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璐
摘 要:高中歷史課堂往往圍繞書本知識展開,根據(jù)大綱要求開展相應教學活動,在填鴨式的被動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缺少學習歷史的興趣,既不能夠很好完成大綱任務,也不能提升邏輯思維。因此,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歷史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并鼓勵組內(nèi)討論與組間匯報交流,在課前應當準備更多的歷史典故,為學生營造有趣的課堂氛圍,使其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全面提升歷史綜合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歷史教學;中學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3-007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3.043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對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建立良好的世界觀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歷史課堂的教學,不僅應該滿足大綱標準要求,也應該重視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逐漸積累文化知識,也能夠進一步激發(fā)民族自豪感。與其他的科學課堂不同,歷史課堂更像一門藝術(shù),充斥著大量的歷史故事與古典素材,傳統(tǒng)古板的教學方案會讓本該有趣的歷史課堂枯燥無味、減少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引入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想法,改變學生的課堂狀態(tài),提高學生歷史課堂的參與性與活躍性,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率,也能提高學生成績。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在目前歷史教學基礎上進行改動,使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提高,是高中歷史教學組需要思考的問題。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發(fā)展,幾乎所有的高中都會開展歷史課堂教學,學生從中國歷史學到世界歷史,從古代歷史學到近代歷史,逐漸提升知識積累。目前,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歷史課堂教學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打盹走神
盡管各個版本的歷史教材中都有許多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但絕大多數(shù)的描述性文字仍然缺乏生動性。許多老師在歷史課上,僅僅是將教材照本宣科朗讀一遍,沒有很好地照顧到學生的心理,對于歷史基礎薄弱或?qū)ξ幕n程沒有興趣的學生來說,此時的課堂無異于一種煎熬,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盹走神的問題時有發(fā)生。而面對并不活躍的學生,教師也會喪失教學的積極性,沒有來自外界的壓力,也會逐漸敷衍課堂教學任務,陷入不良循環(huán)。
(二)追逐舍本逐末的學習方法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歷史課堂就是掌握知識,提高成績的場所。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推動,閉卷考試對學生的理解背誦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許多學生需要在考試臨時背誦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過程、意義等知識。而對于某些缺少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來說,也會采取一味背誦的方式加強學生記憶,提高考試成績。這種“背誦為主導”的方式,并非科學的歷史教學,反而會降低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從而導致課堂效率較低,考前抱佛腳的情況頻繁。
(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夠透徹
歷史教材不斷更新,每當新教材公布后,許多老師都沒有真正理解新教材的知識點就直接開展教學活動,可能對學生造成誤導。一方面,某些教師對自己的要求不夠高,習慣于采用“吃老本”的方式進行教學。另一方面,面對內(nèi)容更加豐富的新教材,教師在課堂中可能表現(xiàn)出力不從心的情況,降低了對課堂的把握。在實際中,也有可能存在看上去課堂很活躍,但學習效果并不好的情況。
(一)鼓勵小組形式學習
對于高中生而言,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的互動討論中,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夠更好理解歷史,掌握歷史。歷史教師應當在學期開始時對班級進行分組,每個歷史學習小組中都要有成績好的與成績較為落后的,人數(shù)控制在7-8人左右,鼓勵學生課后互相討論學習。此外,教師可以為自己配置硬性教學任務,將難度較低,有意思的章節(jié)分給各個學習小組,給予充分的時間來查詢資料,鼓勵學生自行上臺進行講解,并要求在座的其他學生積極詢問問題,調(diào)動學生參與性。在期末成績中綜合考慮學生考試成績與平時表現(xiàn)。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與他人溝通想法。對于學生來說,為了在小組中獲得良好的表現(xiàn),往往會在預習過程中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我學習過程接觸更多的歷史知識,提高對歷史課堂的興趣 [1]。
(二)采取案例式教學模式
歷史教材的編寫有明顯的時間脈絡,從遠古到近代,從中國到世界,歷史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遞進的過程,在歷史教材中,往往穿插著諸多歷史典故趣聞,但避免不了某些描述性的文字過于冗長,語言文字過于學術(shù),生硬難懂,學生沒有閱讀文字的興趣,也不喜歡翻看書籍。此時,歷史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有趣的學習氛圍,如在課堂上補充大量史實材料,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報道等方式,收集與課本知識相關(guān)的歷史典故以及人物傳記,甚至是相關(guān)的視頻以及其他媒體素材,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共同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歷史事件。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重視備課環(huán)節(jié),也對老師的歷史知識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只有做好充分教學準備、閱讀大量歷史書籍、掌握大綱要求的歷史老師,才能夠為學生帶來良好的課堂體驗。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應當翻閱書本,積極思考課堂教學方式 [2]。
(三)重視歷史思維培養(yǎng)
許多地方的歷史課堂教學受限于應試教育的壓力,主張學生死記硬背,并不重視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老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在講解知識的時候,不應該僅僅滿足于課本上的歷史事實以及文字描述,而應該全面地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來看待歷史問題,為學生提供全方面、多層次的講解。如抗日戰(zhàn)爭章節(jié),抗戰(zhàn)歷史一直是新課標考察的重點內(nèi)容,但書本上只有抗戰(zhàn)歷史的脈絡介紹,依靠微薄的文字描寫來展示抗戰(zhàn)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jié)束以及意義,學生通過死記硬背雖然足以應付大多數(shù)的考試內(nèi)容,但是卻難以透過書本了解到這段歷史背后的深遠含義,也難以體會抗戰(zhàn)對我們?nèi)缃裆畹挠绊憽H绻蠋熌芙Y(jié)合“釣魚島事件”以及“靖國神社事件”等當今熱點問題來講解抗戰(zhàn)歷史,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的發(fā)展,也能夠激勵學生更好地思考歷史,提高教學效率[3]。
[1] 季芳. 歷史問題“DIY教學法”——高中歷史教學問題探究法的研究[J]. 中學教學參考, 2011(3):64.
[2] 錢曉平.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探討——兼論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問題[J]. 中學教學參考, 2014(31):110.
[3] 張晶.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創(chuàng)新方法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6(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