檢查滿意,后置入引流管,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穩(wěn)定后關閉切口。年齡<60周歲患者17例,依據(jù)患者病情予以空心螺釘內固定術:經(jīng)C型臂X線透視引導打入導針3個,之后作正、側為透視觀察具體情況,將導針方向及其位置依據(jù)骨折情況作嚴格調整;嚴格測量需要的空心釘長度,并順著導針打入。
1.3 效果判定標準 隨訪3個月:選擇Harris評分對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作評估:總分值為100分,得分90-100提示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為優(yōu)、得分80-89提示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為良、得分70-79提示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為中、得分<70提示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為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獲各項臨床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以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 經(jīng)48例患者各項臨床資料分析得:高齡31例64.5%、有合并癥28例58.2%、受傷機制(高能量損傷)25例52.1%、骨折類型(移位)24例50.0%,可見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為年齡以及有無合并癥、受傷機制與骨折類型,通常高齡及有合并癥、高能量損傷、骨折移位患者出現(xiàn)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風險極大。
2.2 臨床治療效果 治療后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顯著,與治療前比較存在差異,P<0.05;其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高、治療優(yōu)良率高;見表1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多因車禍或者高處墜落以及重物砸傷等情況所致,大都為高能量因素造成,通常均是患者遭受極大撞擊后引起股骨受力,但其能量卻未能得以充分吸收,隨之便將此能量作用至頸骨而出現(xiàn)骨折。隨著交通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車禍發(fā)生率亦是持續(xù)上升,交通事故致股骨頸骨折發(fā)生率也隨之增加,故而醫(yī)學界對此種骨折類型的臨床治療亦是高度重視,可選擇的治療術式亦多,但術后患者極易發(fā)生骨折骨愈合的情況,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風險更大,其再次治療術式選擇亦尤為關鍵。故本次研究著眼于股骨頸骨折不愈合患者相關情況,對其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作分析,探討不同年齡段股骨頸骨折患者治療措施的選擇,以期為臨床上該癥的治療提供參考。
臨床上患者骨折類型經(jīng)確診后大都選擇髓內釘內固定治療,依據(jù)患者骨折情況予以牽引,如果存在其他損傷情況,則是先處理其他損傷并待其各項生命體征指標穩(wěn)定后行手術治療。通常內固定手術可確?;颊吖钦蹟喽搜\得以有效保護,并能夠獲得極佳的固定效果,防旋轉的生物學特點極具優(yōu)勢[2]。有資料顯示:股骨頸骨折經(jīng)內固定治療后常見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的情況,后續(xù)治療難度加大、情況亦尤為復雜。通?;颊叱霈F(xiàn)骨折不愈合時均需接受再次手術治療,并依據(jù)其病情予以適當?shù)闹补?關節(jié)置換手術,再次固定或者轉子下截骨與關節(jié)融合、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式均可治療股骨頸骨折不愈合,其中轉子下截骨術治療后患者股骨頭處需承受的壓力加大,出現(xiàn)股骨頭退變加快、股骨頭壞死發(fā)生率增加的情況難以預防;如果予以患者關節(jié)融合術治療,則會對患者的術后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臨床上多數(shù)患者并不樂意接受此術式[3]。
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通常適用于年齡≥60歲的老年人群,通常手術治療時可選擇人工雙動股骨頭置換術或者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此兩種術式具有不同的適應性及有效性。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增加了摩擦界面,人體能夠小范圍活動骨折/患病髖關節(jié),其各方面活動主要是內襯關節(jié),并不涉及外關節(jié)活動,故而假體、自身髖臼之間存在的摩擦被有效改善。但有資料顯示: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患者髖臼磨損情況發(fā)生率為26%以上,其可正常使用時間短于全髖關節(jié)置換。而此術式具有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小,手術所需時間短,各項手術操作簡單,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快等方面優(yōu)勢。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能夠有效治療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亦無需較長時間恢復,并避免了術后出現(xiàn)股骨頭缺血壞死或者骨不連的異常情況,術后能夠盡早下床活動,避免其因病情需要而長時間臥床療養(yǎng),故而引發(fā)的多種術后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病情恢復及其正常生理功能恢復造成影響。但此術式各項操作尤為復雜,并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通常手術治療前需全面評估患者的生理機能要求,多數(shù)情況下年輕患者并不樂意接受此術式治療。
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操作簡單,亦不會對骨折及其周圍部位軟組織、骨組織造成較大損傷,人體自覺異物感也小。此術式所選空心螺釘螺紋可與人體骨質充分咬合,其骨折固定的效果顯著,手術操作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亦無需剝離大范圍的骨膜,術后患者無需較長時間臥床療養(yǎng),能夠盡早下床站立、部分負重行走,對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有著積極作用,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其獨立生活能力,并不會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疼痛感折磨患者。有資料顯示: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效果顯著,其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其生活能力、疼痛程度等方面情況改善并無顯著差異,通?;颊呓^對臥床休息3個月以上時間,隨訪時可見X線下提示骨折線消失或者呈模糊狀態(tài),其骨折斷端存在連續(xù)骨痂通過,患者可扶著雙拐下地作適量的早期活動,以促使其髖關節(jié)功能得以充分恢復,但需注意的是若患者骨缺損情況較為嚴重,則修養(yǎng)及臥床時間需適當延長,以確保骨折斷端缺損情況充分恢復后才可作早期活動[5]。但此術式固定力量存在限制,用于骨質疏松性骨折或者伴有骨質疏松癥其他骨折類型患者時,所獲固定效果較差,故臨床上大都不用此術式治療年齡<60周歲的患者。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及治療措施分析得出,高齡64.5%、有合并癥58.2%、受傷機制(高能量損傷)52.1%、骨折類型(移位)50.0%,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階段實施了不同的術式再次治療,隨訪3個月后可見患者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明顯恢復。故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諸多,多見高齡、有無合并癥、受傷機制與骨折類型等方面情況,故患者經(jīng)內固定術式治療后需高度重視高危因素分析;應根據(jù)患者年齡實施不同的術式治療,以確保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充分恢復。
參考文獻
趙利炎.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6,33(5):1008-1009.
張煜.股骨頸骨折不愈合高危因素分析及治療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7,7(3):122.
劉福堯,劉承偉,吳聲忠,等.不同置釘方式修復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復位質量及股骨頭壞死率對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1(31):4983-4988.
高宗炎,高雁卿,鄭稼,等.中央柄設計對髖關節(jié)表面置換術后股骨頸骨折風險影響的有限元分析[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5,32(6):1384-1386.
史高龍,董啟榕,陳明,等.全髖關節(jié)置換修復髖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和股骨頸骨折:隱性失血的對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22(44):7092-7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