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穎明
【摘要】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切實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可從以下途徑做起:緊抓文本的語言文字訓練,引領學生形成個性化閱讀體驗,架起文本與生活的橋梁,促使學生在生活中閱讀更多的文本,形成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學積淀。
【關鍵詞】回歸生活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文本 生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A-0114-02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求教師在尊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讓學生更深刻體會語言文字的思想情感,達到人文教育的目標。正如特級教師竇桂梅所說的:語文本來就是一種交際工具,當然具有工具性。而詞語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疆域和思維視野,決定了一個人的終極關懷和生活情愫。語言是存在之家,所有的人文精神不能不通過詞語保存下來,語文又天然具有人文性,這是母語的特質決定的。這兩者根本不能割裂開來。從廣義上說,“聽說讀寫”就是語文的工具性內容,而借助“聽說讀寫”所表的情、所達的意,自然就是思想人文等因素了。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可以借助拼音讀懂一篇課文,大約也能說出文中所表達的內容??墒沁@對他們而言是不足的,要讓他們逐步學習閱讀,愛上語文,語文教學就必須腳踏實地,既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又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感受語文,然后再回歸文本,去讀更多的書,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
一、利用文本語言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閱讀體驗
語文教學需緊緊圍繞文本,抓住文本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品讀詞語,在此過程中,再引導他們去感受文本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并與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互相結合,形成個性化閱讀體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共鳴。比如,在上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時,筆者就深有體會。
這節(jié)課筆者先要求學生默讀,告訴學生默讀就是不出聲地讀。于是,學生默不作聲地認真閱讀起來。這時,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一名學生邊讀邊動筆,于是問他:“你為什么動筆?”他很認真地回答:“我在給自然段標序號呀,我還在劃出這一課的生字,看到一個劃一個?!惫P者表揚了他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精神。這樣,其他學生也跟著動筆默讀了。讀完后,筆者問:“這篇課文講了什么故事?”學生小甘站起來,大聲地把整個故事復述了一遍。該生講的故事雖然有點啰嗦,卻抓住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完整地表達了出來。筆者表揚了該生,繼續(xù)提問:“從小甘的回答中,我們知道卡羅爾喜歡小貓,于是在報紙上登廣告。登廣告的目的是什么?”學生馬上回答:“得到小貓?!保◣煱鍟旱眯∝垼┕P者追問:“是得小貓嗎?”有學生馬上補充:“是為了要小貓!”(師板書:要小貓)同時筆者對學生說:“‘得是白話語法,要培養(yǎng)語感,就要說標準的普通話哦?!比缓笾该成x相關的三個自然段,并要求其重點讀廣告的內容。讀后筆者引導學生分享讀書體會:“你從中明白了什么?”有學生很快談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廣告的最后一句很有禮貌?!庇袑W生說:“我從‘非常需要一只小貓中的‘非??闯隹_爾很喜歡很喜歡小貓?!边@時,筆者引導他們思考:“你上學需要什么?”學生有的說需要筆,有的說需要書包,有的說需要課本?!澳强_爾需要什么?”“很想要一只貓?!薄罢f明她怎么樣?”“她需要貓就像我們需要學習工具一樣重要?!薄霸倩仡^讀第一自然段,明白‘一直就可以了解卡羅爾對貓的喜歡!”這樣的教學,在基于語言文字訓練的前提下,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lián)系,讓學生逐步走進文本,逐漸進入這個可愛的故事。
二、架起文本與生活的橋梁
語文學科與別的學科不同,在上課前,需要教師自己去尋找可教的語文元素,讓學生能一課一得,而不是按照教參照本宣科。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先找到可教的語文元素,如識字、寫字、學詞、讀的技能、閱讀理解、聽說訓練等。在找到語文元素時,教師還要根據一定的原則進行篩選,最后根據課時目標,尋找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元素,設計成綜合實踐活動,并要預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不同問題的相應對策。
文本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作者通常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fā)進行創(chuàng)作,描寫了一個平凡的世界,這個世界和人們身邊的世界一樣的真實,一樣的生機勃勃。因此,我們要為學生搭建文本與生活聯(lián)系的橋梁,讓它飛架學生的心靈之上,讓學生都能走過去看一看。
(一)找準情感的融合點,讓文字變成生動的畫面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本,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品味、體會。在引導學生品讀時,要注意抓準作者的情感,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能夠相融。這個融合點應該是學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找準了這個情感的融合點,引領學生回歸生活便輕而易舉。
還是以《卡羅爾和她的小貓》為例,在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學生基本上都知道卡羅爾非常喜歡貓。這樣,故事才會發(fā)展下去,才會有一波三折的變化。所以,在選擇情感的融合點時,筆者選擇了“貓一只一只地來到家里,家里到處都是貓”一句啟發(fā)學生想象:“你找到了哪些句子證明貓很多呢?”學生一個一個地讀出課文的句子,有的說:“‘好多貓在鋼琴上跳來跳去,所以鋼琴才會丁丁冬冬地響成一片——他家里有琴,知道這是很多貓才能達到的效果。”筆者表揚了該生善于聯(lián)想。有的說:“卡羅爾家里的貓真的很多,打開抽屜——喵!(全班大聲學貓叫);打開鞋柜——喵!打開門——喵!開窗——喵;洗澡間——喵!廁所——喵!寫作業(yè)打開書包——喵!”全班大笑,開心得不得了。
此時,筆者啟發(fā)學生想象:“想想,卡羅爾的家里到處都是貓,都有什么貓呢?”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有黑白相間的貓,金黃色的貓,白色的貓,貍貓(有一名學生還講了個自己見過的貍貓的故事),黃黑相間的貓(像只小老虎),還有波斯貓、加菲貓……全出來了!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們同樣喜歡貓。原來,找到一個讓學生可以說話、可以描述自己生活認知的機會,他們會創(chuàng)造出那么多的驚喜!
