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川,劉萬平,陳小虎
(四川省廣安市人民醫(yī)院:1.康復醫(yī)學科;2.神經(jīng)內科 638000)
腦卒中導致的功能障礙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腦卒中偏癱經(jīng)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和功能康復訓練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的上肢癱瘓,尚不能達到功能恢復的理想要求[1]。大多數(shù)患者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即使恢復了下肢行走及部分支配能力,但上肢的恢復情況通常不夠理想。近年來,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腦卒中后運動功能康復治療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通過肌電生物反饋儀將人體產生的肌電信號實時轉換成視聽覺信號,傳輸至大腦皮質,幫助患者及時了解神經(jīng)系統(tǒng)控制肌肉運動的情況,并將運動方案與意向性運動輸出對比分析,從而指導或修正運動,幫助患者逐漸學會對運動的隨意控制與調節(jié)[2]。本研究通過臨床隨機對照研究,觀察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急性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該院康復醫(yī)學科及神經(jīng)內科住院的84例腦卒中患者,診斷標準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3]。按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種等隨機配對后分為試驗組(n=43)和對照組(n=41),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 (2)年齡50~80歲。(3)初次發(fā)病或既往雖有卒中但未遺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本次發(fā)病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4)牛津郡社區(qū)卒中項目(OCSP)分型為部分前循環(huán)型。(5)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小于10分。(6) 患側上肢腕背伸時可測得的自發(fā)肌電信號大于5 V;伸腕肌肌力小于2級;意識清楚、無明顯認知障礙及抑郁狀態(tài),能理解并配合治療;偏癱側上肢感覺無明顯意識障礙。(7)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 發(fā)病48 h,病情尚未穩(wěn)定,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仍在進展中。(2) 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4)血壓高于180/100 mm Hg。(5)合并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及肌源性疾病。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結果比較
1.2研究方法
1.2.1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同時給予內科常規(guī)治療(即抗血小板聚集、腦代謝促進劑、營養(yǎng)神經(jīng)細胞藥物等治療)和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綜合康復訓練一般于患者發(fā)病后3 d(此時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病情無進行性加重)進行,試驗組增加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康復治療采用國際公認的Bobath療法[4]:(1)床上訓練,鼓勵患者進行床上主動運動。(2)偏癱側肢體肩、肘、腕、髖、膝、踝關節(jié)主被動活動。(3)坐位平衡訓練。(4)坐位到站位及站位平衡訓練。(5)步行及上、下階梯訓練。1次/天,30~60分/次?;颊哌€同時接受物理因子治療,包括針灸療法和功能性電刺激療法。針灸療法:針灸以頭針及患側陽明經(jīng)為主,取百會、曲池、率谷、足三里、肩髑、合谷、環(huán)跳、陽陵泉、三陰交、外關、四神聰、太沖等穴,頭部穴位針刺采用快速捻轉手法,120~160次/分,患側肢體針刺采用平1補平泄手法,30分/次,1次/天,7次/周[5]。電刺激療法:采用電腦調制中頻儀,將電極放至偏癱側肌肉,以患者耐受為限,20分/次,1次/天。
1.2.2肌電生物反饋儀 丹麥Danmeter公司生產的AM 1000型神經(jīng)網(wǎng)絡重建儀行肌電反饋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房間進行,安靜休息數(shù)分鐘后開始訓練。采用三極法選擇腕指伸肌行腕指伸展訓練,將主電極正極貼于前臂背側距腕橫紋3 cm處,負極貼于患側腕背屈肌群的近端部位,輔助電極貼于兩電極之間[6]。治療參數(shù):頻率50 Hz,波寬200 s,下降時間1 s,上升時間3 s,電流輸出強度10~26 mA,刺激持續(xù)時間6 s,刺激間歇時間10 s,以患者出現(xiàn)腕背屈動作及耐受為宜,1次/天,20分/次,7次/周,共治療2周。
1.3評價指標 2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分別接受以下評定?;贾\動功能評價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分法 (FMA)評價[7]。上肢運動功能評定: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定上肢部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使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定[8]。
治療前,2組患者上肢運動能力的FMA及MBI評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2組患者各項評估結果比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上肢運動能力的FMA及MBI評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意義(P<0.05);2組治療前后的FMA及MBI評定差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2組患者FMA及MBI評價結果比較分)
表3 2組患者FMA及MBI評定差值結果比較分)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后,結構和功能有重新組織的能力或可塑性[9]。神經(jīng)組織受損后可發(fā)生側支再生,形成新的突觸聯(lián)系,取代喪失功能的神經(jīng)軸突。急性期康復治療通過主動和被動的肢體功能訓練,不僅能促進新的軸突、突觸聯(lián)系的建立,還促進病灶周圍腦細胞的重組和代償,有利于發(fā)揮腦組織的“可塑性”[10-11]。按照腦的可塑性理論,軸突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可塑和功能重組,急性期進行規(guī)范化的反復運動訓練,通過各種方式刺激調節(jié)神經(jīng)元的興奮性,獲得正確的運動傳出,達到神經(jīng)功能重組的目的,患側肢體的功能得以恢復[12]。肌電生物反饋治療中明確的肌肉關節(jié)活動和可視的肌電信號激活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潛在性的突觸,促進建立感覺興奮痕跡,從外部建立反饋通路,可部分替代本體感受器的內在反饋作用[13-15]。本研究治療中要求患者進行有意識活動,通過表面電極接收相應肌肉的電信號,為患者提供支配肌肉的神經(jīng)信號的聲音反饋,指導訓練患者根據(jù)外部信號調節(jié)自身運動,由患者主動參與引發(fā)的肌電信號,經(jīng)反饋對大腦皮質形成一種條件性重復刺激,經(jīng)長期反復訓練形成相應條件反射,并在大腦皮質相應部位形成興奮灶,最終實現(xiàn)對正確運動程序的強化學習,從而促進患側肢體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表明,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進行神經(jīng)促通技術等訓練,同時加以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比單純應用神經(jīng)促通技術療效更好,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患側上肢功能恢復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維金,崔利華,王玉琴.肌電生物反饋法治療上肢癱瘓問題[J].現(xiàn)代康復,2000,4(4):503-505.
[2]王茂斌.腦卒中的康復醫(yī)療[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492-1495.
[3]中華神經(jīng)病學會.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1):379-380.
[4]任宇,熊海,張秋芳,等.早期康復對急性腦卒中偏癱病人112例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2,6(9):1288-1288.
[5]吳玉玲,王水平,李俠.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ADL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1):61-62.
[6]侯勇倫,叢芳,桑德春,等.肌電觸發(fā)神經(jīng)肌肉刺激對偏癱患者腕指背伸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6):568-570.
[7]繆鴻石,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9-12.
[8]卓大宏.中國康復醫(yī)學[M].2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9]朱鏞連.神經(jīng)康復學基本理論[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11-13.
[10]KLEIM J A,JONES T A.Principles of experience dependent neural plasticity: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after brain damage[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8,51(1):225-239.
[11]JOHANSSON B B.Brain plasticity and stroke rehabilitation.The Willislecture[J].Stroke,2000,31(1):223-230.
[12]朱琳.肌電生物反饋在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2):177.
[13]霍速,趙文汝,孫麗,等.操作性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偏癱患者伸腕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9(7):494-495.
[14]蔡琛,王衛(wèi)麗,楊寧,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lián)合神經(jīng)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療效果[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7,17(4):14-15.
[15]陸建霞,沈光宇,高璀鄉(xiāng),等.操作性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改善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12):1154-1156.