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榮 ,張斌
(1.北京市環(huán)境衛(wèi)生設計科學研究所,北京100028;
2.生活垃圾檢測分析與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28)
2016年,丹麥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為777 kg,位居歐盟各成員國之首。然而,丹麥并未被這一環(huán)境問題所困擾,原因在于近年突出實施“分類收集”和“源頭減量”。
1997年,丹麥規(guī)定了“所有可燃性垃圾必須作為能源再循環(huán)利用”的治理對策,禁止填埋可回收垃圾和可生物降解垃圾,以保證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的循環(huán)再生。丹麥環(huán)境部還指導制定了《丹麥2005—2008年廢棄物戰(zhàn)略規(guī)劃》,對垃圾在源頭減量的基礎上,實現垃圾資源循環(huán)再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丹麥已逐漸將垃圾處理的重心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減量”轉變,實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再利用。
丹麥的垃圾末端處理方式主要有再循環(huán)利用、焚燒、填埋等。丹麥于1986年制定和實施了生活垃圾處理收費的法令,實行“從量收費,從類收費”。生活垃圾必須進行分類,垃圾材料進行再循環(huán)利用,剩余的不可燃不可利用的垃圾再被送到垃圾焚燒場,焚燒余燼部分或無法焚燒的部分才允許被填埋。
首先,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按容器收費,即每戶家庭使用統一標準容積的垃圾收集容器,規(guī)定裝滿一桶的具體費用,然后按照桶數來計算最后的總費用。而且,丹麥對已分類和未分類垃圾進行區(qū)別定價,已分類垃圾收費低,混合垃圾收費高。這樣的收費方式自發(fā)地促使居民為了減少垃圾產生量而回收利用一些垃圾。自覺地尋求各種垃圾的再循環(huán)利用價值[1]。
丹麥的垃圾處理稅的高低也是按不同處理方式制定的,垃圾填埋收稅最高,垃圾焚燒稅次之。丹麥的填埋稅和焚燒稅自1987年1月1日施行以來,旨在逐漸減少垃圾填埋和焚燒的比例,增加再循環(huán)利用的比例。1987年,填埋稅率為垃圾40丹麥克朗/t(約合5歐元/t),1993年增加至160丹麥克朗/t(約合21歐元/t),2010年為475丹麥克朗/t(約合64歐元/t)。為了避免和減輕有毒有害垃圾對環(huán)境的污染,丹麥的部分城市還對回收鉛蓄電池和廢舊輪胎進行補貼。生活垃圾焚燒稅在2010年后改為根據垃圾產生的能源量收稅,具體為59.8 丹麥克朗/GJ(約合 8 歐元/GJ)。
丹麥居民為了減少因垃圾產生處理而支付的稅率,開始積極進行垃圾分類,主要是“源頭減量”。這時,為了督導和幫助丹麥居民進行“源頭減量”和“垃圾分類”,特制定了《丹麥無垃圾計劃(2013—2018)——回收更多、焚燒更少》和《丹麥無垃圾計劃(2015—2027)——垃圾源頭減量》[2]。前者主要是進行垃圾分類再循環(huán)利用方面的管理[2]。后者則是垃圾源頭減量戰(zhàn)略。他們共同管理、各司其職,力求使資源利用更有效。
《丹麥無垃圾計劃(2013—2018)》[3]包含了丹麥2013—2018年的垃圾管理整體規(guī)劃。旨在鼓勵民眾提高再循環(huán)利用垃圾量,以減少焚燒。丹麥政府在該計劃中規(guī)定:到2022年,50%的居民生活垃圾將被再循環(huán)利用,力爭到205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擺脫石化燃料的國家。
經過幾年的規(guī)劃實施,收到明顯的效果。從2013—2015年,丹麥居民垃圾再循環(huán)利用量逐年增加,增長幅度明顯。而焚燒量和填埋量逐年降低。詳見表1。
表1 丹麥2013—2015年居民生活垃圾終端處理情況[4]
在這個整體規(guī)劃實施之后,針對源頭減量,丹麥政府又推出了《丹麥無垃圾計劃(2015—2027)》用于2015—2027年的垃圾管理規(guī)劃。其中主要對居民消費行為的改變和居民4種垃圾類型進行源頭把控,具體是食物垃圾、織物垃圾、電子產品垃圾和包裝垃圾,從而實現真正的“源頭減量”。
日常的每次購買和消費行為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垃圾。每位丹麥居民若消耗20 t原材料,產生的生活垃圾就約有747 kg。這使得丹麥成為世界上人均資源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最大的生活垃圾產生國之一。日常生活中每花費1 000丹麥克朗(約合134歐元)購買產品,就會平均產生9 kg的家庭垃圾。
2.1.1 采用兩條生態(tài)標簽保證產品的環(huán)保性
