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曦
摘要:歷史學科無論是學習內容還是學習方式,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很好的給予指導,不僅能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會對學生良好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初中的歷史課程,跨越的時間長,內容瑣碎,涵蓋的范圍廣,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是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創(chuàng)新;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3-0195-01
1.樹立正確的歷史教學觀
傳統的應試教育使中學歷史課成了"死記硬背"的代名詞,學生筆試成績成了學校、教育部門評價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也是教師衡量學生學習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人們認為歷史學科的作用就是升學考試可以湊點分。于是歷史教學主要就是教師把教科書上的內容,反復地給學生講解,反復地出題讓學生練習,要求學生把那些"考點"背得滾瓜爛熟,根本不管學生人文素養(yǎng)及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素質教育要求歷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觀和教學質量觀,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優(yōu)秀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衡量歷史教學得失的標準,把學生終生發(fā)展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基礎學科,學習這門學科要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學習方法和技能,尤其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yǎng),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雖絕大多數學生將來都不從事與歷史專業(yè)有關的職業(yè),但學歷史可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對世界和人生的正確態(tài)度,學會如何生活、學習、交往,可使學生具備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民主意識和進取精神,具有頑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等,這就能使學生終生受益,這才應該是我們學習歷史課的目的。
2.內外兼?zhèn)浣虒W過程中注重學生心理
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這個大目標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在教學方法、教學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同時也不能忽略學生心理上的變化,很好地掌握學生心理也有利于歷史教學,使學生主動愛上歷史學習。
初中正是學生心理上由兒童蛻變?yōu)樯倌甑碾A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比較敏感,一方面活潑好動,造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另一方面通過網絡、電視、書籍、報紙等各種媒體接受的信息很多,可能教師上講到某一個歷史課題的時候,他們已經從電視或其他媒體上有了解了。很多學生就開始自以為是,不注意聽講,認為已經掌握了知識,實際上可能在對這些知識上存在偏頗甚至錯誤的了解。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如何將學生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呢?絕對不能一開始就全部否決學生,這樣對他們是一種打擊,現在的學生心理承受力比較低,直接否定無疑是一個打擊,會傷害他們的自尊,還有可能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先聽他們講述自己了解到的知識,然后結合課本上的史實,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辨別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分析、辨別事物真?zhèn)蔚哪芰Α?/p>
3.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但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體現在學的方面,體現在學生認識的轉化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上。如果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學協調有效地進行。因而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任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里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誤區(qū)。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確實發(fā)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學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提供的現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遠不成熟,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初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能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偏差。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zhí)引向正軌。
4.總結規(guī)律,正確引導
學生之間的先天智力差異是不大的,而學生學業(yè)最終結果的差異卻是很大的,這是因為學生學習習慣方法等因素導致學業(yè)差異的擴大。怎樣有效的使學生迅速高效的學習,少走彎路,教師的指導作用地位日顯重要。新課程對初中生不強化知識的系統性,但是它不否認學習知識的系統性,這實際上對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學會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對學習過程的知識要經過歸納、整理、細化,最終掌握并學會運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引導、示范,把方法教給學生。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雖不像數理化等自然學科那樣有定理、公式可循,但歷史的發(fā)展也有其普遍性規(guī)律,許多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往往有驚人的相似,歷史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概括和總結,找出規(guī)律。如學習中國古代史部分,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把歷代王朝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原因進行歸納,以發(fā)現其共性:統一和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調整統治政策: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科技的推廣;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經濟發(fā)展的經驗;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當然,在掌握共性的同時也要注意把握每個朝代的個性,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變通"??傊?,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作整理歸納,從中總結出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以便學生輕松的學習,掌握運用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