讀完了課文,內容也講完了,就該問問學生的學習體會。有的學生說他想起了以前照顧一只小狗的經歷,因為他對小狗付出了愛,所以小狗和他成了好朋友(該生的體會與課文的主題不謀而合),有的學生說了自己和小鳥的經歷……教師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都有一顆愛心,它和文中所要表達的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主題多么契合。
(二)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從中領悟知識
有些課文是科學性的說明文,通過一個故事或者一個實驗來講述生活常識,揭示科學道理。學生缺少生活體驗,對于嚴謹?shù)恼f明方法不感興趣,僅通過文字的閱讀,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課文,如何讓它文采飛揚?筆者認為,最好是讓學生邊讀邊動手。
比如,《動手做做看》一文提到了法國科學家朗志萬給孩子們做的一個假設:一個裝滿了水的杯子,放進任何的東西,水都會漫出來。如果放進去的是一條金魚,卻不會這樣,這是為什么呢?上課時,筆者把金魚帶進了課堂,讓學生動手做做看。教學時,筆者先抓住朗志萬的三句話,引導學生理解。第一句:放進任何東西,水都會漫出來。筆者讓一名學生上來放了一支鉛筆,結果水沒有漫出來,學生從中明白,因為鉛筆輕,比水的浮力輕,所以浮在了水面上,并得出結論:朗志萬的第一句話就有問題了。筆者隨后讓另一名學生丟一塊橡皮進去,“咚”的一聲,水真的漫了一點點出來。筆者用手探進去撿橡皮,水頓時流了出來,全班學生都笑了。這個小實驗讓學生充分理解了什么叫“漫”。
回頭再來看朗志萬的第二句話:“如果……”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有學生說這是指如果把金魚放進水里,水不會漫出來。筆者讓學生抓住“如果”這個詞,說一說自己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這只是朗志萬的假設,并不是真正的事實?!斑@是為什么呢?”筆者假裝聽不懂學生的回答,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告訴筆者答案:魚鱗可以吸水啊,金魚喝水多啊……接下來就是做實驗了。筆者讓兩名學生把一條金魚倒進滿滿的水中。“嘩”的一下,水立刻漫出來了。學生們頓時哈哈大笑。對此,筆者對學生說:“老師不強求你們一定懂得什么是浮力,也不要求你們懂得什么是壓強,只是希望你們能明白一個道理,科學家的話不一定是全對的,老師的話也不一定全對,父母的話也不一定全對,一定要動手試試看?!本瓦@樣,學生在愉快的體驗中深刻地領悟到了這個道理。
(三)讓生活融入文本,使課堂生機無限
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我們年級的教師不約而同地準備了美味的新疆葡萄干,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能品嘗課文中重點介紹的特產。而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jié)》時,有位年輕教師帶來了自己在云南旅游時買回來的象腳鼓,讓學生打起象腳鼓,感受它的鼓點。這樣的課堂將實際生活融入教學中,說明我們的教師已經有了文本教學回歸生活的意識,開始主動地探究回歸之路??墒牵覀冞€可以做更多。比如,教師不僅可以帶葡萄干到課堂,還可以特意帶不同的品種,最好與課文中描述的不同顏色的葡萄相對應,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這是哪個顏色的葡萄曬制的,它的口感如何,再說一說它是如何被曬干的。
為了讓學生了解維吾爾族,筆者播放了一曲鳳凰傳奇的《新疆玫瑰》,并在熱情悠揚的樂曲中和學生翩翩起舞,讓學生感受了什么叫熱情好客。讓生活融入課堂,并不只是為了營造熱熱鬧鬧的氣氛,而是要有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緊扣文本的主題,把真實的生活立體、多元化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感受到祖國的地大物博、風土人情,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知道民族團結如一家。當時,還有一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了要求:老師,新疆的葡萄溝這么美這么好,我們來為它宣傳吧!我們一起為它寫宣傳的廣告詞吧!在學生的呼喚下,筆者趁機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結合文本為葡萄溝寫廣告宣傳。
這節(jié)課上完后,學生們回家后會告訴父母新疆有葡萄溝,那里有各種各樣的葡萄和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xiāng),還有一首好聽的《新疆玫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貧w生活,學生才能乘著美和愛的翅膀,回歸文本。
三、在生活中拓展閱讀
從文本出發(fā),回歸生活,如果只做到這一步,那只能是泥牛入海。我們到底為什么而教學?筆者認為,我們的教學要像一棵大樹,放飛了鳥兒,還得讓它們再回來棲息在文本的枝葉間,獲得成長的原動力。
比如本學期學習了《丑小鴨》一課,筆者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的原文,并推薦學生閱讀《海的女兒》《夜鶯》及《賣火柴的小女孩》,豐富學生的閱讀量,讓他們知道什么是童話。學生都很喜歡看,在課后的口語訓練中也交流了自己的閱讀體會。學習了《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筆者也相應推薦學生閱讀了《雷鋒日記》,并利用班隊活動舉行了“講雷鋒故事”的比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以上所述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方面的一些體會和收獲。筆者希望在課改精神的指引下,逐步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切實地落實教學的三維目標,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服務。而這一切的實現(xiàn),要求教師一定要學會細讀文本,品味文字的細微之處,挖掘文本自身的魅力,拓展文本周邊的知識含量,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言的敏銳性和豐富的感受力,激發(fā)學生研讀文本的興趣。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