丹麥官方制定了兩條生態(tài)標準,即各種產品從產生—制作—消費的各個源頭把控垃圾的產生。現今,丹麥兩個官方認可的生態(tài)標準是“歐盟生態(tài)標簽”和“北歐白天鵝標簽”。至2012年,這兩個標簽分別覆蓋30~70個產品領域。丹麥居民可以購買8 000多種經過認證的商品。由于丹麥距挪威和瑞典較近,在文化和政治上更貼近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所以丹麥居民更認可北歐白天鵝標簽。生產商選擇其一標簽,取決于目標市場在哪里。也可以兩個標簽都認證。
2.1.2 實現資源共享與加大購買補貼
丹麥各地區(qū)自發(fā)形成居民協會,制定“共享計劃指南”,鼓勵居民共享自身已有的物品來減少消費,減少垃圾的產生。共享的東西很多,如用于度假的房子、園林工具、生活修理工具等。平時不經常用到的東西都可以共享。當地的環(huán)保購買愛好者還自建了購買補貼基金,用于補貼裁縫店或修理店等,鼓勵居民衣服或電器破損或損壞后,積極去店里修理,再繼續(xù)使用。
2.1.3 開展教育活動
學校會給學生發(fā)放《關注垃圾》的教材,經過5次活動課來指導學生知道什么是垃圾;家里和學校有哪些垃圾;垃圾的用處;引導學生討論:“如果將你放到一個荒島上生活兩天,只能帶垃圾,你帶哪種垃圾?”從而讓學生從小就知道“垃圾也是一種資源”的理念,最終實現綠色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
2.1.4 推動公共采購循環(huán)經濟
在丹麥,公共部門每年花費約380億歐元購買商品和服務。為提高這一龐大體系中的資源使用效率,丹麥政府計劃改革國家公共采購體制,推動公共采購循環(huán)經濟。集成的公共采購可以增加對循環(huán)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從而減少環(huán)境損害,節(jié)約公共資金和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生產成本。丹麥政府發(fā)起“綠色公共采購項目”(GPP),改革公共采購方式來支持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通過伙伴關系,成員整合采購政策,遵照循環(huán)經濟標準延長產品壽命,循環(huán)使用材料。GPP伙伴關系指的是丹麥地區(qū)、直轄市以及環(huán)境與食品綠色部的政府部門之間,圍繞具有共同目標的公共綠色采購形成的一個自發(fā)合作倡議。伙伴關系主要內容包括能力建設、分享知識和經驗。目前GPP擁有14個合作伙伴,在11個具體的產品類別中達成一致的綠色標準。標準包括再循環(huán)、化學品數量、產品使用壽命和所有權總成本,以及其他所有與循環(huán)經濟相關的規(guī)定。
在2014年丹麥政府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每個家庭每年平均會丟棄大約106 kg的食物,約合392歐元。比如一些烘焙商店,由于烘焙技術問題而導致的食物大小或形狀等賣相不好的食物也會遭到丟棄。在丹麥,每年約有2.9萬t的面包和糕點被丟棄,主要原因是數量超出了人們的實際需求。所以,丹麥制定了食材從“產生到消費”的食品供應價值鏈管理。具體將對五類食物進行產品供應鏈監(jiān)管:(1)肉類及肉制品;(2)奶類及乳酪制品;(3)烘焙食品;(4)干貨;(5)水果蔬菜類。如牛奶在產生過程中,如何生產、儲存、運輸,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制成各種奶酪的過程中,如何減少原料的使用而達到最大的食用部分;在批發(fā)和零售中,如何保存和展示分切商品而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如何改變烹調方式來盡量減少奶酪的浪費;在購買奶酪時,盡量按照個人的實際需求,少量多次購買,不會因購買太多而造成食物過期而扔掉,最終造成“食品垃圾”。丹麥政府還希望民眾明確食品包裝上的保質期標簽,只是說明在這個期限內,食物可以保證最佳的口感和營養(yǎng),過了期限也可以食用。經研究,丹麥食品供應鏈管理,每年能避免71.6萬t食物浪費,從初產生階段可避免大約14%的食品浪費,從處理階段可避免大約19%的食品浪費,從批發(fā)和零售階段可避免大約23%的食品浪費,從家庭消費階段可避免36%的食品浪費。
時裝和紡織業(yè)是丹麥最大的出口產業(yè)之一。在2012年,工業(yè)出口總額約為330億丹麥克朗(約合44億歐元)。同時,丹麥居民每年購買和使用的衣物及其他紡織品,在2003—2010上升了36%。平均每人每年消費16 kg的紡織品,其中50%的衣物既做不到不回收,也不重復使用,最終作為垃圾焚燒。
丹麥的生產商是否申請歐盟的生態(tài)標志完全是自愿的。在丹麥,已經貼上“生態(tài)標志”的紡織品制造公司已從2005年的70家增長到2014年的500家。該方案鼓勵生產商去設計環(huán)保產品,限制化學品的消耗,使用更多的有機棉,并在技術可行的情況下在所有材料類型中含有一定數量的再生纖維。其評價標準涵蓋紡織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huán)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從纖維種植或生產、紡紗織造、前處理、印染、后整理、成衣制作、穿著使用乃至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可能對環(huán)境、生態(tài)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具體有:關于紡織品原料的標準;關于紡織品生產過程及產品本身的標準;關于產品耐用性的標準等。
