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仲華
【摘 要】 古人讀書講究大聲朗讀,過去的讀書人是有著讀書讀出聲音的傳統(tǒng)的,為什么要讀呢?南懷瑾說,讀出聲音來能培養(yǎng)人對書的語感,語感是幫助記憶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 大聲朗讀;朗讀教學;小組探究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讀書”被稱為“看書”,殊不知,一個“讀”字體現(xiàn)了多少古人讀書的方法,古人讀書講究大聲朗讀,過去的讀書人是有著讀書讀出聲音的傳統(tǒng)的,為什么要讀呢?南懷瑾說,讀出聲音來能培養(yǎng)人對書的語感,語感是幫助記憶的重要方法。
筆者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到,文言文的地位越來越高,特別是考試中,教師非常注重文言文教學,但大部分老師教學文言文基本沒有朗讀,還是傳統(tǒng)的老師在上面講文言釋義,學生在下面記錄的模式,隨后學生進行識記字義句義。筆者在剛工作時也是這樣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間一久,便發(fā)現(xiàn)了問題,學生背也背了,工夫也花了,但效果卻很差,記憶的速度慢,遺忘卻很快,學生背得累,老師檢查得也辛苦。
經(jīng)過思考琢磨,我決定將朗讀運用到教學中。上課伊始,分多種形式朗讀,個別讀,集體讀,分組讀,先將一篇文言文讀通、讀順,第一課時主要用來朗讀,奉行不讀得滾瓜爛熟絕不開講的原則。此后經(jīng)多方研究探討,筆者認為朗讀文言文不僅可以加強記憶、理解,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獨特的美感。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四字對偶句搭配六字對偶句,節(jié)奏變幻,筆法靈活,清新流暢,如瑤琴,似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盤,確實是培養(yǎng)學生誦讀興趣的佳作。
文言文的美不僅體現(xiàn)在韻律上,還體現(xiàn)在簡約上,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绷攘仁?,闡述宇宙萬物生發(fā)變易之哲理,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遠,言簡意賅,無他可比。古文以最簡單文法表達極豐富之內(nèi)涵,就像圍棋一樣,以最簡單規(guī)則包含千變?nèi)f化之策略。以少勝多,以簡馭繁,這和東方的審美標準是緊密聯(lián)系的,針對這種特點,在教學時,思考就成了學習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方式。
學生自主思考文言文的釋義、內(nèi)涵,遇到特別困難的難于理解的,教師適當點撥,而不是傳統(tǒng)的老師將字字句句嚼爛了喂給學生,嚼爛了是易于消化,但卻沒有了原來的味道,也就是所謂的文言味,文言文的精髓都給嚼沒了,剩下的就只有字,只有句,真成了“有字無味”?;谶@一認識,教師在教文言文時一定要放手,要相信學生的潛能,不要包辦,將繁瑣串講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時間思考。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借助工具書,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詞、語句,如有困難,自讀結(jié)束后提出來供大家討論,簡單一點的,其他學生幫助解決,較難的師生共同解決,有效避免繁瑣串講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減輕了課堂文言字詞教學的負擔。第二,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在課上堅持讓學生自讀,讓他們自己投入閱讀實踐,直接感知課文,才能培養(yǎng)他們主動求知的能力。第三,小組探究,適當點評。 “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如果真正落實到文言文的課堂上,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關鍵是如何有效操作。小組探究有利于充分發(fā)揮群體學習的優(yōu)勢,使學生在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收到最大的學習效益。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自己探究,創(chuàng)新思維慢慢就得到了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做適時的綜合提升,如關鍵句的點撥,段或篇思想內(nèi)容的明確等,教師的這種提升,無疑會讓學生有豁然開朗之感,從而產(chǎn)生繼續(xù)學習的欲望。
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尤其要重視學生自得、自悟和語感培養(yǎng)的經(jīng)驗,因此,認真總結(jié)、繼承和發(fā)揚這些寶貴的經(jīng)驗,并把它提到理論認識的高度,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應該成為當前文言文教學改革首先要好好研究的一個課題。
【參考文獻】
[1] 汪愛華. 淺談文言文的朗讀教學[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9).
[2] 張麗仙. 善用朗讀,提文言文教學效果[J]. 考試與評價,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