在丹麥,每年都能從居民家庭中收集大約7.5萬t電子垃圾,人均產生量為13~15 kg/年。鑒于垃圾再生資源管理,這些垃圾基本上是被再循環(huán)利用。
在此計劃中,丹麥政府部門將對電子垃圾再循環(huán)利用和修理的障礙進行調研,對其潛力進行挖掘,并鼓勵電子產品生產一線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積極參與進來,為此編制了不同的方案,制定出不只是丹麥適用,在歐盟中也通用的電子垃圾重復適用標準,從而確保電子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能高質量、更環(huán)保地使用原材料。具體工作包括對耐用性的要求、備件的使用和維修。在業(yè)界,促進電子設備生產者自愿簽署生態(tài)責任協議,這樣可以強制通過修復、軟件升級或是更換極個別損壞的組件來不斷延長產品使用壽命。通過對歐盟RoHS指令的修正,包括有對電子和電子設備中溴化阻燃劑的評估,禁止在電氣和電子設備中使用有害物質的措施。
2012年,丹麥包裝材料總消費量約為89.5萬t,相當于年人均160 kg。為了使包裝材料便于收集、重復使用、回收利用(包括再生),并針對特定類型的包裝進行檢查活動,以使企業(yè)在產品包裝方面的選擇更多。建議使用如下類型的包裝材料:材料再生型包裝、能源回收型的包裝、合成型包裝及可生物降解包裝。
在我國實施強制執(zhí)行垃圾分類政策還是有必要的,應首先從法律、制度上入手,制定出合理的、相互制約補充的法律制度,并加大垃圾不分類的處罰力度。這樣,一則有助于分類的垃圾可以更好地得到再循環(huán)利用,二則也可以從末端垃圾處理來幫助前端的垃圾分類,從而實現源頭減量。
將我國原有的衛(wèi)生費、物業(yè)費等居民繳納的費用細化,并適當提高居民相關的垃圾處理費用,使居民知道哪些費用用于垃圾焚燒、哪些用于填埋,并規(guī)定若能實行垃圾分類,將減免這些垃圾處理的費用,還能給予一定的獎勵。通過這樣的經濟手段來促進居民積極響應垃圾分類制度。
很多時候,居民將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桶,但是垃圾運輸過程中卻將其混合一起,根本沒有實現垃圾分類的目的。久而久之,垃圾分類也無從談起。丹麥人均垃圾產生量在歐盟成員國中是較高的,但該國采取各種措施從源頭減量,如延長各種產品的使用期限、減少食品浪費等。我國應該學習其先進的做法,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用途,鼓勵民眾捐獻衣服或其他不用的二手物品,實施“光盤行動”等。
從丹麥政府發(fā)布的計劃中,將對兒童的垃圾分類教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專門編寫教材,在課堂教育孩子從小實現環(huán)保綠色的生活方式。其中,“如果去荒島生活你帶哪種垃圾”的話題,將會引發(fā)我國居民深入的思考。通過學習“垃圾也是一種資源”的環(huán)保理念,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垃圾分類處理的必要性,并加強對垃圾分類的知識教育,建立環(huán)保意識,減少垃圾的產生。
[1]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Countryfactsheet[R/OL].EuropeanEnvironment Agency,2016.https://ec.europa.eu.
[2] The Danish Government.Denmark without Waste II—A Waste Prevention Strategy[R/OL].The Danish Government,2015.http://eng.mst.dk/air-noise-waste/waste/denmarkwithout-waste-ii/.
[3]The Danish Government.Denmark without waste—Recycle more,incinerate less[R/OL].The Danish Government,2013.http://eng.mst.dk/air-noise-waste/waste/denmark-withoutwaste/.
[4] The Danish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gency.Waste Statistics 2015[R/OL].The Dan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17.http://mst.dk/service/publikationer/publikationsarkiv/2017/aug/waste-statistics-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